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李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国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晩,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
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測,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
(有删改)
(1)什么是物候学?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
(2)第一段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3)文章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目,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运用文中的知识,在下列诗句中,任选一句,对其中的物候现象进行解释。
①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②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届上海中考)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评语
①那年我上小学三年级。 寒假前到学校拿学期成绩单。回家时我和六七个没带书包的好友同行。刚领的成绩单拿在手上,已经被我们折得皱巴巴了。
②“老师给你们什么评语?”阿益问。“还没看,不知道。”包括我,好几个人都这么说。反正不会是什么好话, 我心想。
③“来猜我的是什么。”阿益掀开成绩单一角,露出老师的评语的最后一个字:“马”。
④“害群之马?”我说。
⑤“没那么糟!”阿益掀开成绩单。
⑥我刚刚看错了,是“焉”。“心不在焉”的确比“害群之马”好多了。
⑦“你的呢?”他们问。我也翻开一小角,露出评语最后两字:“用功”。“上一个字是‘不’吧!”大家起哄说,“不用功。”
⑧我再翻开一些, 看到的字出乎意料,是“又”。聪明又用功?礼貌又用功?乖巧又用功?不管前面是什么,总之,是个好评语。我高兴又害羞,便把成绩单压着,不让同学 看。直到走到家门口,才翻开看整句评语:活泼又用功。
⑨活泼,我当之无愧,但实在想不起自己哪里用功了?我上课时玩磁铁、涂鸦……老师看到我们,总是皱着眉头,怎么觉得我用功?难道老师在开玩笑?
⑩整个寒假期间,那句“活泼又用功”的评语,却在脑海中挥之不去,还自动变成歌词,配的是《无敌铁金刚》的旋律。我也就手舞足蹈、心甘情愿地收拾玩心写作业。
⑪开学后,即使成绩单缴回给了老师,那句评语还是经常出现在脑海中。我开始专心上课、写作业,从进步奖领到前五名、前三名的奖状、还参加作文、朗读比赛……
⑫一学期过去了。放暑假的前一天,从老师手中接过成绩单时,也多了些期待。我翻开成绩单内页,右边是交错的“优”和“甲”,左边则是这学期的评语“努力进取”,就在上学期评语“活泼又用功”的旁边。
⑬回家的路上,阿益接过我的成绩单,说:“我这学期的评语跟你上学期的一样!”
⑭“活泼又用功?”我有点惊讶。他挑起一边的眉毛,说:“活泼欠用功啦!”他厌恶我无意的挖苦,丢还我成绩单。
⑮我这才仔细看清楚,原来墨渍下那个“又”字其实是“欠”字。突然,脑海里伴着我整学期旋律变得荒腔走板。
⑯十多年后,我自己当了老师,在给学生写评语时,我用快干墨水工整书写,学生不必透过误解或猜 测,就能直接感受善意和鼓励。
⑰学生也把对我的“评语”,写成节日小卡。我仔细读过以后,把它们收集在纪念品盒子里,也收藏在心里。跟我小学三年级的成绩单一起。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两部分内容,请概括
⑴小学三年级时,___;
⑵十多年后,___第⑧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句式?该句反映了我当时___和___心理。
第⑭段画线句富有语言表现力。请选择一点简要分析。
本文给我们多方面的启示,不恰当的一项是:
A.写字端正清楚很重要。 |
B.误会往往能助人进步。 |
C.经历是一笔人生财富。 |
D.鼓励欣赏会给人力量。 |
本文标题“评语”不可以改为“误读”,请简述理由
(届山东泰安中考)阅读《故乡》中节选的文字,完成问题。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
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叉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闫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他回过头去说,“水生,给老爷磕头。”便拖出躲在背后的孩子来,这正是一个廿年前的闰土,只是黄瘦些,颈子上没有银圈罢了。“这是第五个孩子,没有见过世面,躲躲闪闪……”
母亲和宏儿下楼来了,他们大约也听到了声音。
“老太太。信是早收到了。我实在喜欢的了不得,知道老爷回来……”闰土说。
“阿,你怎的这样客气起来。你们先前不是哥弟称呼么?还是照旧:迅哥儿。”母亲高兴的说。
“阿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闰土说着,又叫水生上来打拱,那孩子却害羞,紧紧的只贴在他背后。
“他就是水生?第五个?都是生人,怕生也难怪的;还是宏儿和他去走走。”母亲说。
