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隆中对》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 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 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挟天子以令诸侯。
②利尽南海。
③诚如是,则霸业可成。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非为天时,抑亦人谋也。
(3)诸葛亮认为荆州、益州可以夺取的理由分别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π四五焉。非死即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于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节选自《捕蛇者说》)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①君将哀而生之乎 |
②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
B.①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
②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
C.①叫嚣呼东西 |
②从流飘落,任意东西 |
D.①谨食之 |
②日食饮得无衰乎 |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①饥渴而顿踣 |
②潭西南而望 |
B.①时而献焉 |
②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
C.①吾尝疑乎是 |
②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 |
D.①故为之说 |
②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4)我们现在对税收与作者对“赋”的认识有何不同?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一文,完成下列各题。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①余幼时即嗜学。②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③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④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⑤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⑥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⑦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⑧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⑨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或遇其 叱咄 ,色愈恭, 礼愈至 ,不敢出一言以复; 俟 其欣悦,则又请焉。 ⑩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对文章第一段的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
(2)对文中画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写出了"我"的求知若渴。 |
B.变现了老师的脾气暴躁。 |
C.写出了"我"的胆小怯懦。 |
D.表现了老师的德隆望尊。 |
(3)下列选项中,全都表现作者求学艰难的一项是
①无从致书以观②无硕师、名人与游③益慕圣贤之道④门人弟子填其室
⑤无鲜肥滋味之享⑥缊袍敝衣处其间⑦同舍生皆被绮绣⑧余因得遍观群书
A.①④⑤⑧B.③⑤⑥⑦C.③④⑦⑧D.①②⑤⑥
(4)对文章的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善用对比是本文的特色,通过"我"和"同舍生"的对比,突出了"我"求学的快乐。
B."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写出了学馆条件之差,反衬了"我"学习的刻苦。
C.学习生活的艰苦没有动摇作者的求学意志,他勤奋刻苦、孜孜以求,终于学有所成。
D.本文是一篇赠序,作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求马生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又患无硕师名人与 游:交往。
B.余立侍左右,援疑 理 质:询问。
C.寓逆旅,主人日 食 再:又一次。
D. 白玉之环 腰:腰佩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无从致书 观 属予作文 寄之
B.手指不可屈伸,弗 怠何陋 有
C.故余 愚,卒获有所闻 杀臣,不能绝也
D.余则缊袍敝衣处 间复前行,欲穷 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写少时家境贫寒,无力购书,只好向别人借书抄录来读,天寒手冷也不放松。
B."色欲恭,礼欲至,不敢出一言以复"写出了作者求学态度谦和,有自卑心理,以至于不敢出声。
C.在艰难的求学生活中,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艳羡,是因为精神上的富足战胜了物质上的贫困。
D.选文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求学艰难:抄书之辛,叩问之难,奔走之艰,住读之苦。
第Ⅱ卷。
文言文阅读
子犹 ①曰:贫者,士之常也;俭者,人之性也。贫不得不俭,而俭者不必贫,故曰"性也"。然则俭不可乎?曰:吝不可耳。 俭而吝,则虽堆金积玉,与乞儿何异?
郑余庆素吝。一日,忽召亲朋数人会食。众皆怪之。侵晨赴之。日高,余庆方出,呼左右曰:"吩咐厨家蒸烂去毛,莫拗折项!"众相顾,以为必蒸鹅鸭之类。又久之,盘出,酱醋亦极香新。但见每人前粟饭一碗,蒸葫芦一枚,皆匿笑强进。
王罴性俭率。镇河东日,尝有台使 ②至,罴为设食,乃裂去薄饼缘。罴曰:"耕种收获,其功已深,舂 ③爨 ④造成,用力不少。 尔之择选,当是未饥!"命左右撤去之。使者愕然大惭。
(原文有删改)
【注释】①子犹:即本文作者冯梦龙。②台使:中央最高行政机构派出的使者。③舂(chōnɡ):用杵捣去谷物的皮壳或捣碎。④爨(cuàn):生火做饭。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忽召亲朋数人 会食 |
会:适逢 |
B.众皆 怪之 |
怪:觉得……奇怪 |
C.皆 匿笑强进 |
匿:偷偷地 |
D.乃裂去薄饼 缘 |
缘:边缘 |
(2)下列句子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贫不得不俭,而俭者不必贫
A.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湖心亭看雪》) |
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核舟记》) |
C.呼尔而与之 |
(《鱼我所欲也》) |
D.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
(《隆中对》) |
(3)下列句子中,与"罴为设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
(《观潮》) |
B.客从外来,与坐谈 |
(《邹忌讽齐王纳谏》) |
C.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
(《出师表》) |
D.舜发于畎亩之中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一天,郑余庆请亲朋好友去吃饭,大家一早就去赴宴,结果直到日头高照,郑余庆才出来。 |
B. |
郑余庆让左右侍从叮嘱厨子"蒸烂去毛,不要折断它的颈项",大家以为他要请吃蒸鹅蒸鸭之类。 |
C. |
王罴对使者浪费粮食的做法甚为不满,命令侍从撤去食物。由此可见他节俭直率的特点。 |
D. |
子犹认为,节俭是一种品性,与生活贫穷毫无关系。他提倡节俭,但是反对过于吝啬。 |
(5)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俭而吝,则虽堆金积玉,与乞儿何异?
②尔之择选,当是未饥!
(甲)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蒲松龄《狼》
(乙)苏子夜坐,有鼠方啮。拊 ①床而止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橐 ②中空。嘐嘐聱聱 ③,声在橐中。曰:"嘻!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
苏子叹曰:"异哉!是鼠之黠也。闭于橐中,橐坚而不可穴也。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吾闻有生,莫智于人。扰龙伐蛟,登龟狩麟,役万物而君之,卒见使于一鼠;堕此虫之计中,惊脱兔于处女。乌在其为智也。"
……若有告余者曰:"……不一于汝,而二于物,故一鼠之啮而为之变也。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④:此不一之患也。言出于汝,而忘之耶?"……
﹣﹣苏轼《黠鼠赋》
【注】:①拊(fǔ):拍。②橐(tuó):袋子。③嘐嘐(jiāo)聱(áo)聱:象声词,形容鼠咬物的声音。④虿(chài):蝎子一类的毒虫。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其一犬坐于前 |
犬: |
|
②橐坚而不可穴也 |
穴: |
|
③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 |
见: |
|
④不能无变色于蜂虿 |
于: |
|
(2)翻译下面的语句。
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
(3)两文都写人与动物的"较量",但有着截然不同的结局,其原因分别是什么?
(4)两文均"叙事"而"达意",但体裁和表现侧重点不同,试作简要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