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
阅读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文化中的“桃花源情结”
桃花源“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怡然自乐”,这世外之地的静美、悠然,契合了人们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期待,击中了历代帝王将相、文士高人、贩夫走卒的心灵。
桃花源式的乐园在人们心目中早就有雏形,《诗经》里的“适彼乐土”,《道德经》里的“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都是对宁静生活的憧憬。这些“半成品”到了陶渊明笔下,有了具体的情境、场面和故事。
陶渊明后,“桃花源”的形象经常出现在诗歌和散文中。唐朝张旭的“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笔下的“桃花源”富有浓厚的神秘色彩,隐隐约约,模模糊糊。而王维则进一步将“桃花源”具体化、物质化,以至于用诗句勾勒出一幅工笔画,轮廓和线条越来越清晰,这就是他的《桃源行》。他笔下的“桃花源”,有具体的建筑,陶渊明只写到“屋舍俨然”,王维则写到“月明松下房栊静”,“平明闾巷扫花开”,连具体的打扫工作都呈现在画卷当中。此外,还有了近景和远景的区别,“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以至于人与人的对话也很清晰,“樵客初传汉姓名”。王维不愧是山水画大家,从“桃花源”的角度去
眺望外面的世界,更衬托此处的幽僻。峡谷里不知道外面的人事,从“桃花源”向外望去,只看见白云重重的山岭。王维其实是将自己的辋川庄别墅风光挪移到“桃花源”,以求得精神上的宁静和安平。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还只是一处写意的农庄,王维笔下的“桃花源”则是一处充满着人事的居民小区。
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更是充满着“桃花源情结”。《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隐居的隆中,山不高而秀,水不深而清,生活悠闲自得。刘玄德三顾茅庐,似乎走入“桃花源”。《水浒传》里的水泊梁山,既是好汉起义的根据地,也是一处人间乐园,它与无能的北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林冲、晁盖、花荣和武松等好汉纷纷上梁山,其实也是奔向一个美好的世界。《西游记》中,大海环绕当中的花果山,四季鲜果不断的仙境乐园,是孙大圣精神上的故乡。相对于大闹天宫的惊心动和取经路上的曲折坎坷,花果山的静谧祥和,是神话世界中的
“桃花源”。《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幽美宁静,平等而诗情画意,美好的人性在这里充分绽放;女性,在这里没有压迫。曹雪芹笔下的这处乐园,其实也是“桃花源”发展到这个时代的又一种变现。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都设置了一处类似于“桃花源”的乐园, 。
(根据刘黎平《<桃花源记>是陶渊明传授金庸的“武林秘笈”》改写)
(1)下列有关中国文化中的桃花源情结的解释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在中国古代,无论帝王将相、文士高人还是贩夫走卒的心里都有桃花源情结。。
B.桃花源情结的外在表现形式﹣﹣桃花源式的乐园从来是富有神秘色彩,且模糊隐约的。
C.桃花源情结的内在核心是憧憬生活宁静,追求精神安平。
D.中国古代的散文、诗歌和小说,不同程度地有桃花源情结的体现。
(2)下列表述与原文内容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A.桃花源式的乐园在陶渊明笔下还是“半成品”。
B.神秘、幽美、宁静是桃花源式乐园的基本特点。
C.《西游记》中花果山是神话世界中的“桃花源”。
D.曹雪芹笔下的“桃花源”幽美宁静,平等而诗情画意。
(3)下列古诗词名句中没有体现桃花源情结的一句是
A.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王维《竹里馆》)
B.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
C.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梅尧臣《鲁山山行》)
D.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填入文章最后一段的横线上,能够总括这段内容且语序恰当的一项是
A.有“儿女桃花源,有“神仙桃花源”,有“英雄桃花源”,还有“好汉桃花源”。
B.有“好汉桃花源”,有“英雄桃花源”,有“儿女桃花源”,还有“神仙桃花源”。
C.有“英雄桃花源”,有“好汉桃花源”,有“神仙桃花源”,还有“儿女桃花源”。
D.有“神仙桃花源”,有“儿女桃花源”,有“好汉桃花源”,还有“英雄桃花源”。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把笑脸带回家
三年前的一天,我考高中,分数不够,要交八千元。正在发愁时,父亲回家笑着对母亲说,我下岗了。母亲听了就哭了,我跑过来问怎么了,母亲哭着说,你爸爸下岗了。父亲傻乎乎地笑个不停。我气愤地说,你还能笑得出来,高中我不上了!母亲哭得更凶了,说,不上学,你爸就是没有文化才下岗的。我说,没有文化的人多的是,怎么他下岗,无能!