宏儿听得这话,便来招水生,水生却松松爽爽同他一路出去了。母亲叫闰土坐,他迟疑了一回,终于就了坐,将长烟管靠在桌旁,递过纸包来,说:
“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老爷……”
我问问他的景况。他只是摇头。
“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文中加点的“厚障壁”指什么?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世面 | B.规矩 | C.恭敬 | D.景况 |
对“老爷!……”单独成段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着力表现了闰土的谨小慎微、讲究礼节。 |
B.着力表现了闰土话语清晰、干脆利落。 |
C.突出强调了这一称呼给“我”心理带来的震撼。 |
D.突出强调了“我”的年纪之大,地位之高。 |
对画横线句子中省略号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写出了闰土天生木讷,说话断断续续。B
.写出了闺土面对生活的艰难,不知从何说起。
C.写出了闰土胆小怕事,说话犹犹豫豫。
D.写出了闰土面对悲哀的处境,不愿讲给外人听。下列表现闰土痛苦麻木精神状态的一项是( )
A.他回过头去说,“水生,给老爷磕头。” |
B.闰土说着,又叫水生上来打拱,那孩子却害羞,紧紧的只贴在他背后。 |
C.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 |
D.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
对节选文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宏儿和水生就像当年的“我”和闰土一样,彼此之间没有隔阂。 |
B.母亲看待“我”和闰土之间的关系,就像当年一样没有改变。 |
C.闰土沿袭了他父亲的生活,可以推断,现在的水生将来也会像闰土一样。 |
D.“我”和闰土之间的关系,只是表面上发生了变化,而实质上没有变化。 |
(届山东东营中考)
界河
(希腊)萨马拉基斯
命令很明确:禁止下河洗澡!同时规定沿岸二百公尺内为禁区。
大约三周之前,他们来到河岸这边驻扎下来,对岸就是敌军——通常被称之为“那边的人”。
河两岸的纵深处尽是茂密的丛林,林子里驻扎着敌对双方的部队。
据情报,那边有两个营,但他们并未发动攻势。谁知道眼下他们正打着什么鬼算盘。与此同时,双方都派出哨兵隐蔽在两岸的密林里,戒备着随时可能出现的情况。
记得他们初抵此地时,还是春寒料峭。然而几天前却突然放晴,现在竟是明媚和煦的春天了!
第一个偷偷潜下河的是一位中士。一天早晨,中士下河潜入水中。不久当其爬回此岸时,肋下已中了两弹,后来只活了几个小时。
翌日,又是两个士兵下河去了。没有再能见到他们,只听到几阵机枪的扫射声,然后,便是一片沉寂。
此后,司令部就下了那道禁令。
然而,那条河依然具有不可抗拒的诱惑力。一听到潺潺流水,渴望便从他们心底油然而生。两年半的野战生活已使他们变得蓬头垢面,邋里邋遢。在这两年半里他们享受不到一丝的快乐。现在他们却邂逅了这条河,可司令部的命令却是……
“这该死的命令!”那天夜里他忿忿地诅咒道。
夜里,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远处,滔滔的河水声萦绕在他的耳际,仿佛家乡节日演奏的合唱,令他不得一丝安宁。
对,明天要去,他一定要去——让那禁令见鬼去吧!
其他的士兵正睡得很香,最后,他也渐渐进入了梦乡。他做了一个梦,一个噩梦。起先,他似乎见到了它——一条河。河就在他的面前,期待着他。他站在岸边,正欲跃入水中。一瞬间那条河竟然变成了他的恋人——一个肤色黝黑、年轻健美的姑娘,她正待他奔来,可是他没有能朝他跑去,因为一只无形的手仿佛紧紧攫住了他的后背。
他醒了过来,精疲力竭,天还没有亮……
终于来到河边。他停下脚步注视着它。瞧这河!一连几个小时他都在担心这只是一种想象,抑或只是他们的一种幻觉,一种错觉。
天气多好啊!他把衣服和枪靠放在树干旁,纵身跳入水中。一俟他赤裸的身躯进入水中,承受了两年半的折磨,他那迄今还留有两颗子弹刻下的疤痕的肉体,顿时感到变成了另一个人。无形中,宛如有一只拿着海绵的手抚过他的全身,为他抹去这两年半中留下的一切印迹。
左右两岸,鸟群在自由飞翔,有时它们盘旋在他的头顶,和他亲昵地打招呼。
他时而仰泳,时而侧泳,任凭自己随波逐流。他还不时进行长长的潜泳。
少顷,顺流漂下的一根树干出现在他的前方。他一个长潜试图抓住树干。他果真抓住了!他恰巧就在树干边浮出水面。真是太妙了!可就在这瞬间,他发现约在三十公尺开外的前方有一个脑袋。
他停下来,想仔细看清楚。对方也看到了他,也停了下来。两人面面相觑。
倏地,他一下子又恢复了原来的自我——一个经历了两年半战火洗礼的士兵。
他无法断定面对他的那个人是否是自己的战友,抑或是那边的人。他们都惊得呆若木鸡。一个喷嚏打破了平静的僵局。这是他打的喷嚏,像往常一样很响。紧接着对方开始向对岸快速游去,他也分秒必争。两人使尽全力游向自己的岸边。他先上了岸,奔到那棵树下,一把抓起了枪。还好,对方刚出水,正朝自己搁枪的地方跑去。
他举起枪,开始瞄准。对他来说,要打中对面的脑袋实在再简单不过的了。对方赤裸着身子在约二十米的地方奔跑,这是极易瞄准的活靶子。
不,他没有扣动扳机。那边的人就在对岸,恰似娘胎里出来的一样,赤条条一丝不挂。他站在这边,也赤裸着身子。
他不能扣动扳机,两个人都是赤条条的,赤条条的两个人,一丝不挂。没名没姓,没有国籍,没有穿咔叽布军装的自己。
他不能扣动扳机,他觉得此刻这条河并没能把他们隔开;相反,却把他们联合在一起了。
当对岸枪声响起时,他只是瞥见有几只鸟被惊起。他倒了下去,先是颓然跪下,随之整个身子直挺挺地扑倒在地上。从全文看,小说开篇叙述司令部的命令及相关内容有什么作用?
