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蚊子为什么没有被雨滴砸死》一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漫步细雨中对于人们来说,或许是浪漫而惬意的,但对体积微小的昆虫而言,譬如蚊子,雨中漫步简直是一场灾难。一滴雨的重量可达到蚊子体重的50倍之多,人们所谓的毛毛雨,在蚊子看来,不亚于一辆辆甲壳虫汽车从天而降。但是,在这“甲壳虫汽车雨”中,蚊子却能够毫发无损,这是什么原因呢?

②为破解这一谜题,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的胡立德教授与美国疾控中心合作,对雨中飞舞的蚊子进行了高速摄像,以观察蚊子被雨滴击中瞬间的行为。

③通过视频,胡立德教授与他的研究小组分析了雨滴击中蚊子不同部位的各种情况,计算出蚊子被雨滴击中的瞬间所受到的作用力,以及其后随雨滴向下移动的距离。他们发现,蚊子并不像人们可能推测的那样去躲避雨滴,也不会因遭到雨滴的冲击而受伤,秘密之一就在于蚊子体重极轻。

④原来,蚊子被雨滴击中时并不进行抵挡,而是与雨滴融为一体,顺应它的趋势落下。如果雨滴击中蚊子的翅膀或腿部,它会向击中的那一侧倾斜,并通过“侧身翻滚”的高难度动作,让雨滴从身体一侧滑落;当雨滴正中蚊子身体时,它先顺应雨滴强大的推力与之一同下落,随之迅速侧向微调与雨滴分离并恢复飞行。

⑤研究者还发现,当雨滴击中栖息于地面的蚊子时,雨滴的速度在瞬间减小为0,这时蚊子就会承受相当于它体重10000倍的力,足以致命。当蚊子在空中被击中并采用“不抵抗”策略时,它受到的冲击力就减小为其体重的1/501/300,此时,这雨滴就像一根极细小的羽毛压在了蚊子身上﹣﹣这是蚊子能够承受的。

⑥虽说蚊子柔弱如风中柳絮会被雨滴砸得摇晃不定,但正是由于它体重极轻,雨滴在与蚊子碰撞的过程中几乎没有减速,它的动能也几乎没有转化为能量击打在蚊子身上,而是让蚊子瞬间加速下降,从而化解了高速下降的雨滴带来的巨大冲击。这就像是“以柔克刚”,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小小的蚊子还是个太极高手呢!

⑦蚊子在雨中安然无恙的另一个秘密,是覆盖它们全身的细毛具有疏水性。这种防水的细毛使得蚊子与打在它身上的雨滴保持分隔状态,从而使蚊子能够迅速摆脱雨滴重新飞起,在雨滴将它们砸落地面造成致命伤害前成功逃生。

⑧胡立德教授的这一发现引起了广泛关注。事实上,这项研究不只是跟蚊子有关。在应对自然之道上,动物往往有着比人类更丰富的经验,它们在千万年的进化过程中拥有了适应生存环境的生理结构和功能。研究动物应对大自然的特殊本领,可为科学家和工程师提供新的设计思想,解决机械技术上的诸多难题﹣﹣比如,如何更好地设计微型飞行器,让它们能像蚊子这类昆虫一样,在雨中轻盈地飞翔。

(1)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  

A.蚊子,在雨中漫步简直是一场灾难。

B.胡立德教授等人用高速摄像,观察蚊子被雨滴击中瞬间的行为。

C.漫步雨中的蚊子没有被雨滴砸死的原因。

D.如何更好的设计微型飞行器,让它们能像蚊子这类昆虫一样,在雨中轻流地飞翔。

(2)第五段画线句使用的两种说明方法是  

A.列数字,打比方

B.列数字,分类别

C.举例子,打比方

D.列数字,作比较

(3)根据文章内容,下面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蚊子同类的昆虫,身体越轻,就越能够承受雨滴击中它时产生的冲击力。