父亲失去工作的第二天,就去找工作。他骑着一辆破自行车,每天早晨出发,晚上回来,进门笑嘻嘻的。母亲问他怎么样。他笑着说,差不多了。母亲说,天天都说差不多了,行就行,不行就重找。父亲道,人家要研究研究嘛。一天,父亲进门笑着说,研究好了,明天就上班。第二天,父亲穿了一身破衣服走了,晚上回来蓬头垢面,浑身都是泥浆。我一见父亲的样子,端着碗离开了饭桌。父亲笑了笑说,这孩子!第二天,父亲回家时穿得于干净净,脏衣服夹在自行车后面。
两个月下来,工程完了,工程队解散了,父亲又骑个自行车早出晚归找工作,每天早晨准时出发。我指着父亲的背影对母亲说,他现在的工作就是找工作,你看他忙乎的。母亲叹道,你爸是个好人,可惜他太无能了,连找工作都这么认真负责,还能下岗,难道真的是人背不能怪社会?
一天,父亲骑着一辆旧三轮车回来,说是要当老板,给自己打工,我对母亲说,就他这样的.还当老板?我对父亲的蔑视发展到了仇恨,因为父亲整天骑着他的破三轮车拉着货,像个猴子一样到处跑。我们小区里回荡着他的身影,他还经常去我的学校送货,让我很是难堪.在路上碰见骑三轮车的父亲,他就冲我笑一下,我装作没看见不理他。
有一次我在上学路上捡到老式手表,手表的链子断了,我觉得有点熟悉。放学路上,我看见父亲骑得很慢,低着头找东西,这一次父亲从我面前走过却没有看见我,中午父亲没有回家吃饭,下午上学时我又看见父亲在路上寻找。晚上父亲笑嘻嘻地进门,母亲问,中午为什么不回家吃饭啊?父亲说,有一批货等着我送:我看了父亲一眼,对他突然产生了一种从没有过的同情。后来才知道,那块表是母亲送给父亲的惟一礼物。
有一天,我在放学路上看见前面围了好多人,上前一看,是父亲的三轮车翻了,车上的电冰箱坏了,父亲一手摸着电冰箱一手抹眼泪。我从没有见过父亲哭过。看见父亲悲伤的样子,慌忙往家里跑,等我带着母亲来到出事的地点时。父亲已经不在了,晚上父亲进门笑嘻嘻的,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一样。母亲问伤着哪没有?父亲说,什么伤着哪没有?母亲说,别装了!父亲忙笑嘻嘻地说,没事,没事,处理好了,吃饭。第二天一早,父亲又骑三轮车走了,母亲说,孩子,你爸爸虽然没本事,可他心好,要尊敬你爸。我点了点头,第一次觉得他是那么的可敬。
我和爸爸不讲话已经成了习惯,要改变很难,好多次想和他说话,就是张不开口,父亲倒不在乎我理不理他,他每天都在外面奔波。我暗暗下了决心一定要考上大学,报答父亲。每当学习遇到困难或者夜里困了,我就想起父亲进门时那张笑嘻嘻的脸。
离开家上大学的那一天,别家的孩子是打的或者有专车送到火车站,我和母亲则坐着父亲的三轮车去。父亲就是用这辆三轮车,挣够了我上大学的学费.当时我真的想让我的同学看到我坐在父亲的三轮车上,我要骄傲地告诉他们这就是我的父亲。
父亲把我送上火车,放好行李.火车要开了,告别时我再也忍不住了,终于大声喊道:爸爸!除了大声地哭,我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父亲笑嘻嘻地说,这孩子,哭什么! (选自《散文选刊》2004年第五期)这篇文章叙写了父亲许多感人的故事,请选择你最难忘的三件事分别用一句话加以概括。(3分)
文章以“我”对父亲的情感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请用四字短语加以概括。(2分)
【】——不理不睬——【】——感动骄傲揣摩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其运用的妙处。(任选一句作答)(2分)
①因为父亲整天骑着他的破三轮车拉着货,像个猴子一样到处跑。
②后来才知道,那块表是母亲送给父亲的惟一礼物。
我选( )句本文多处采用对比手法。找出一处并说说其作用。(3分)答:
感动无处不在。文中父亲深深感动着我们,假如父亲当选为感动围场的新闻人物,请你为父亲设计一段颁奖词。(3分)
【链接】林秀贞:30年来赡养了6位孤寡老人
颁奖词:用三十载爱心.让一村之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鳏寡孤独残疾者皆有所养。富人做这等事是慈善,穷人做这等事是圣贤,农人做这等事是伟人,这等农妇让九州动容。
父亲:经常把笑脸带回家颁奖词: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10年后,我们能烧“冰”?
