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三)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选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乙】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

    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信:

  

②将军宜枉驾顾之

顾:

  

③孤不度德量力

度:

  

④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

用:

  

⑤其谁可而为之

为:

  

⑥平公曰:“善。”遂用之

遂:

  

(2)翻译下列句子。

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②善哉,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3)结合甲乙两段文字,谈谈刘备和晋平公再选贤任能上的异同。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文言实词 文言翻译 文言文阅读综合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文言文
.用“| ”标出下面画线句中最明显的一处停顿。(2 分)
①.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天民。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字。
①.折蛇行,明灭可见 ()
②.泉而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③.杖登岳,面东而上,土岗浅阜。()
④.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翻译下面句子。(4 分)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和《满井游记》在写景的同时都抒发了作者的感受。试说说你从这三篇课文中看出来三位作者怎样不同的心境。

(二)齐人攫金
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yù,出售)金者之所(地方),因(乘机)攫(juú,抢)其金而去。吏捕得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对曰:“取金之时,不见人,徙见金。”
、解释下列划线词:
① 清旦衣冠而之市     鬻金者之所      
③ 因攫其金而     见金     
.下列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清旦衣冠而之市 B.吏捕得之 C.学而时习之 D.驱之别院

、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齐人大胆攫金的原因是什么?(请用文中原话回答)

(一) 论 语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1),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解释下列划线词。
① 人不知而不   不习乎  知也   ④ 死而后   
.请找出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吾日三省吾身。
C.由,诲女知之乎? D.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文。                  
.从选文中找出两个成语:            

(三)东坡食汤饼(9分)
东坡先生与黄门公南迁相遇于梧、藤间。道旁有鬻汤饼者,共买食之。恶不可食。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徐谓黄门曰:“九三郎,尔尚欲咀嚼耶?”大笑而起。秦少游闻之,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而已。”
【注释】①汤饼:面条。②黄门公:即苏轼弟苏辙。③南迁:贬谪到南方。④相遇于梧、藤间:绍圣四年苏轼贬海南,苏辙贬雷州,南行途中两人相遇于梧州、藤州之间。
⑤鬻(yù):卖。⑥恶(cū):通“粗”。⑦箸(zhù):筷子。⑧九三郎:苏轼对弟弟的称呼。饮酒但饮湿:只管饮酒,莫管它的味道。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恶不可()②尔尚咀嚼耶 ( )③秦少游之( )
、选择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道旁有鬻汤饼者,共买食之 B.昂首观之
C.心之所向 D.学而时习之

、翻译下面的句子。
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
、从苏东坡的言行中,可以看出他是个的人。

(二)《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解释下列划线词。
① 不亦乎( )②省吾身( )
③ 死而后()④ 恕乎 ()
、选择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学而时习之 B.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C.择其善者而从之 D.学而不思则罔

、解释下列句子。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原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