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
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1)诗人通过哪些意象描绘了鲁山什么季节的景色?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甲】晚出寻人不遇 [唐代]白居易 篮舆 ①不乘乘晚凉,相寻不遇亦无妨。 轻衣稳马槐阴下,自要闲行一两坊。 |
【乙】渔家傲 访华雪严不遇 [元]许有壬 水落寒林山骨瘦。湘江风细波纹皱。何处携琴何处酒。惆怅久。乱鸦啼断烟中柳。 茅屋萧萧连瓮牖。半檐寒旭闲清昼。归路梅花香满袖。诗未就。青山笑我云回首。 |
[注释]①篮舆:古代供人乘坐的交通工具。
甲诗和乙词的作者都寻人不遇,但心境各不相同。请结合内容分析。
[甲]
子夜吴歌•秋歌
[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①。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乙]
中吕•朝天子•秋夜客怀
[元]周德清
月光。桂香。趁着风飘荡。砧声 ①催动一天霜。过雁声嘹亮。叫起离情。敲残愁况。梦家山身异乡。夜凉。枕凉。不许愁人强。
[注释]①捣衣声:用木棒捶打丝织品或衣物发出的声音。②砧声:这里指捣衣声。
(1)[甲][乙]在意象选择上有相同之处,都用了 、 、捣衣声等。
(2)[甲][乙]表达的情感有什么异同?请作简要说明。
(二)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17-18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7. 有些同学在默写时会把"衡阳雁去无留意"中的"雁"写成"燕",请向他们解释为什么这里用"雁"字。
18. "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蕴含着作者浓浓的情感,请简要分析它是怎样达到这种效果的。
读下面的元曲,完成问题。
寿阳曲•江天暮雪
[元代]马致远
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
江上晚来堪画处,钓鱼人一蓑归去。
(1)下面关于这首元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曲由天气切入,写天色渐晚,纷纷扬扬的大雪越下越大。
B.紧接着描绘雪花姿态、色彩,像盛开的梅花像飘飞的柳絮。
C.接下来承上启下,写江上、傍晚下雪的景象美得像画一样。
D.最后由景及人,写江面上渔翁急急忙忙地只披着蓑衣归去。
(2)下面关于这首元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中的"寿阳曲"是小令题目,"江天暮雪"则是曲牌名。
B.元曲属于韵文,其中"暮""舞""絮""处""去"均押韵。
C."乱舞"二字巧妙显现风声、风势,不着一字而尽得风流。
D.诗人善于绘形、传神,以虚实相生的笔法写出无穷的韵味。
江村 ①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 ②,微躯 ③此外更何求?
[注]①唐肃宋上元元年(760)夏,杜甫在朋友的资助下。在四川成都郎外的浣花溪畔盖了一间草堂,这首诗作于这期间。②禄米:古代官吏的体给,这里指钱来。③饭躯:微贱的身躯,是作者自谦之词。
(1)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正确的请选"A"。错误的请选"B"。
①首联中的"抱村流"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草堂周围的环境,一弯清流绕宅而过。
②首联中"长夏"点明时间,"江村"二字照应题目,"事事幽"则统领整首诗。
③颈联对"老妻"和"稚子"的细节描写,写出了杜甫一家在浣花溪生活的富足。
④诗人颠沛半生,生活暂时得到了安宁,妻儿同聚一处,重新获得了天伦之乐。
⑤这首诗将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景中有情,情景交融,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2)颔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