①一种名为“可燃冰”的新能源矿藏有望在10年之后解决我们的能源问题。据国家973深海项目首席科学家汪品先透露,在我国南海发现了储量巨大的“可燃冰”。目前国家已启动8.2亿元人民币的项目,造大型的勘探船,以便在南海深入寻找“可燃冰”资源。
②据汪院士介绍,“可燃冰”是一种甲烷气体的水合物,大量存在于海底大陆坡上段500米~1000米处。其在海底接近冰点和近50个大气压的淤泥中,形成了冰雪般的固态。它外面看似冰,一点火却可以烧起来,原因是冰内含有大量的甲烷。如果把甲烷从冰中释放出来,体积将是水的160多倍。
③汪院士表示,1立方米的“可燃冰”燃烧,相当于164立方米的天然气燃烧所产生的热值。据粗略估算,在地壳浅部,可燃冰储层中所含的有机碳总量,大约是全球石油、天然气和煤等化石燃料含碳量的两倍。也就是说,“可燃冰”如能作为一种新能源,便能很大程度解决能源问题。
④据透露,我国已在南海海底发现了巨大的“可燃冰”带。但目前对于这座新能源的宝库,科学家还存在不少争议。许多科学家认为,在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方面,甲烷所起的作用比二氧化碳要大10倍~20倍。所以这种矿藏在遭到破坏后,会导致甲烷气的大量散失,从而使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急剧增加。
⑤除此以外,由于“可燃冰”埋藏于海底的岩石中,和石油、天然气相比,它不易开采和运输,世界上至今还没有完美的开采方案。
⑥但这样一种新能源并不会因此就远离我们。汪院士预计,大约用十年时间,人类有望解决好“可燃冰”的开采和清洁燃烧的技术问题,届时大量的“可燃冰”便能用于应付能源危机。
(选自《东方早报》2005年7月)结合全文,请给“可燃冰”下一个恰当的定义。(不能超过30字)
从全文看,开采利用可燃冰有哪些利和弊?
第④段中划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第③段中“大约”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文中说:“对可燃冰的开采,世界上至今还没有完美的开采方案。”请你结合文中知识,大胆想像,设计一种科学的开采方案。
不要对那个人叫嚷
周末,是乡下家长来学校看孩子的日子,每逢这时,学校门口涌满人。那些家长,无一不是手提肩背的,里面塞满父母对儿女的牵挂和怜爱。
有一幕,总遇见:驼背的母亲,无比艰难地在人群中挪着步。那背,可真叫驼,已弯曲成一把弓。她的头,努力朝上昂着,鸭子一样的,伸向前去,一步一匍伏。即便这样的母亲,亦是要在背上,背上一个大包裹。里面塞着她儿子爱吃的小菜,和换洗的衣裳。
做儿子的,与母亲恰恰相反,生得高大挺拔。他在人群里,早已看到母亲了,并不叫唤,而是一阵风似地冲出校门,路过母亲身边时,用胳膊捅捅母亲,算作招呼。表面上装作不认识,脚步匆匆,继续前行。
母亲见到儿子,焦急的神情,立即换上欢喜,笑容绽放,使她脸上的每一条纹路里,都仿佛游弋着一条欢乐的鱼,她一叠声换着儿子的小名,踩着碎步,艰难地跟在儿子后面跑。
她的叫声,以及她奇怪的走姿,引起一些人的张望。儿子急,在人少的地方停下来,回头,眉头紧皱,对母亲跺脚。等母亲气喘吁吁赶到他跟前,他俯视着母亲,低声呵斥:“你叫什么叫,生怕别人听不见哪?!”一把拽过母亲背上的包裹,恨恨道:“跟你说过多少回了,不要来,不要来,你为什么还要来?”
母亲不恼,母亲仰着头看着儿子,杨树一样的儿子,多么让她骄傲。她轻言慢语说:“我不来,谁给你送吃的穿的啊?”
