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文言文阅读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 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 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 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节选自欧阳修《丰月亭记》)

(1)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标两处)

夫 宣 上 恩 德 以 与 民 共 乐 刺 史 之 事 也。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林壑尤美  

②有冀然临于泉者  

③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  

④掇幽芳而荫乔木  

(3)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山行六七里

山之僧智仙也

B.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修之来此

C.名之者谁?

遂书以名其亭焉

D.山水之乐

乐其地僻而事件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5)【乙】段中    (用原文语句回答)交代了作者为亭子取名“丰乐亭”的原因。甲段所在文章和乙段都表现出作者  (提取【乙】段中四字短语回答)的高尚情怀。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一词多义 文言实词 文言翻译 文言文阅读综合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贤哉回也,___________,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___________________ 。”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上文选自《》,它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是___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
在文中划横线处填上正确的语句。
解释下列加横线词的意思
人不知而不 ()不习乎()不矩()曲而枕之()
翻译下面句子。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谈谈你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理解。

对比阅读
马说
韩 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千 里 之 马
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②而捐③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注释]①涓人:宫中主管洒扫清洁的人。 ②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 ③涓:白白费掉。
给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
(1)( )死于槽枥之间。 (2)一食或尽( )一石。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之不以其道。() (2)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以报君()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2)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托物寓意是古人的常用写法。《马说》一文,作者以“千里马”寓,以“食马者”寓
两篇文章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请简要回答它们的不同之处。

比较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按要求完成后面小题。
【甲】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乙】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遽其舟 (2)不亦
(3)求剑若(4)
下列各组句子中,下划线上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遽契舟/因释耒而守株
B.是吾剑所从坠/至
C.舟已行矣,剑不行/先自度其足,置之其坐
D.楚人有涉江/宋人有耕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是吾剑之所从坠。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甲乙两文后来分别演化成了什么成语?这两则寓言都讽刺了哪种人?

将上面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4分)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①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②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③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⑤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fǒu)焉,小学而大遗⑥,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⑦乐师百工⑧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tán)、苌弘、师襄、老聃⑨。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韩愈)
注解:①庸:岂,哪。 ②师道:以师为道。即学道。道,这里有风尚的意思。 ③出人:超出(一般)人。 ④ 惑矣:(真)糊涂啊!⑤句读(dòu逗):也叫句逗。古代称文辞意尽处为句,语意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逗),句号为圈,逗号为点。⑥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句读之不知)倒要学习,大的方面(惑之不解)却放弃了。⑦巫医:古代用祝祷、占卜等迷信方法或兼用药物医治疾病为业的人,称为巫医。⑧百工:泛指手工业者。⑨老聃(dān丹):即老子。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道之不复:恢复。 B.作《师说》以之贻:赠送
C.其道也固先乎吾闻:懂得 D.学于师耻:羞耻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既济未成列,又以告吾从师之 B.如使人之所欲莫甚生不拘于时,学
C.彼竭我盈,故克彼童子 D.以人多以书假余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表明任何人都可以作自己的老师,不应因地位贵贱或年龄差别,就不肯虚心学习。
B.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是为了说明写作本文的缘由,总结全文主旨,点明主题。
C.文章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
D.文中以孔子的弟子郯子(tán)、苌弘、师襄、老聃向孔子拜师求学为例,是为了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