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会说话
丹尼尔•查莫维茨
①五角菟丝子作为一种蔓生植物,因不含叶绿素,需要寄生在其他植物中吸取其营养方可生存。它幼苗的颈尖以小圆圈的方式探测周围环境,寻找它所偏好的植物,就像我们蒙住眼睛时用手试探周围环境,或是深夜在厨房找灯的开关时的样子。实验人员不论将番茄放于什么地方,菟丝子的藤始终朝着番茄方向生长。为了证实菟丝子能够嗅出番茄所在位置这个猜想,孔苏埃洛•德莫拉埃斯将它和番茄分别放入一个密闭的盒子里,两盒之间用管子相连保证空气对流,结果它总是朝着管子方向生长。又在棉签上涂上番茄提取液,它还真中了圈套,朝着涂有提取液的棉签生长。此后,她拿成分非常相似的番茄和小麦的提取液做实验,尽管二者都含有一种挥发性化合物β﹣﹣月桂烯,但因番茄还释放出两种能吸引菟丝子的挥发性物质,而小麦不含这两种挥发性物质,且还会释放一种令菟丝子讨厌的气体,菟丝子当然向着番茄方向生长。
②1983年,戴维•罗德斯发现,一棵柳树被天幕毛毛虫啃噬过,临近柳树的叶子变得不受毛毛虫欢迎,是因为后者的叶子中含有不合毛毛虫口味的酚类和单宁化合物,而那些较远的健康柳树却不含这些化合物。受损柳树和临近健康柳树之间,没有共同的根,树枝间也没有相互接触。被啃噬的柳树是通过空气向临近健康柳树发出了一种信息素信号,即通过化学信号对它们说:“当心!保护好自己!”接着,杰克•舒尔茨以杨树和唐枫幼苗为对象进行实验,支持了罗德斯的观点。
③“植物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罗德斯的这一发现,颠覆了我们以往对植物的认识。然而这些报道大多缺乏正确对照,或结果被夸大,往往受到其他科学家的驳斥。在过去的10多年里,大量植物通过气味进行交流的现象已被反复证实。但问题是,植物真的能彼此交流(有意识地发出预警)吗?是否健康植物只是“偷听”到了临近受损植物的自言自语(而非受损植物有意告知它们)?马丁•海尔提出了疑问并晨开深入研究。他知道,利马豆植株被甲虫侵扰时会有两种反应:被啃噬的叶片会向空气中释放一些挥发性化学物质;而花则会产生花蜜,吸引以甲虫为食的节肢动物。﹣﹣那它为什么会释放这些化学物质呢?
④他从三棵利马豆植株中选取了4张叶片做实验:从被啃啮过的同一植株上选择了2张叶片﹣﹣第1张被甲虫啃啮过,第2张没有;第3张为临近的、未被啃啮过的健康植株;第4张为被隔离的、未被啃啮过的健康植株。通过气相高端分析技术鉴定,第1、2、3张叶片周围空气中都含有挥发性物质;第4张叶片周图则没有。这说明受损植株临近的健康植株不易遭受到虫害侵扰,却没有得出他们想要的结果。
⑤海尔调整了实验设计来检测他的假设。将两株植物放在一起,但用塑料袋将被啃啮过的叶片封闭24小时。然后按照上一个实验的方法选择4张叶片进行检测,结果发生了变化。被啃啮过的叶片仍然释放化学物质,但同一植株的同一根藤以及邻近藤上的其他叶片却与对照叶片相似﹣﹣它们周围空气中没有这些化学物质。解下密封袋,用小风扇将袋中的气体向两个方向吹:一是向这根利马豆藤上方的临近叶片,二是朝着远离利马豆的空气中。结果发现,接触到袋中气体的植株叶片自己也开始释放同样的气体,且植株还会分泌花蜜。那些没有接触到气体的叶片和植株则与以前一样。
⑥几十次实验结果一致,秘密揭开了:被啃啮过的叶片释放气体,是为了保护植株自身的其他叶片不受攻击。即当一张叶片受到昆虫或细菌的侵害时,会释放出气味,警告同一植株上的其他叶片保护自己,抵御将临的侵袭。就像中国长城上的烽火台,守卫者们用点燃烽火的方式传递信号,警告其他守卫塔有敌人来袭了。临近植株则以嗅觉方式“偷听”受损植株自身叶片间的“嗅觉对话”,便做出反应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当然,利马丘这种气味信号只能传播一两米远,但这一发现为人类保护树木和作物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⑦每种植物都有自己特殊的气味。植物和动物也可以利用这些气味进行复杂的交流。比如花的香气可以吸引授粉者,果实的香气可以吸引采摘者,这些都有利于种群的繁衍。植物显然没有嗅觉神经,不能将气味信号传到大脑进行诠释。但是像菟丝子、利马豆一样的其他植物,都能够对信息素做出响应,只要觉察到空气中有挥发性化学物质,它就能将气味信号转化成一种生理反应,这当然也是一种嗅觉,且是出于生存的需要。
(1)“植物会说话”在文中指什么?