“我会自己请假回去拿的。”儿子的眼睛,不看母亲,他扫视周围的人,那眼神,明显有些躲闪。
母亲还是宽容地笑:“你这来来回回的,多浪费时间哪,我给你送来,省得你来回跑。”
儿子一听,恼了,跺脚叫:“谁要你送!”话说完,提了东西要走,母亲赶紧拉住儿子,洗洗叮嘱,煮的鸡蛋要趁早吃掉,不然会坏的;鱼吃完了不要把装它的瓶子扔掉,下次好再装了带来;被子要时常拿出来晒……
儿子哪里耐烦听?他打断她的话:“好了好了,你少来,下次你不要再来了!”他挣脱母亲的手,甩开大步,往学校跑去,一路之上,头也没回,做母亲的站在原地,目送着儿子,知道儿子的背影消失,她又站了很久,这才恋恋不舍地转身,一步一匍伏地走了。
在校园里,我亦曾碰见过另一个女学生,对着前来看她的父亲发火,是嫌她父亲给她买的外套不好,女学生冲着父亲叫嚷:“谁让你买的?乱作主!这颜色难看死了,我不穿!”做父亲的捧着那件外套,讪讪笑着,束手无策地站在一边。
女学生我教过,平日里,是个温文尔雅的孩子,却在父亲面前,全然失了礼貌。当她看见我,很尴尬,低声叫了声:“老师。”我摸摸那件衣服,我说:“挺好看的呀。”做父亲的如同得了“天书”:“你看,你们老师都说好看的。”女学生瞅了父亲一眼,红着脸,不情不愿地接下了父亲买的衣服。
我很想告诉这些孩子。请不要对那个人大声叫嚷,他们或许贫穷,或许丑陋。或许木纳,可是,他们的爱,一样醇厚,一样珍贵,因为,那是血浓于水。你的叫嚷,是对他们爱的践踏。解释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当她看见我,很尴尬。尴尬: ▲ __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所写的两件事。
题目“不要对那个人叫嚷”中的“那个人”指的是谁?
第二段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塑造母亲的形象?并谈谈这些方法的作用?
俗话说“狗不嫌家贫,子不嫌母丑”,读了此文后,你想对文中的孩子说些什么?又想对自己说些什么?
燕子(12分)席慕容
初中的时候,学会了那一首《送别》的歌,常常唱: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有一个下午,父亲忽然叫住我,要我从头再唱一遍。很少被父亲这样注意过的我,心里觉得很兴奋,赶快再从头来好好地唱一次:长亭外,古道边……
刚开了头,就被父亲打断了,他问我:“怎么是长亭外?怎么不是长城外呢?我一直以为是长城外啊!”
我把音乐课本拿出来,想要向父亲证明他的错误。可是父亲并不要看,他只是很懊丧地对我说:“好可惜!我一直以为是长城外,以为写的是我们老家,所以第一次听这首歌时就特别地感动,并且一直没有忘记,想不到竟然这么多年听错了,好可惜!”
父亲一连说了两个好可惜,然后就走开了,留我一个人站在空空的屋子里,不知道如何是好。
前几年刚搬到石门乡间的时候,我还怀着凯儿,听医生的嘱咐,一个人常常在田野间散步。那个时候,山上还种满了相思树,苍苍翠翠的,走在里面,可以听到各式各样的小鸟的鸣声。田里面也总是绿意盎然,好多小鸟也会很大胆地从我身边飞掠而过。
我就是那个时候看到那一只孤单的小鸟的,在田边的电线杆上,在细细的电线上,它安静地站在那里,黑色的羽毛,像剪刀一样的双尾。“燕子!”我心中像触电一样地呆住了。
可不是吗?这不就是燕子吗?这不就是我从来没见过的燕子吗?这不就是书里说的,外婆歌里唱的那只燕子吗?
在南国的温热的阳光里,我心中开始一遍一遍地唱起外婆唱的那一首歌来了:
燕子啊!燕子啊!你是我温柔可爱的小小燕子啊……
在以后的几年里,我都会常常看到这种相同的小鸟,有的时候,我是牵着慈儿,有的时候,我是抱着凯儿,每一次,我都会兴奋的指给孩子看:“快看,宝贝,快看!那就是燕子,那就是妈妈最喜欢的小小燕子啊!”
