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问题。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略无阙处
②至于夏水襄陵
③沿溯阻绝
④虽乘奔御风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3)下列对本文内容和写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展现了三峡独具特色的山水美景,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赞叹之情。
B.文中“或王命急宣……不以疾也”一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回环曲折的特点。
C.第③段从俯视、仰视的角度描绘出三峡春冬之时清幽秀美的景象。
D.本文语言凝练生动,句式骈散结合,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4)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请说出“链接材料”与选文第④段分别表现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链接材料】
滟滪①大如马,瞿塘②不可下;滟滪大如牛,瞿塘不可留;滟滪大如襆③,瞿塘不可触……
(节选自《乐府诗集》)
[注]①[滟(yàn)滪(yù)]瞿塘峡口的一个巨大礁石,枯水期露出水面时如牛马般高大。②[瞿(qú)塘]瞿塘峡,长江三峡之一。③[噗(fú)]古代男子束发用的头巾。
隆中对(节选)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B.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C.则/命一上将牌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D.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百姓孰敢不 (用箪盛)食壶浆 B. (国家)险而民附
C. (利益、好处)尽南海 D.自董卓 (已经)来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中诸葛亮先分析了当时的天下形势,提出"北拒东联"的主张,同时也强调了"人谋"的重要性。
B.接着诸葛亮指出"荆、益二州"在战略上的重要地位,并分析论述了占领荆、益二州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C.最后诸葛亮提出在内政和外交方面应遵循的战略方针,以及他为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D.选文中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充分体现了他高度的预见性和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②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大铁椎传(节选)
魏 禧
大铁椎,不知何许人。北平陈子灿省兄河南,与遇宋将军家。宋,怀庆青华镇人,工技击,七省好事者皆来学,人以其雄健,呼宋将军云。宋弟子高信之,亦怀庆人,多力善射,长子灿七岁,少同学,故尝与过宋将军。
时座上有健啖客,貌甚寝,右胁夹大铁椎,重四五十斤,饮食拱揖不暂去。柄铁折迭环复如锁上练引之长丈许与人罕言语语类楚声扣其乡及姓字皆不答。
既同寝,夜半,客曰:"吾去矣!"言讫不见。子灿见窗户皆闭,惊问信之。信之曰:"客初至,不冠不袜,以蓝手巾裹头,足缠白布,大铁椎外,一物无所持,而腰多白金。吾与将军俱不敢问也。"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饮辄尽 |
造:往、到 |
B. 衔 赋诗 |
觞:酒杯 |
C. 多力 射 |
善:喜欢 |
D. 不 不袜 |
冠:载帽子 |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 亲旧知 如此 |
安陵君 许寡人 |
B. 黔娄 妻有言 |
吾妻 美我者 |
C. 人 其雄健 |
不 物喜,不以已蜚 |
D. 子灿寐 醒 |
民殷国富 不知存恤 |
(3)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 五柳先生的房屋简陋,生活贫穷,但他不羡慕荣华利禄。他喜欢读书,每当领会了书中的内容时便高兴得忘了吃饭。
B.《五柳先生传》写法另具一格,着重表现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及精神气质,语言洗练,内容看看似平淡,却蕴意深刻。
C.《大铁椎传》中,作者通过大铁椎的肖像、语言等的描写,刻画出一位个性鲜明的奇人形象,给人一种神秘的之感。
D. 两篇行文不为所动开头都提到了"不知何许人",主要原因是作者对传主的身世一无所知,便只好从侧面的角度写人叙事。
柄铁折迭环复,如锁上练,引之长丈许。与人罕言语,语类楚声。扣其乡及姓字,皆不答。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 自终。
②长子灿七岁,少同学,故尝与过宋将军。
(5)用"/"为文言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只能断6处。
古文阅读
周公诫子
成王封伯禽 ①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 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 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 ②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注】①伯禽:周公之子。②由:奉行,尊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含义。(3分)
①子无 鲁国骄士
②又 天子
③不谦 失天下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4分)
①犹恐失天下之士。
②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
(3)请简要概括文章讲了一个什么道理。(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与朱元思书
吴均
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②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③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下列每组加点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自富阳至桐庐一百 里 |
高可二黍 |
B.奇山异水,天下杜 |
率妻子邑人来此 境 |
C.虽乘 御风,不以疾也 |
猛浪若 |
D.窥谷忘 |
寒暑易节,始一 焉 |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山水小品文,作者以简练隽永的笔墨描绘出一幅充满生机的大自然画卷。
B.本文语言长短句交错,骈散结合,读起来朗朗上口,富于节奏感。
C.第②段中划线句子全部运用侧面描写,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水之"异"
D."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表现了作者对功名利禄的摒弃和对真实自我的回归。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复杜温夫书(节选)
柳宗元
吾虽少为文,不能自雕斫 ①,引笔行墨,快意累累,意尽便止,亦何所师法 ②?立言状物,未尝求过人,亦不能明辨生之才致。但见生用助字不当律令,唯以此奉答。所谓乎、欤、耶、哉、夫者,疑辞也;矣、耳、焉、也者,决辞也。今生则一 ③之。宜考前闻人 ④所使用,与吾言类且异,慎 ⑤思之则一益也。庚桑子言藿蝎 ⑥鹄卵者,吾取焉。道 ⑦连而谒于潮 ⑦,其卒可化乎?然世之求知音者,一遇其人,或为十数文,即务往京师,急日月,犯风雨,走谒门户,以冀苟得。今生年非甚少,而自荆来柳,自柳将道连而谒于潮,途远而深矣,则其志果有异乎?又状貌魁然类丈夫,视端形直,心无歧径,其质气诚可也,独要谨充之尔。谨充之,则非吾独能,生勿怨。亟 ⑧之二邦以取法,时思吾言,非固拒生者。孟子曰:"余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而已矣。"宗元白。
【注释】①雕斫:刻意修饰文辞。②师法:效法。③一:当作一回事。④闻人:有名望的人。⑤慎:慎重。⑥藿蝎(huòshǔ):毛毛虫或土蜂。⑦道:途经。⑧亟:赶紧。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笔行墨,快意累累 |
(拿,执) |
B. 考前闻人所使用,与吾言类且异 |
(应当) |
C.道连而谒于潮,其 可化乎 |
(死亡) |
D.走 门户,以冀苟得 |
(拜访) |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生用助字不当律令,唯 此奉答 |
亟之二邦 取法 |
B.途远 深矣 |
狼亦黠也, 顷刻两毙 |
C.亦不能明辨生 才致 |
作亭者谁?山 僧智仙也 |
D.然世之求知音者一遇 人 |
真无马邪 |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柳宗元认为写文章不论写景状物还是抒情议论都在于快意地表达,不一定非要考虑怎样去超过别人。
B. 柳宗元对杜温夫文章的点评,仅仅从疑问语气助词和肯定语气助词混淆的角度进行;他的回信对杜温夫的进步和成长帮助不会太大。
C. 柳宗元对那些遇到一两个知己,写了十几篇文章就去攀附权贵的人持严肃的批评态度。
D. 柳宗元以前辈的身份,转述庚桑子的说法,引用孟子的言论,其实也包含着他对晚辈后生的真切诫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