(2)简要说明第③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3)举例说明本文运用的一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4)你从文中科学家身上获得哪些科学精神或思想方法方面的启示?
阅读《沉默的竹笛》。
① 16岁一个忧伤的春夜,我躺在集体宿舍临窗的床铺上。洁白的月光潮水一般漫进窗户,清冷的微风捎来潮湿的花香。我陷入少年无端的愁闷思绪里,分外孤单寂寞。这时,一缕悠扬的笛声由远而近,停留在我的耳畔。那笛声仿佛是清澈的泉水,流过神话中迷人的花园,一路上集合了蝴蝶和黄莺的梦想,决心要给我的心灵来一次彻底的洗礼。我陶醉在悦耳的笛声里,忧伤早已悄悄地散去,心情澄澈空明。那晚,我的心中暗暗地滋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望:做一个快乐的吹笛手。
②好长一段日子,我为能拥有一枝笛子而心神恍惚。终于在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我从一个摆地摊的老人那里买到了我盼望已久的竹笛。
③第一次拥有竹笛的那个下午是我人生中最美丽的一个下午。我清楚地记得我吹着竹笛走在乡村田野上的情景:落日如一颗水灵灵的红草莓点缀在暮霭笼罩的山尖,横过头顶的归鸟翅膀上涂着夕阳粉红的胭脂,嫩绿的小草在晚风中飘动,像是生命活泼的舞蹈。我一边吹着竹笛——显然是不成曲调的呜呜声,一边大踏步地把苍茫暮色下的动人风景甩在身后。这时我觉得自己成了一个漂泊天涯的江湖侠客,心里汹涌着英雄纵横天下的豪情。
④从拥有竹笛的那个下午开始,我就决心把自己训练成一个优秀的吹笛手。为了学会吹笛子,我付出了许多汗水和心血。清晨,我常常拿着竹笛,跑到学校后面的山坡上,对着葱郁的群山大声吹着,让笨拙的笛声唤醒崭新的一天。深夜,同学们沉浸在梦乡里,只有我坐在空旷的操场上,如痴如醉地吹着竹笛。笛声一点也不悠扬动听,但我吹得特别认真。竹笛在人家手里是一根音乐的神奇魔术棒,在我的手里却成了一根没有灵感的干枯竹枝。唉,想不到吹笛竟会是这样的艰难。
⑤ 在一次班会上,班主任老师要求每个同学表演一个节目。几个调皮的同学就恶作剧地起哄,要我为大家表演吹笛子。天哪,我根本吹不成一首完整的曲子,但强烈的自尊心迫使我孤注一掷。面对全班同学,我终于勇敢地拿起了竹笛,涨红了脸,坚持着把最后一个音符吹完,便逃出了教室。在无人的山坡上,我抚摸着被泪水浸润的竹笛,伤心欲绝。从那以后,我发誓再也不吹笛子了。
⑥后来,那枝带给我幸福和耻辱的竹笛一直静静地悬挂在我的窗前。岁月悄然而过,多少年后,当我凝眸竹笛的时候,我就忍不住回想少年时代的往事。有些梦想是永远不会开花结果的,但播种梦想的人从不放弃流汗流泪的机会,只是因为生命里那些动人的细节丰富了生命的内涵。沉默的竹笛啊,我无心再次吻你于唇,吹一曲欢快的歌谣,就这样静静地看着你便足够了,你的沉默其实高奏着我对少年烂漫心事的凭吊和酸涩的回忆。 文章围绕“竹笛”写了哪几件事?仿照示例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
愁闷忧伤听竹笛;________;回家途中吹竹笛;________ ;班会课上演吹笛 对本文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缘事明理、文质兼美的散文。 |