简要说明小说情节的两种特点及其作用。
试概括小说中“他”这一人物形象的特征。
阅读画线的语句,综合概括自然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如果将小说结局分别改为以下两种情况,请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①“他”最终扣动扳机,将“那边的人”射杀。
②双方均未开枪,各自回到自己的营地。
(届辽宁沈阳中考)阅读选文.完成问题。(22分
这世上没有你不行
①人为何而生?每一个人,既生于世,必有他独特的用处。
②这是一位老太太教我的,她晚年因战祸而家破人亡,卖掉了大房子,只留下偏处旧地产一隅的小茶室自住。
③这件事发生时,老太太正在伊豆山温泉旅行、有个十七岁的男孩在伊豆山投海自杀,被警察救起,他是个孤儿,愤世嫉俗,末路穷途
④老太大到警察局要求和男孩见面警察知道老太太的来历,同意她和男孩谈谈。
⑤“孩子,”她说时,男孩扭过头去,像块石头,全不昧她,老太太用安详而柔和的语调说下去,“孩子,你可知道,你生来是要为这个世界做一些除了你没人能办到的事的吗。”
⑥她反复地说了好几次,男孩突然回过头来,说道:“你说的是像我这样一个连父母都没有的孩子?”
⑦老太太不慌不忙地回答:“对,正因为你没有父母,所以你能做些了不起的妙事。”
⑧男孩冷笑道:“哼,当然了!你想我会相信这套?”
⑨“跟我来,我让你自己瞧”她说一
⑩“老糊涂……”男孩嘴硬腿不硬,还是跟着走了出来。他当然不愿意留在警察局,但也别无去处。
⑪老太太把他带回小茶室,叫他在菜园里打杂。虽然生活清苦,她却对男孩爱护备至。男孩也慢慢地不像以前那么倔强,内心变得安稳平和了。
⑫为了让他培育些有用的东西,老太太给了他一些生长迅速的萝卜种。十天后萝卜发芽生叶,男孩得意地吹着口哨。萝卜熟了,老太大把萝卜腌得可口,给男孩吃。
⑬后来男孩用竹子自制了一支横笛,愉快地吹奏自娱,老太太听了也很高兴,赞道:“除了你没有人为我吹过笛子,乔治,真好听,”
⑭男孩似乎渐渐有了生气,老太大便把他送到高中念书。高中毕业,乔治白天在地下铁道工地做工,晚上在大学夜间部深造。毕业后,在盲人学校任教。
⑮学生们常用手摸着乔治健壮的肩膀说:“啊!你真是又高大又健壮!”
⑯“你因为胸部这么厚实,所以中气足,吹起笛子来能一口气吹那么久,是吧?”
⑰“你吹笛子,能使我知道很多东西的形状和颜色,简直像看到了一样。”
⑱听了盲学生的话,乔治对老太大说:“现在,我已相信,真有别人不能,只有我才能做到的妙事了。”
⑲“你瞧,对吧?”老太太说,“你如果不是孤儿,也许就不能领悟盲人的苦处。只有真正了解别人痛苦的人,才能为别人政美妙的事。你十七岁时,最需要的就是有人爱惜。你大声呐喊,说你要的根本不可能得到,根本就不存在——可是后来,你自己却有了慈悲之心。”
⑳乔治心悦诚服地点点头。
(21)他们两人已把身受的痛苦化为仁慈。因为悲痛在心灵深处造成的创伤,能增强一个人的体会与体贴他人之心。
(22)老太大说:“尽量让那些不幸的人知道活着的快乐——也就是知道有人爱护自己的快乐。等到你从他们脸上看到感激的光辉,那时候,甚至傅戎们这样精疲力竭、对生活不满而又厌倦的人,也会感到有了活下去的意义。”
(23)在老太太的茶室里,年轻的乔治利用假日自撰笛曲,吹奏给他的盲学生听。把流水、浪潮以及绿叶中的风声,都谱了进去。那些孩子眼虽不明,手却能写,为那首乐曲题名为《清风流水》。
(选自《意林》,有删改)选文第④~⑳段,乔治见到老太太后,发生了一系列的心理变化,请结合选文,补全下面方框中的内容。
冷漠怀疑—— A ——愉快自信—- B选文第⑦段和第⑩段中先后提到了“妙事”,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它们的含义。
第一个“妙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个“妙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为什么写老太太让乔治种生长迅速的萝卜?
