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安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卫律知武终不可胁,白①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客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②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③上无人处。使牧羝④,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⑤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廪食⑥不至,掘野鼠去⑦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⑧尽落……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节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
注释:①白:告诉。②旃:通“毡”,毛织物。③北海:现西伯利亚贝加尔湖一带,当时属匈奴的北境。
④羝(dī):公羊。⑤常惠:人名,苏武的随从之一。⑥廪食:公家供应的粮食。苏武作为汉朝的使臣,匈奴理应供给吃的用的。⑦去:通“弆”( jǔ),收藏。⑧节旄máo:节杖上用牦牛尾做的饰物。
(1)结合语境,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感激)
B.万钟于我何加焉(加:益处)
C.置大窖中,绝不饮食(食:吃)
D.杖汉节牧羊(杖:拿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妻妾之奉/单于愈益欲降之
B.此之谓失其本心/别其官属常惠等
C.蹴尔而与之/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D.是亦不可以已乎/始以强壮出
(3)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A.【甲】文中列举“不食嗟来之食”和“万钟不辩礼义而受之”两个例子,事例典型,无可辩驳,有力论证了保持本心的重要性。
B.【甲】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排比铺陈、气势恢宏。【乙】文是一篇人物传记,通过详细记叙苏武被幽禁时忍受的种种磨难,生动形象地刻画了苏武这一人物。
C.【甲】文用“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来强调人本来就有羞耻心,这是一种善心,可以帮助人们在“义”与“不义”之间作出正确的选择。【乙】文中的苏武可堪称孟子眼中的“贤者”。
D.【甲】文首先闸明了“义”重于“生”,在闸述这一层道理时,孟子先从反面论述了“义重于生”,继而再从正面假设,提出质问。【乙】文中“匈奴以为神”表现了匈奴人对苏武的敬重。
(4)拓展探究。试用【甲】文作者的观点,结合【乙】文内容,说说你眼中的苏武。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小题。(共17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
【乙】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介①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liè)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②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节选自岳飞《论马》)
注:①介:披上战甲。②鬣(liè):颈上的长毛.③褫(chǐ):解除。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其真不知马也()(4)故常奇之()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的语意停顿,只标一处。
安 求 其 能 千 里 也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际都是在议论如何对待人才的。这两段文字表达了怎样的人才观?
“伯乐”和“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请畅谈你的看法。试举历史或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
11孟母戒子
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①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言宣②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③其织以此戒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言宣矣。
[注释]①辍(chuò)然:突然终止的样子。②言宣(xuān):遗忘。③裂:割断。解释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文中划线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言宣矣。结合文段,说说孟母是一个怎样的人?
你认为孟母对孟子的成才有什么影响?
阅读《岳阳楼记》文段,回答小题。
①若夫霪雨霏霏,……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②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③嗟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下列句子中划线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尝求古仁人之心\尝与人佣耕 | B.或异二者之为\不足为外人道也 |
C.不以物喜\何以哉 | D.吾谁与归\云归而岩穴暝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本文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和的政治抱负。
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与“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贞观十九年,太宗征高丽,次定州,有兵士到者,帝御州城北门楼抚慰之。有从卒一人病,不能进,诏至床前,问其所苦,仍敕州县医疗之,是以将士莫不欣然愿从。及大军回次柳城,诏集前后战亡人骸骨,设太牢致祭,亲临,哭之尽哀,军人无不洒泣。兵士观祭者,归家以言其父母,父母曰:“吾儿之丧,天子哭之,死无所恨。”
太宗征辽东,攻白岩城,右卫大将军李思摩为流矢所中,帝亲为吮血,将士莫不感励。
(选自《贞观政要》)
(注)①太牢:古代祭祀时牛、羊、豕(shǐ,猪)三牲具备谓之“太牢”,太牢之祭是古代国家规格最高的祭祀大典。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便要还家()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③次定州()④天子哭之,死无所恨()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画线句子的意思。
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是以将士莫不欣然愿从。(甲)文中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乙)文写了唐太宗的哪几件事情?从中可以看出唐太宗是怎样的君王?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叶奕绳①尝言强记之法:“某(我)性甚钝。每读一书,遇所喜即札录之,录讫朗诵十余遍,粘之壁间,每日必十余段,少也六七段。掩卷闲步,即就壁间观所粘录,日三五次以为常,务期精熟,一字不遗。壁既满,乃取第一日所粘者收笥②中。俟再读有所录,补粘其处。随收随补,岁无旷日。一年之内,约得三千段。数年之后,腹笥渐满。每见务为泛滥者,略得影响③而止,稍经时日,便成枵腹④,不如予之约取而实得也。”
注释:①叶奕绳:清代文人。 ②笥(sì):装书、纸的器具 ③影响:指印象。
④枵(xiāo)腹:空腹,这里指没有学问。解释下面划线的词语。
①走送之___________ ②务期精熟___________选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 ( )
A.手自笔录即札录之
B.既加冠壁既满
C.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日三五次以为常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②不如予之约取而实得也。甲文告诉我们要想学业有成必须、、。
乙文中叶奕绳的读书方法可以概括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