B.全文围绕竹笛,采用倒叙的手法,叙述了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 |
C.第①段划线句中“漫”和“捎”用词准确生动,写出了春夜清冷的特点,表现了文中少年愁闷的忧伤情怀。 |
D.第⑥段划线句中的“幸福”和“耻辱”二词可以分别理解为竹笛带给“我”快乐和班会课吹笛出丑。 |
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 请从修辞及其表达效果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的划线句。
(2) 用“沉默的竹笛”作为文章的标题有何好处? 本文和于漪老师的《往事依依》都回忆了作者的往事,请简要说说两文中的往事让作者产生的感悟有何不同。
本文:
《往事依依》:
阅读下面的文章。
故乡的草滩(朱雷成)
①离开老家,最不能忘怀的便是承载我童年神奇与欣喜的故乡的草滩。
②我的故乡在美丽、神奇的射阳河畔。射阳河弯弯曲曲,蜿蜒流淌,经年不息。在我家乡,富足的射阳河水常年冲蚀河两岸,形成一个个偌大的草滩。在滩外,我的先辈们便在这块土地上吮吸着射阳河的乳汁一代代繁衍、生活着。计划经济年代,人们缺粮缺草,草滩里的荠菜、小菠菜、枸杞头等野生植物陪着农家人一起度过那贫穷饥饿的岁月,那成片成片的芦苇、红草除了藏匿着孩子们童年趣事,还是农家人灶前上等燃料。
③春天的草滩,到处洋溢着勃勃生机。冬去春来,万物复苏,沉睡了一个冬天的草滩也渐渐睁开惺忪的眼睛,小虫在呢喃,小草也在偷偷地冒出头来,不几日,便给那一望无际的草滩铺了层绿地毯,碧波荡漾的河水也欢快地向东流去,远远望去像是镶嵌在一幅巨大绿地毯上的银带。春三月,长在滩边、沟边鲜嫩的茅针最诱惑孩子们,当然专门去滩边找茅针,大人是不会同意的,于是三五个孩子集队去滩里,挖一种绿绿的尖叶小菠菜,家人便没有意见。在那贫穷的年代,尤其是三月春荒时节,那鲜美的小菠菜确实可算农家餐桌上的一道难得的佳肴。
④夏天的草滩充满神秘。长辈们说每年夏天在草滩修炼的两条大蟒蛇都要出来,夜间,村子里好多人都听到过蟒蛇的“蝈蝈”声,我也曾听到过那“蝈蝈”声,但是不是那蟒蛇传出来,我无从证实。记得有一年发大水,一连几天的大暴雨,河水暴涨,一向温顺的射阳河一下变得暴躁起来,肆意地向东滚滚流去。茫茫苍苍的芦苇杂草也只能吃力地探出个头来在大水中左右摆动,不知是谁传来有条蟒蛇盘在滩里的草头上,正翘首寻视,远远望去,有农家的大匾那么大,青黑色。村里胆大的人都去看了,但没谁敢惊动它,几位上了年纪的老人还虔诚地在滩边烧了几炷香,磕了几个头,祈求得到有灵性的大蟒的保佑。那些日子,整个村子里都提心吊胆,夜里睡觉都要将门窗紧闭,然而待大水退后,村里人才惊异地发现原来只是一堆草绳,但老人们却硬说那是蟒的分身之术,说蟒已顺流到了东海,明年的夏天或许还会回来。
⑤最爱故乡的草滩还是在秋日。清晨,薄薄的青雾浮在水面上,像是笼着一层朦朦胧胧的纱。远处闪烁的几点渔火,如同星星眨着眼睛,渔家的木桨富有节奏的划拨而发出的哗哗水声,似乎奏着一曲美妙的音乐。“日出江花红胜火”,不经意间,红彤彤太阳羞涩地露出头来,不久,河面上便洒下道道金光。秋日的夕阳,柔和美丽。夕阳西下,那波光粼粼的水面又似乎是流淌着细碎的白银,风平浪静的时候,便有“长河落日圆”的壮观。草枯水寒的深秋,那成片的芦花又为草滩披上一层灰白色的棉装,秋风四起,那芦苇絮漫天飞舞,似乎是下了一场“秋雪”!
