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回答问题。
(1)写出标号a仪器的名称 ,标号b仪器的名称 。
(2)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的收集装置 ,检验该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
(4)与集气瓶配套使用的玻璃片一般一面为光滑面,另一面为磨砂面,收集的气体用玻璃片的 (选镇"光滑面"或"磨砂面")盖住集气瓶。
如图是实验室常用的仪器,请据图回答问题:
(1)仪器①的名称是 。
(2)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备并收集氧气,除酒精灯外,还需要从图中选择的仪器是 (填序号),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如果要回收上述实验中的二氧化锰,需要进行溶解、过滤、洗涤、干燥,其中在过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
设计方案是实验探究的保证,感悟方法是探究的根本目的。某合作学习小组开展了如下探究。
实验一:检验氢氧化钠溶液中是否含有氢氧化钙。
【分析】从组成上看,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都属于碱,它们在水溶液中都能解离出相同的 (填符号),所以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但由于解离出的Na+和Ca2+不同,所以性质也有不同。设计实验时可加入能解离出CO32﹣的试剂利用CO32﹣与Ca2+结合产生白色沉淀这一特殊现象予以检验。
【设计方案并实验】
实验操作 |
现象 |
结论 |
|
方案一 |
取少量待测溶液于试管中,通入CO2 |
出现白色沉淀 |
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钙 |
方案二 |
取少量待测溶液于试管中,滴加 溶液 |
出现白色沉淀 |
写出上述方案中出现白色沉淀的一个化学方程式 。
【方法感悟】在检验物质时,要分析物质的组成和 。据此选择加入恰当的试剂,最后根据不同现象得出结论。
【实验探究】
实验二:有一种白色固体,可能含有氯化钠、氢氧化钠、碳酸钠、硫酸钠和硝酸钡中的一种或几种,为探究其组成,某合作学习小组设计方案并进行了如图实验:
(1)上述实验中,过滤操作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和 。
(2)小晶同学通过上述实验推知:白色固体样品中一定不含有 。
(3)为确定白色固体样品中可能存在的物质,小燕对沉淀C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 |
现象 |
结论 |
取少量沉淀C于试管中,加入过量 。 |
有气泡产生,沉淀全部消失。 |
白色固体样品中一定含有 。 |
(4)小虎同学认为白色固体中还有物质不能确认其是否存在。其理由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如要确认,只需将上述实验方案中所加的一种试剂改为 即可。
【方法感悟】若其他物质的存在对所检验的物质有干扰时,可先将干扰物质转化,再选择加入恰当的试剂,最后根据不同现象得出结论。
控制变量,设计对比实验是实验探究的重要方法.
实验编号 |
一、探究人体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比空气中的高 |
二、探究影响品红扩散快慢的因素 |
三、铁钉锈蚀条件的探究 |
实验设计 |
|
|
|
实验分析 |
本实验条件除了要控制两个盛装气体样品的集气瓶大小规格相同外,还要控制 相同 |
发现两杯水都变红,且整杯热水变红时间比冷水要短.由此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影响分子运动快慢的因素有 . |
一周后,左边试管中铁钉生锈,右边试管中铁钉无明显变化.上述实验 (填“能”或“不能”)得出铁钉生锈的条件. |
如图是实验室常用气体制备装置,据图回答问题:
(1)用A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 。选择D装置收集氧气是因为 。将带火星的木炭深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木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说明氧气能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实验室制取氨气:Ca(OH)2(固)+2NH4Cl(固)CaCl2(固)+2H2O+2NH3↑,要制取并收集干燥的氨气,所选装置正确的连接顺序是 → → (填字母代号)。
(3)为探究氨气的性质,按如图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黑色粉末变红,白色无水硫酸铜变蓝,同时反应中还有一种气体单质生成。
【查阅资料】Cu2O是红色,易与稀硫酸反应:Cu2O+H2SO4═CuSO4+Cu+H2O。
【提出问题】得到的红色物质是什么?
【猜想】①是Cu;②是Cu2O;③是 。
若猜想①成立,玻璃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说明NH3具有 性。
【设计实验】请你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验证红色物质中是否存在Cu2O: 。
以下是老师引导学生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片段,请你参与探究并帮忙填写空格(包括表中的空格)。
【提出问题】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相等?
【猜想与假设】猜想1:不相等; 猜想2:相等。
【实验探究】甲、乙两组同学用托盘天平分别称量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
甲组 |
乙组 |
|
实验 方案 (反应后略) |
|
|
实验 现象 |
有气泡产生, 天平指针向右偏转 |
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 溶液颜色发生改变, 天平指针没有偏转 |
结论 |
猜想1正确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猜想2正确 |
【反思评价】究竟哪种猜想正确?通过讨论,同学们发现甲组中有气体逸出,导致指针向右偏转。得到启示:在探究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相等时,凡有气体生成或参加的反应一定要在 中进行。
【优化装置】同学们对甲组左盘中的反应装置进行了如下三种改进,你认为最佳装置是
(填序号),从另外两种装置中任选一种指出其不足 。
【得出结论】同学们利用改进后的最佳装置进行再次探究,均得出猜想2正确。进一步分析发现,反应体系中器材和未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在反应前后保持不变,最终得出结论: 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解释应用】解释: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不变,所以质量守恒。
应用:某固体物质受热会发生分解反应,生成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三种物质,则该固体物质一定由 种元素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