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
【乙】
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国藩于此数语,常常体念。大约用兵无他巧妙,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孙仲谋之攻合肥,受创于张辽;诸葛武侯之攻陈仓,受创于郝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惟荀罃之拔逼阳,气已竭而复振;陆抗之拔西陵,预料城之不能遽下,而蓄养锐气,先备外援,以待内之自毙。此善于用气者也。
(节选自曾国藩《挺经》)
【注释】①荀罃(yīng):春秋时晋国大将。②逼阳:姓,古夷族一支。③遽:迅速。
(1)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标两处)。
受创于郝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又何间焉 |
|
②望其旗靡 |
|
③惟荀罃之拔逼阳 |
|
④先备外援 |
|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孙仲谋之攻合肥 |
故克之 |
B.预料城之不能遽下 |
此何遽不为福乎 |
C.此善于用气者也 |
京中有善口技者 |
D.渐就衰竭之故 |
故克之 |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大约用兵无他巧妙,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
(5)结合【甲】【乙】两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用兵者应该怎样利用士气取胜?
阅读理解。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A.但少闲人()B.相与步于中庭()翻译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苏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
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结合苏轼被贬的情况)?
(一)阅读《陈太丘与友期》,完成下列各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解释加点词语。
①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尊君在不()
③下车引之()④元方入门不顾(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与人期行,相委而去。结尾写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谈谈你的看法。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大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阡陌交通()(2)欣然规往()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芳草鲜美陶后鲜有闻 | B.悉如外人悉以咨之 |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 | D.设酒杀鸡作食食之不能尽其材 |
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请用简洁的文字补充下面对“渔人”行踪的概括:
发现桃花源→→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桃花源”是作者追求的社会理想,请谈谈你对作者这一社会理想的积极意义的认识。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在句中的含义。
(1)心乐之()(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以其境过清()(4)不可久居()通读全文后,选用原文中的相关文字填空。
(1)“伐竹取道”与上文的“_________”呼应,又为下文的“_________”埋下伏笔。
(2)既表现潭水之清,又暗示石潭之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下列是对本文的分析,其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采用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手段展示小石潭环境的清幽。 |
B.文中采用了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笔墨经济,语言优美。 |
C.文章抓住小石潭的景物,从各个方面烘托出“水尤清洌”的特征和小石潭的幽深之美,手法高超,形象生动。 |
D.本文所写景物,透出作者与同游人的高兴愉悦的心情。 |
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结合写作背景,作简要说明。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重岩叠嶂(zhàng) | B.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xī) |
C.飞漱其间(shù) | D.属引凄异(shú) |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略无阙处()(2)沿溯阻绝()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4)良多趣味()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文:
(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译文:请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三峡的山”和三峡“夏季的水”的特点。
①三峡的山的特点是:
②三峡夏季的水的特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