B.在防水性细毛的保护下,雨中的蚊子不管处在什么境地都是没有生命危险的。

C.雨中飞翔的蚊子被雨滴击中时要确保安然无恙,就需要保持一定的飞行高度。

D.当蚊子被雨滴击中并与之“融为一体”时,其实蚊子与雨滴仍然保持分隔状态。

(4)在雨中飞行的蚊子没有雨滴砸死的原因是什么?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说明方法 说明对象 概括说明内容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昆明为什么会四季如春呢?这是由昆明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决定的。昆明处在北纬30度以南的地区,终年接受太阳光热较多,而且均匀。夏季受西南风和东南风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阴雨天多,日照少,地面温度不易上升;加上地处海拔1000多米的云贵高原,气温随高度而降低,所以夏季温度不会很高。冬季昆明等地上空盛行西风。这股____________的气流把附近印度半岛的干暖空气引导过来。另外,昆明地处云南东部,云南北部和东部的高大山脉又能____________北方冷空气南下,因而晴天多,空气干燥,日照充足,气温较高。夏季不热,冬季不冷,四季的气温也就均匀了。
文中空缺处应填词语是()

A.强劲阻塞 B.强健阻挡
C.强劲阻挡 D.强健阻塞

能准确概括本文内容的一项是()

A.昆明四季如春
B.昆明夏季不热,冬季不冷
C.昆明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
D.昆明四季如春的原因

文中“(昆明)地处海拔1000多米的云贵高原”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目的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昆明的什么地形特点使得冬天不冷?请划出。
文中画括号部分的说明顺序是()

A.从主要到次要 B.从概括到具体
C.从本质到现象 D.从部分到整体

从内容上看,本文属____________说明文。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我还可以试举另外许多例子,来阐释大自然在生成其事物中的丰富性,其方式在感觉与经验尚未向我们启示之时,都是我们无法设想的,即使经验有时仍不足以弥补我们的无能。②故此,()我不能准确地断定彗星的形成之因,那么我是应当受到宽宥的;③()我从未声言能够做到这一点,()我懂得它会以某种不同于我们任何臆度的方式形成。④对于握在我们手心的蝉儿,都难以弄明白其鸣声生自何处,因而对于处在遥远无际的恒星,不了解其成因何在,更应予以谅解了。
在文中空格处的关联词语依次填写正确的一项是()

A.即便故此倘若因此况且因为
B.即便所以因为故此况且因为
C.即使所以倘若那么况且因为
D.即使故此倘若那么况且因为

概括划线部分的主要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本段分层,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

本节表达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小院吟》
关中农村,总喜欢用泥巴打墙,围起一个院儿。我家的小院在村的正中。母亲每天早早起来,将院子一遍一遍地扫干净,不允许我们扔下一片纸屑,一根柴棍。村里的人见一方小院竟收拾得这般模样,便与母亲开起玩笑来:“王妈,您这是准备在地上带面条了吧?”说得大伙直乐。
小院是母亲用四五年攒下的鸡蛋钱,请了小工,打墙围起来的。得之不易,母亲便格外地宠它,爱它:冬天埋下一截葡萄枝条,春天里长起来了,嫩嫩的叶,像一只刚出壳的雏鸟,昂着头,望着这新鲜的世界;春天种下一行豆,夏天里蔓爬上土墙,花便密密地排成队儿,立了起来。
小院,是母亲精心编织的花蓝。它盛着农家艰辛而又多彩的生活,也使我稚嫩的心成熟起来。
父亲早年在外地工作,家中无劳力,地里的活儿早早地搁在了母亲和我的肩上。天长日久,我在外面受了气,便独自坐在院子的石头上发呆。母亲过来了,她最知道我的心思,便()了小凳,()到我的跟前,东南西北地比划,仿佛一切智慧的东西都从那粗布裹着的胸口倒出,就像放飞了一只鸽子,携我振奋起来。
更多的时候,我同母亲一起,在小院里筹划着生活,筹划着以后的事情。或者跟了母亲的眼神,走进一个个带着泥土味儿,又十分生动的传说之中。什么姑家婆、王老六,什么堤埂神、杨柳女,这些故事总如钩子一般地勾着我,让我至今忘不了。
小院南侧有几棵香椿树,那是母亲赶庙会时从近百里的山里挖来的苗,三年便长得胳膊般粗细,并举起一树的叶子。香椿虽是野树,但那香却十分细腻,风来也罢,风去也罢,香便充满了小院,香便传遍了村落。左邻右舍的只说多了这香,整个村子也便多了新鲜,三天两头有人带了孩子来看,小院也因此多了一种情感。慢慢地,小院成了大伙的小院了。
文段表面写什么?实际上写什么?
文段抒发了什么感情?
第4段括号里应填的两个最恰当的词是()和( )。
第一自然段突出了小院的什么样特点?表现了母亲的什么品质?
横线上的话写出了小院的什么特点?请用一个成语来概括。
文中起承上启下的段落是第几自然段?
是什么使“我稚嫩的心成熟起来的?