怀中的凯儿正咿呀学语,香香软软的唇间也随着我说出一些不成腔调的儿语。天好蓝,风好柔,我抱着我的孩子,站在南国的阡陌上,注视着那一只黑色的安静的飞鸟,心中充满了一种朦胧的欢喜和一种朦胧的悲伤。
一直到了去年的夏天,因为内政部的邀请,我和几位画家朋友一起,到南部国家公园去写生,在一本报道垦丁附近天然资源的书里,我看到了我的燕子。图片上的它有着一样的黑色羽毛,一样的剪状的双尾,然而,在图片下的注释和说明里,却写着它的名字是“乌秋”。
在那个时候,我的周围有着好多的朋友,我却在忽然之间觉得非常的孤单。在我的朋友里,有好多位是在这方面很有研究心得的专家,我只要提出我的问题,一定可以马上得到解答,可是,我在那个时候惟一的反应,却只是把那本书静静地合上,然后静静地走了出去。
在那一刹那,我忽然体会出来多年前的那一个下午,父亲失望的心情了。其实,不必向别人提出问题,我自己心里也已经明白了自己的错误。但是,我想虽然有的时候,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是应该面对所有的真相,可是,有的时候。我们实在也可以保有一些小小的美丽的错误,与人无害,与世无争,却能带给我们非常深沉的安慰的那一种错误。
我实在是舍不得我心中那一只小小的燕子啊!
相关链接:席慕容——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1943年生于重庆城郊,祖籍蒙古察哈尔盟明安镇,1948年于南京入小学,1949年迁至香港,1954年迁至台湾。1989年后多次访问家乡、大陆。作者在文中记叙了两件事,请各用一句话概括。从这两件事中,作者悟出了怎样的道理?(用原话回答)
事件:(1)▲(2)▲
道理:▲本文以“燕子”为题,但第一件事与燕子无关。这样写的原因是什么?
当“父亲”发现了自己的错误后,“一连说了两个好可惜”,父亲可惜什么?表现了他什么思想感情?
文中划线的一段文字连用了四个问句,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联系作者的生平,说说作者为什么“舍不得心中那只小小的燕子?
①生物学家预言,21世纪将是细菌发电造福人类的时代。
②说起细菌发电,可以追溯到1910年。英国植物学家利用铂作为电极放入大肠杆菌的培养液中,成功地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个细菌电池1984年,美国科学家设计出太空飞船使用的细菌电池,其电极的活性物质是宇航员的尿液和活细菌。到了80年代末,细菌发电有了重大突破,英国科学家让细菌在电池组里分解分子,释放电子向阳极运动,从而产生电能。操作时还在糖液中添加某些芳香化合物作为稀释液,来提高生物系统输送电子的能力。与此同时,还要往电池里不断地充入空气,用以搅拌细菌培养液和氧化物质的混合物。据计算,利用这种细菌电池发电,其效率可达40%,远远高于现在使用的电池的效率,且能持续数月之久。即使这样,还有10%的潜力可挖掘。
③利用细菌发电原理,可以建立较大规模的细菌发电站。计算表明,一个功率为1000千瓦的细菌发电站,仅需要10立方米体积的细菌培养液,每小时消耗200千克糖即可维持其运转发电。这是一种术会污染环境的“绿色”’电站,而且技术发展后,完全可以用诸如锯末、秸秆、落叶等废有机物的水解物来代替糖液。因此,细菌发电的前景十分诱人。
④现在,各个发达国家各显神通,在细菌发电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美国设计出一种综合细菌电池,里面的单细胞藻类可以利用太阳光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糖,然后再让细菌利用这些糖来发电。日本科学家同时将两种细菌放入电池的特种糖液中,让其中的一种细菌吞食糖浆产生醋酸和有机酸,而让另一种细菌将这些酸类转化成氢气,由氢气进入磷酸燃料电池发电。
⑤人们还惊奇地发现,细菌还具有捕捉太阳能并把它直接转化成电能的特异功能。最近美国科学家在死海和大盐湖里找到一种嗜盐杆菌,它们含有一种紫色素,在把所接受的大约10%的阳光转化成化学物质时,即可产生电荷。科学家们利用它们制造出一个小型实验性太阳能细菌电池,结果证明是可以用嗜盐性细菌来发电的,用盐代替糖,其成本就大大降低了。由此可见,让细菌为人类供电已经不再遥远,不久的将来即可成为现实。 (选文有改动)请给选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2分)
文章第②段介绍英国科学家在研究利用细菌电池发电时,为了提高发电效率,操作时采取了哪些措施?
文章第②段中加着重号的“这样”指的是什么?
文章第④段说明的内容是什么?(2分)
文章第⑤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简要分析它的作用。(4分)
利用细菌发电除了发电效率高之外,还具有哪些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