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亦不 其姓字

详:详细

B、 饮辄尽

造:到

C、曾不吝情

去:离开

D、不 戚戚于贫贱

戚戚:忧愁的样子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因 为号焉

物喜

B.亲旧知 如此

真无马邪

C.既醉 退

不思则罔

D.无怀氏 民欤

予尝求古仁人

(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A.

(他)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上认真理解,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交流,(他)就高兴得忘记了吃饭。

B.

(他)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他)就高兴得忘记了吃饭。

C.

(他)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交流,(他)就高兴得忘记了吃饭。

D.

(他)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上认真理解;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他)就新奇得忘记了吃饭。

(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本文是一篇别具一格的传记。作者借为"五柳先生"作传,从思想性格、志趣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

B.

五柳先生虽然贫困,却悠闲自适。"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是五柳先生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读书、饮酒、著文章是他的三大志趣。

C.

本文在语言表达上时显著特点是多用否定句。"不慕荣利""不求甚解""曾不吝情去留"等否定句突出了五柳先生与世俗的格格不入。

D.

文章刻画人物生动形象。"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五柳先生的安贫乐道;"环堵萧然""晏如也",表现出五柳先生的率真放达。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一词多义 文言实词 文言虚词 文言翻译 文言文阅读综合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岳阳楼记》(节选)
范仲淹
①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②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③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日星隐曜:(2)国怀乡去:
(3)沙鸥翔集:(4)宠辱忘偕:
(5)予尝古仁人之心求:
翻译下列句子。
(1)上下天光,一碧万顷。(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对选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第②段中,“浮光跃金,静影沉壁”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洞庭湖水的“美”。
B.选文①、②两段在内容和情感上形成了对比。
C.选文第②段中画横线句子的停顿是“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D.最后一句“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了作者希望与古仁人同道的思想感情,也表达了作者的自勉之意、对朋友的期望之情。

请结合名人事例,谈谈你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解。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话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人琴俱亡》)
【乙】
陈章侯性诞僻,好游于酒。人所致金钱随手尽。尤喜为贫不得志人作画,周其乏。凡贫士藉其生,数十百家。若豪贵有势力者索之,虽千金不为搦笔也。有一龌龊显者,诱之入舟,方将鉴定宋元人笔墨。舟既发,乃出绢强之画。章侯头裸体,谩骂不绝。显者不听,遂欲自沉于水。显者拂然,乃自先去。托他人代求之,终一笔不施。
(选自清·周亮工《读画录》)
【注释】①诞僻:怪僻。②搦(nuò)握。③龌龊:肮脏,引申为品行卑劣。④强:强迫。⑤头裸体:不戴帽
下列句子中的“之”与“诱之入舟”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辍耕垄上(《陈涉世家》)
B.余悲(《捕蛇者说》)
C.览物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D.何陋有?(《陋室铭》)

下面哪一个句子不是倒装句()

A.托他人代求之,终一笔不施。(《读画录》)
B.何以都不闻消息?(《人琴俱亡》)
C.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D.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把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尤喜为贫不得志人作画,周其乏。
【答】
(2)显者不听,遂欲自沉于水。
【答】
子猷先“了不悲”“都不哭”,后又“恸绝良久”,这是为什么呢? 请简答。
【答】
请结合文中相关语句说说陈章侯的品性。
【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小题。
陆绩,三国时吴人也。官至太守,精于天文、历法。其父康,曾为庐州太守,与袁术交好。绩年六,于九江见袁术。术令人出橘食之。绩怀三枚,临行拜辞术,而橘坠地。术笑曰:“陆郎作客而怀橘,何为耶?”绩跪下对曰:“是橘甘,欲怀而遗母。”术曰:“陆郎幼而知孝,大必成才。”术奇之,后常称说。今人席间怀果,欲娱其儿。夫一样怀归,①盍易爱子之心以爱亲。奇哉陆郎,可以为法矣。(《三国志•吴书•陆绩传》)
【注释】①盍:何不。
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曾庐州太守()②橘甘()
③术之()④绩跪下曰()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于”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例句:精天文、历法

A.其剑自舟中坠水(《刻舟求剑》) B.何有我哉(《〈论语〉八则》)
C.生于淮北则为枳(《晏子使楚》) D.积今六十岁矣(《捕蛇者说》)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
陆 郎 幼 而 知 孝
翻译下列句子。
(1)夫一样怀归,盍易爱子之心以爱亲。
译文: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小石潭记》)
译文:
请简要评价“陆绩怀橘”的行为。

晋太和中,广陵人杨生畜一狗,甚爱怜之,行止与俱。后生饮醉,行大泽草中,眠,不能动。时方冬月燎原,风势极盛。犬乃周章①号唤,生醉不觉。前有一水坑,狗便走往水中,还,身洒生左右草上。如此数次,周旋BB跬步②,草皆沾湿,火至免焚。生醒,方见之。
尔后生因暗行,堕于空井中。狗呻吟彻晓。有人经过,此狗向井号,往视,见生。生曰:“君可出我,当有厚报。”人曰:“以此狗与我,便当相出。”生曰:“此狗曾活我,不得相与,余即无惜。”人曰:“若,便不相出。”狗乃引颈视井生知其意乃许焉。乃路人云:“以狗相与。”即而出之,系之而去。却后五日,狗夜还。(选自《搜神后记》)
【注】①周章:急得团团转。②跬步:半步。
下列句中的“以”与“以身洒生左右草上”中“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祭以尉首 B.策之不以其道
C.以其境过清 D.以塞中谏之路也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评价有错误的一项是()

A.晋朝太和年中,广陵人杨生养了一只狗,非常喜爱它,出行时常把狗带在身边。
B.“狗乃引颈视井生知其意乃许焉”的朗读停顿为:“狗乃引颈/视井生/知其意/乃许焉”。
C.“巧救杨生免于火灾”、“为救杨生跟随路人回家”、“从路人家逃离回到杨生身边”可以看出这是一只神奇的狗。
D.文中“生曰:‘此狗曾活我,不得相与,余即无惜。’”这一处细节突出地表现了杨生对狗的“甚爱怜之”。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此狗向井号怪:②若尔:
③乃路人语:④狗夜走:
翻译下列句子。
(1)此狗曾活我,不得相与,余即无惜。
(2)即而出之,系之而去。


方山子传
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注释:①光、黄:即光州和黄州。光州和黄州邻接,宋时同属淮南西路。②朱家、郭解:二人都是西汉时游侠,喜替人排忧解难。③宗:推崇,归附。④方山冠:汉代祭祀宗庙时乐舞者所戴的一种帽子。唐宋时,隐者常喜戴之。⑤使酒:酗酒任性。⑥岐山,在凤翔境内。苏轼曾任凤翔府签判。⑦怒马:使马怒,即纵马向前。⑧傥:或许。
下列句中“于”与“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中“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告之于帝 B.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C.达于汉阴 D.苛政猛于虎也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方山子曾带着两名骑马的侍从在西山游猎。见前方一只鹊鸟飞起,他便叫随从一起追赶射杀,方山子跃马向前,一箭未能射中飞鹊。
C.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逸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
D.此文所传,非寻常人物,而是一位“异人”,不是人物一生,而是人物半生事迹的若干断片。其结构方式舒卷自如,叙事手法变化多端,人物刻画别出心裁。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时慕朱家、郭解为人② 余居于黄
③问余所以至此者得帛千匹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山子亦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
(2)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