①我们的毛发为什么会有颜色呢?毛发的色调主要由两种黑色素构成:真黑色素和类黑色素。真黑色素呈黑色或棕色,类黑色素呈黄色或红色。两者都是在黑色素细胞中的酪氨酸酶的作用下,经一系列反应由酪氨酸生成的。两种黑色素的相对含量决定了毛发的颜色。
②人老了头发变灰白是一个生理过程。一根根头发就像一根根管子,其中充满了细胞和色素,细胞和色素之间的空隙全是液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头发越长越慢,黑色素细胞的活动开始减弱,酪氨酸酶促使的一系列反应逐渐缓慢。接着,生出的头发因含有的黑色素减少而变浅。头发中的液体也越来越少。最后,黑色素细胞完全停止生产黑色素,头发中的空隙全那为空气所充满,头发也就变白了。
③头发变白是毛发正常的老化,但是影响毛发变白还有其他的一些因素c遗传、疾病和精神因素也会使头发变白。在我国,头发早白具有家族集聚的特点,一个家庭的父母头发早白,其遗传基因使子女的头发十有八九也会早白。许多疾病会打破人体内原有的平衡,使内分泌紊乱,导致人过早地产生白发。甲状腺机能亢进、糖尿病、溃疡性结肠炎以及贫血、营养不艮等都可能使人头发变白。不少人由于极度紧张、忧愁、悲伤而引起体内发生一系列急剧变化,造成内分泌严重失调,在很短时间内出现白发,有如民间传说的“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愁白了头”。 (选自《科学画报》2005年第12期,有删改)
请给本文加一个标题: (2分)
文章第③段说“头发变白是毛发正常的老化”,这里为什么要强调是“正常”的?请结合上下文加以分析。(4分)
答:
班上一位同学才15岁就已经有不少白发,而她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是一头黑发。请你根据本文内容分析她早生白发的原因。(4分)
答:

(1) 离平桥村还有一里模样,船行却慢了,摇船的都说很疲乏,因为太用力,而且许久没有东西吃。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说是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的。大家都赞成,立刻近岸停了船;岸上的田里,乌油油的便都是结实的罗汉豆。
(2)“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哪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3)我们也都跳上岸。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吧,我们的大得多呢。”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发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4)我们中间几个年长的仍然慢慢的摇着船,几个到后舱去生火,年幼的和我都剥豆。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吃完豆,又开船,一面洗器具,豆荚豆壳全抛在水里,什么痕迹也没有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然而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他如果骂,我们就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支枯桕树,而且当面叫他“八癞子”。
文段写了什么事情?
文中哪两个词语生动地描写出了“罗汉豆正旺相”?
文中横线上的句子写出了阿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从文中可以看出,双喜具有什么品格?在这群孩子中他处于什么地位?
“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这句话写出了怎样的情趣?
带点的句子表现了孩子们的什么品格?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