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 跣 ,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乙】
触龙说赵太后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 今 媪 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 崩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 媪 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1)下列对文中下划线部分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 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B.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日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放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C.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音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书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岩燕后
D.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媼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
A.愿终守之,弗敢 |
易:交换 |
B.怀怒未发, 祲降于天 |
休:吉祥 |
C.入而徐趋,至而自 |
谢:感谢 |
D.位尊而无功, 厚而无劳 |
奉:俸禄 |
(3)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项是
A.甲文记叙了唐雎在紧要关头出使泰国,质利完成使命的事情,表现了唐瞧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爱国精神。
B.甲文中安陵君虽然是个次要人物,但又是必不可少的。正是因为有了他的支持和信任,唐雎才有了用武之地。
C.乙文中触龙讲究劝说艺术,先从国家大事说起,再联系生活琐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说服了赵太后。
D.甲乙两文都运用大量对话,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对比鲜明。主人公睿智聪慧、娴于辞令的形象跃然纸上。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面画线的句子。
①布衣之怒,亦免冠徒既,以头抢地耳。
②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阅读《三峡》,完成下列各题。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沿 溯阻绝 溯:
② 属引凄异 属: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翻译: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翻译:
(3)阅读文中画线的语句,发挥你的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清荣峻茂"在脑海中呈现出的是怎样一幅画面。
(4)请你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①上文描绘了三峡的景色。说到三峡,你会想到的古诗句是 , 。
②当你眼前呈现出长江宽阔的江面上帆船航行的景象时,想到的古诗句是 , 。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左传》)
【乙】
长勺之役,曹刿问所以战于庄公。公曰:"余听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断之。""对曰:"是则可
矣。知夫苟中心图民?,智虽弗及,必将至焉。"
(节选自《国语》)
【注】 ①中心图民:内心为百姓考虑。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又何 间焉 |
间: |
|
②小惠未 徧 |
徧: |
|
③必以 信 |
信: |
|
④必以情断 之 |
之: |
|
⑤智虽弗 及 |
及: |
|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②是则可矣。
(3)【甲】【乙】两段文字刻画人物主要运用了 描写,[甲]在写作手法上还使用了 。
(4)长勺之战最终鲁国大胜,请结合选段简要分析取胜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千百年来,咏月的诗人不记其数,中国人之钟情于月亮,在于其明澈而不炫目,宁谧而不沉寂。秦风汉韵,唐诗宋词,都融在如练的月华中。古人咏月,让人看见的不是jiǎo洁的月光,而是千年诗赋的动人华章。 月亮那温馨怡人的风致,飘逸脱尘的气韵,晶莹剔透的品质,慰藉了多少孤寂幽怨的心灵。月亮就是诗心,举头一望,心灵自会变得澄明 。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炫 目 jiǎo洁 澄明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 ",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 "。
(3)文中"钟情"的"钟"的意思是 ;"如练的月华"中,"练"的意思是 。
(4)画线句子运用了 和 的修辞手法。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伊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陶渊明《桃花源记》(节选)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节选)
(1)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① 豁然开朗 |
豁然: |
|
②阡陌 交通 |
交通: |
|
③ 悉如外人 |
悉: |
|
④泉香而酒 冽 |
洌: |
|
⑤杂然而前 陈者 |
陈: |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②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3)《桃花源记》选段已用"∥"分为两个层次,请分别概括其内容。
(4)两段选文分别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请简要概括。
《桃花源记》:
《醉翁亭记》: 。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孔)祯,高宗时为苏州长史。曹王明为刺史,不循法度,祯每进谏。明曰:"寡人天子之弟,岂失于为王哉!"祯曰:"恩宠不可恃。 大王不奉行国命恐今之荣位非大王所保独不见淮南之事乎?"明不悦。明左右有侵暴下人者,祯捕而杖杀之。明后果坐法,迁于黔中,谓人曰:"吾愧不用孔长史言,以及于此!"
(选自《旧唐书•文苑传》)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 循法度(遵照)
B.恩宠不可 恃(倚仗)
C.祯捕而 杖杀之(用杖刑)
D.以 及于此(比得上)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大王不奉行国命恐今之荣位非大王所保独不见淮南之事乎
(3)结合选文,简要分析孔祯是个怎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