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孟子>二章》)

【乙】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署南平教谕。御史诣学宫,属吏咸伏谒,瑞独长揖,曰:"台谒当以属礼,此堂,师长教士地,不当屈。"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 ,令老仆艺 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宗宪子过淳安,怒驿吏,倒悬之。瑞曰:"曩 胡公按部,令所过毋从张。今其行装盛,必非胡公子。"发 金数千,纳之库,驰告宗宪,宗宪无以罪。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十四》,有删改)

【注释】①脱粟:吃糙米饭。②艺:种植。③曩:从前。④发:打开。⑤橐:布袋的一种。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岂不 大丈夫哉

诚:是

B.得志,与民

由:遵循

C.御史 学宫

诣:到

D.属吏 伏谒

咸:都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倒悬 /父命

B.独行 道/ 迁淳安知县

C.谒当 属礼/ 顺为正者

D.是焉得 大丈夫乎/昨闻海令 母寿

(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围绕"何谓大丈夫"的问题,景春提出观点,孟子反驳,有破有立。

B.甲文中孟子运用对比表达了对景春推崇的公孙衍、张仪之流的不屑和鄙视,接着从正面提出自己心目中的大丈夫的标准。

C.乙文中海瑞在南平和淳安的言行,体现了甲文中大丈夫标准的"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D.乙文通过"布袍脱粟、艺蔬自给"和胡宗宪的话,分别从正面和侧面表现了作为淳安知县的海瑞生活的清贫。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一词多义 文言实词 文言文阅读综合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甲]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乙]陈胜王凡 六月。已为王,王陈 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宫门令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夥颐 !涉之为王沉沉者!"客出入愈益发舒,数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 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陈王以朱房为中正,胡武为司过,主司群臣。诸将徇地,至,令之不是者,系 而罪之,以苛察为忠。其所不善者,弗下吏,辄自治之。陈王信用之。 诸将以其故不亲附,此其所以败也

(均节选自司马迁《史记》,有删改)

[注]①凡:总共。②陈:地名。指陈县。③夥(huǒ)颐:意思是"真多呀"。④颛(zhuān);同"专"。⑤系:拘捕。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九百人 大泽乡

屯:停驻

B. 死,死国可乎

等:同样

C.已为 ,王陈

王:称王

D.客人愈益 发舒

发舒:放肆

(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

B.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

C.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

D.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胜年轻时虽"与人佣耕",但却不甘心受人奴役,有鸿鹄一般的远大志向。

B.陈胜对吴广说的一番话,是陈胜对当前形势的分析,看出他有敏锐的洞察力。

C.陈胜将来客斩杀,是因为来客多次跟别人讲陈胜的一些旧事,有损他的威严。

D.陈胜作为农民领袖,本想成就一番功业,却贪恋一时的荣华富贵而最终失败。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②诸将以其故不亲附,此其所以败也。

有范延贵者为殿直 ,押兵过金陵。张忠定公咏 为守,因问曰:"天使 沿路来,还曾见好官员否?"延贵曰:"昨过袁州萍乡,县邑宰 张希颜者, 虽不识之,知其好官员也。"忠定曰:"何以言之?"延贵曰:"自入萍乡县境,驿传 桥道皆完茸,田莱 垦辟,野无惰农。及至邑,则鄽肆 无赌博,市易不敢喧争。夜宿邸中,闻更鼓分明。以是知其必善政也。"忠定大笑曰:"希颜固善矣,天使亦好官员也。"即日同荐于朝。希颜后为发运使 ,延贵亦阁门祗候,皆号能吏也。

(节选自《东轩笔录》,有删改)

[注释]①殿直:皇帝的侍从官。②张忠定公咏:张咏,益号忠定,北宋名臣。③天使:皇帝的使者。④邑宰:邑,县。宰,泛指地方官吏。⑤驿传(zhuàn):驿站。⑥田莱:荒芜不耕之田。⑦鄽(chán)肆:店铺。⑧发运使:与后面的"阁门祗候"都是官职名。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因问曰

因:

   

②闻更鼓分明

闻:

   

(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虽不识之,知其好官员也。

(3)请结合原文分析,为什么张咏将张希颜、范延贵"同荐于朝"。

阅读《狼》一文,回答各题。

蒲松龄

①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②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④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⑤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行甚远

缀:连接、紧跟

B.恐前后受其

敌:敌人

C.屠

暴:突然

D.乃悟前狼假

寐:睡觉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其一 坐于前

A.狼不敢

B.一狼 其中

C.意将 入以攻其后也

D.屠自后 其股

(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是故事的开端,写出了屠夫危急的处境,为后面写屠夫与狼的斗争做了铺垫。

B.在遇狼到杀狼的故事发展过程中,屠夫从怯懦变得勇敢、机智,人物形象完整丰富。

C.文中"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一狼洞其中"等语句,表现了狼的狡诈。

D.文章结尾运用记叙的表达方式,点明了故事的主题,说明狼无论多么狡诈,终归会被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

公仪休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此必不能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 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

(1)对文中画线句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

B.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

C.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

D.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

(2)公仪休不接受大家献鱼的主要原因是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池非不深也

护城河

B.委而去之

委托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险阻

D.亲戚畔之

背叛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①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②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3)对此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旨明确,高度强调"人和"的核心思想。通过讨论战争来论述推行仁政、赢得民心的重要性。

B.文章层次分明,开篇明确提出论点,然后展开论证,最后得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精辟论断。

C.文章篇幅短小,但内容丰富,使用了对比论证、事实论证和道理论证等方法,论证严密,逻辑性强。

D.文章语言晓畅明白,精炼准确。论证时擅长蓄势。使用了对举、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气势磅礴。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