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浪淘沙
[南唐]李煜
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秋风庭院藓侵阶。一桁①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
金剑已沉埋,壮气蒿莱。②晚凉天净月华开,想得玉楼瑶殿彩,空照秦淮。
【注】①桁:通作“行”。一桁,一带、一列。②壮气:暗用半城剑气,见《晋书•张华传》。蒿莱:野草。
(1)以下对这首词的理解和鉴赏,正确的请选“A”,错误的请选“B”。
①一、二句开门见山,直抒胸臆,“只”,除了哀伤再无别的,极言哀情之深。
②“终日谁来”,自己今为阶下囚,整日无人来访,流露出对人们趋炎附势的不满。
③下片金剑、壮气连用,既写出了李煜对亡国的无奈,又写出了内心的不甘。
④“晚凉天净月华开”,天空澄澈,明月朗照,词人的心境随之变得明净、开阔。
⑤最后两句照应开篇,“空”与“只”相互呼应,无比空虚中又增添了无限凄凉。
(2)“秋风庭院藓侵阶”与刘禹锡《陋室铭》中“苔痕上阶绿”,都描写了苔藓爬上台阶之景,但两句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阅读苏轼的《蝶恋花·密州上元》,回答问题。
蝶恋花·密州上元①
灯火钱塘三五夜②,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③。
寂寞山城④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⑤。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注】①上元:即正月十五元宵节。词人此时是刚来密州任知州,恰遇元宵佳节,在街上看灯、观月的情景和有所感而写下此词。②三五夜:阴历每月十五夜。 ③尘随马:唐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句。说的是江南气清土润,行马无尘。 ④山城:指密州。⑤社:农村节日祭神之所。当时的密州,因连年蝗旱,民不聊生,村民常举行社祭,祈求丰年。下列诗句与本诗描述的传统节日相同的一项是( )
| A.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B.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 C.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 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
“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描绘的是密州元宵的景象,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个景象。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的景象。
请细读全词,思考作者运用什么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试题。
鹧鸪天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两句选择典型形象描写景物,很有特色。试作简要赏析。
词的最后两句作者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阅读刘禹锡的《秋风引①》一诗。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注]:①引:古代的一种诗体。此诗中,诗人流露出哪种情思?()
| A.送别之情 | B.思归之心 | C.喜悦之意 | D.愤怒之思 |
第一、二两句写出了秋风的哪些特征?
后人为什么说“孤客最先闻”中的“最”字用得好?请联系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雨过山村
[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诗的一、二两句,写出了山村怎样的特点?
古典诗词讲究炼字,末句中的“闲”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后面问题。
清江引秋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作者是抓住哪些意象(景物)来写“秋怀”的,创设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芭蕉雨声秋梦里”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