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鱼我所欲也》一文,完成下列各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下面句子中,对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故 有所不降也 |
(灾祸) |
B.非独贤者有 心也 |
(这样) |
C.万钟于我何 焉 |
(好处) |
D.今为所识穷乏者 我而为之 |
(得到) |
(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由是则生 有不用也 |
朝 往,暮而归 |
B.得 则生 |
或以钱币乞 |
C.乡 身死而不受 |
好 《梁甫吟》 |
D.所恶有甚 死者 |
求石兽 水中 |
(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散文用排比和对偶。本文第二段大量使用了排比句和对偶句,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且富有文采和气势。
B.本文阐述了孟子的一个重要主张一一义重于生。孟子认为,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C.本文第一段论证思路清。先提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再从反面论述为了"义"可以舍生,接着再正面论述为了"生"可以不择手段。
D."本心"即天性,天良。作者用一般人和乞丐都不能接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证明人人都有本心,并对失去本心接受"万钟"的行为进行了嘲讽和批评。
(4)翻译下面的句子。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阅读文言文,完成1-5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自荷钱①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劲叶②既生,则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迨至菡萏③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及花之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④,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废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是芙蕖者也,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选自李渔《闲情偶寄•芙蕖》)
注:①荷钱:指初生的小荷叶。 ②劲叶:指长大了的荷叶。③菡萏(hàn dàn):未开的荷花。 ④异馥(fù):异香。甲文作者是(朝代)哲学家。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可爱者甚蕃()(2)陶后鲜有闻()
(3)能事不已()(4)宜乎众矣()翻译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甲乙两个文段,都是写荷花,都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赞美与喜爱之情,但赞美与喜爱的原因有所不同,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析。
[甲]文
[乙]文甲文作者借选文表达了自己的人生志趣,联系你的志趣与追求,依托自己最喜爱的一种花,以“出水芙蓉冰清玉洁”为上句,写出下句,使之成为一组对偶句。
下句:
读《三峡》完成下列各题(共11分)
三峡
郦道元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我能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每空0.5分,共2分)
(1)春冬之时()(2)哀转久绝()
(3)夏水襄陵()(4)或王命急宣()用原文填空(本小题共3分)
(1)文中与李白的《朝发白帝城》中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一句意思相应的句子是:(2分)
(2)总括三峡春冬美景的句子:,。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从正面描写了三峡的景色。 |
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以夸张的手法写出了三峡水流速度之快。 |
C.选文的第四段描写了春季三峡的凄清悲凉。 |
D.文字布局自然,先写山,后写水,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险的特点。 |
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每句2分,共4分)
①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答:
②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答:
阅读《伯牙绝弦》,完成1-3题(每小题2分)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下面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伯牙绝弦绝:断绝。
B善哉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C.志在流水志:志向。
D.终身不复鼓不复:不再朗读的节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 B.峨峨/兮若/泰山 |
C.乃/破琴/绝弦 | D.终身/不复鼓 |
对全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概括写了伯牙善弹,子期善听,再具体写如何弹如何听,最后写子期死,伯牙绝弦。 |
B.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
C.这个故事最早见于《老子》,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收在《警世通言》中。 |
D.全文表达了朋友之间真知己的思想境界,成为千古佳话。 |
阅读《伯牙绝弦》,完成1-3题(每小题2分)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下面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伯牙绝弦绝:断绝。
B善哉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C.志在流水志:志向。
D.终身不复鼓不复:不再朗读的节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 B.峨峨/兮若/泰山 |
C.乃/破琴/绝弦 | D.终身/不复鼓 |
对全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概括写了伯牙善弹,子期善听,再具体写如何弹如何听,最后写子期死,伯牙绝弦。 |
B.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
C.这个故事最早见于《老子》,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收在《警世通言》中。 |
D.全文表达了朋友之间真知己的思想境界,成为千古佳话。 |
文言文阅读理解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芳草鲜美 _______
②悉如外人________
③便要还家_________
④寻病终___________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渔人甚异之,复前行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
B.不足为外人道也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C.处处志之寻向所志 |
D.既出,得其船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