选文第⑮段运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选文第(21)段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该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选文中盲学生为什么把那首乐曲题名为《清风流水》?
(届辽宁锦州中考)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绳子那头
李少龙
(1)太阳仿佛从来没有这样近过,大地仿佛是一块红薯,被无情地烘烤着。一幢楼房的六楼的窗户外,有一根绳子,下头吊着一个人——他是我父亲,一个空调修理工。
(2)暑假的一天,闷热的天气实在使人感觉无聊,我便要求与父亲、母亲—起出去干活。父亲原先不同意,但在我的纠缠下,他还是允许了。出发前,父亲专门去买了一瓶廉价的防晒油,在我身上抹了个遍,这是我第一次与父亲出去干活。
(3)到了雇主家里,了解了空调的问题后,父亲从麻袋中拿出一根粗粗的绳子,一头拴在他腰上,另一头在我身上转了几圈后,紧紧地系到屋里的暖气片上。然后,父亲高兴地对母亲说:“这回不用你了,孩子拉着我就行了。他拉着我我更踏实,你只管递工具就行了。”
(4)说完父亲就要从窗户内往外爬。我一把拉住他:“你这是要干啥?多危险啊!”父亲却只是笑笑,接着他爬出窗户,我照母亲的话,慢慢地释放绳子,父亲就这样一点点爬到楼外,吊在距离地面十几米的墙上。
(5)站在窗户边,一股热气迎面吹来,额头上的汗滴总往眼睛里跑,我的胳膊刚碰到窗台就猛地缩回,墙已经被晒得特别烫了。
(6)绳子那头传来一声:“手套!”
(7)母亲慢慢递下一副粗糙的手套。
(8)“这么热的天还要带手套?”“你爸好出汗,他怕手一滑,工具会脱手掉下去,砸着人可就不好了。”我握着手里的绳子,听着绳子那头传来的敲击声,眼睛有些湿润。以前我从来不知道父亲做的是这样的工作。
(9)突然,我感到绳子那头重重地一坠,我眼疾手快,迅速地拉住绳子。
(10)绳子那头传来一阵声音:“踩空了,吓死我了……”
(11)“你没事吧?”我和母亲焦急地问。
(12)“没事,你看儿子劲儿就是比你大。”父亲带着笑意说。我却要哭了。
(13)绳子那头喊了声:“拉我上去一些!”我便用力把他拉回墙边。
(14)父亲艰难地爬着,他的双手有些发抖,等到他踩到空调外机上,他的身体全部进入我的视野,我蓦地发现,这么多年,我都没有如此近距离地观察过他。他的皮肤黢黑,长年累月,恶毒的太阳光已经侵蚀了他健康的皮肤,深深的皱纹刻入他的额头,两鬓也白了,他已然没有了年轻时的活力,可是他才四十多岁,岁月啊,你过早地催老了我的父亲!
(15)一会儿,雇主拿来一只冰糕送给正在干活儿的父亲,父亲接过冰糕,道了声谢,然后,他摘下脏手套,把雪糕袋往衣服上干净的地方擦了擦,递给我。
(16)“天儿热,儿子你吃吧。”他笑着说。“我不吃,你吃吧……”“让你吃你就吃。”父亲似乎有点不高兴。我拆开包装袋,咬了一口冰凉的冰糕,一股清爽的感觉流遍全身,父亲笑着看我吃完整块冰糕,我从来没有吃过如此美味的冰糕。
(17)父亲又要下去了,我慢慢地释放着绳子,感到一股神奇的力量从绳子那头传来,那是一种亲切厚重的感觉,一种踏实的感觉。
(18)我紧紧握住手中的绳子,紧紧地拉住绳子那头——那个伟大的人。
(选自《意林》合订本第44卷,有改动)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文中父亲的性格特点。
请结合上下文,写出第(12)段中划线句子分别表现了父亲和“我”怎样的心理。
请分析文章第(14)段划线句子的作用。
请写出第(16)段中划线句子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