⑥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不再为粮草而发愁,草滩里的芦苇红草自然也没有多少人愿意去割砍。近年来,成片的荒滩草地被开垦,成了大片的鱼塘和胡桑基地,但我童年记忆中的草滩依然让我深深留念……文章按时间顺序叙述了哪些季节中的草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点?
联系上下文,对文中加点字和划线的句子做简要赏析。
(1)清晨,薄薄的青雾浮在水面上,像是笼着一层朦朦胧胧的纱。
(2)小草也在偷偷冒出头来,不几日,便给那一望无际的草滩铺了层绿地毯。从文中找出与结尾句“但我童年记忆中的草滩依然让我深深留念”相呼应的句子,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作者表达了对草滩怎样的复杂情感?
阅读下面文章。
等一个电话
①办公室里很静,静得可以听到墙上挂钟滴答滴答的走秒声。我在电脑前坐立不安,心里没着没落的,手中的文件一遍遍拿起又放下,始终不能静心来做事。我在等一个重要的电话。
②想起女儿中午回家时满脸的委屈,不由得一阵内疚,不用说今天的迟到一定挨批得不轻。早上一觉醒来时天已大亮,手忙脚乱梳洗一番便带着女儿冲出家门。屋漏偏逢连夜雨,车刚驶出小区大门就嘎然熄火了。我赶紧打火,半天都启动不起来,这下我可慌了神,心虚地问女儿:“要不,你自己走去呀?”她为难地沉吟一下,又懂事地点点头。看着女儿背着大书包慌张跑远的背影,心里有隐隐的不忍,走着去肯定要迟到了。
③吃午饭时女儿郑重地提出自己骑车去上学,以免再出现今天这样的情况。考虑再三,我同意了。饭后,她小大人似的把小自行车骑到小区的修理铺里去修,调试刹车,整理支腿,又把轮胎充足了气。回来和我说一声,而后兴冲冲地背上书包扭头就走。“要注意安全,靠右边骑,不要和别人争道,路上不要贪玩,到家打电话给我……”我扯着嗓子大声唠叨时,她已一溜烟拐出了我的视线,远远飘过来一句:“妈妈,再见!”
④看着这个弱弱小小曾经寸步不离的可人儿,终于可以不要我张着羽翼护送,第一次自己骑车上学了,心里除了高兴还有深深的不安。要知道从家里到学校必须走过长长的两条路和三个红灯,途中还要拐两个弯。小区后面那条路的两边,每天早晚都有卖菜做生意的把摊子一直摆到路中央,机动车辆、行人杂乱无章地穿行其中,走走停停,险象环生。最让人担忧的是学校门口那段路,每当放学时间,人流如潮,车流如潮,大人呼,孩子应,嘈杂无比,拥挤不堪。虽然明白孩子迟早要放手要自己飞翔的道理,可做母亲的那颗心却怎么也放不下。
⑤我不时心烦意乱地看看钟,都五点了,电话怎么还没来?路上不会出什么意外吧?昨天中午她骑车在小区里转,结果回来时手蹭破了,裤子也跌个大洞,说是被一辆突然拐弯的汽车挤摔的跤。还有那天和我一起去买菜,她居然骑到逆行道上……我的心一下子揪紧,被自己的想法吓了一跳。
⑥要不,是作业没做完被留下来了?女儿是班里年龄最小的,一贯任性妄为,经常过度沉迷于某件事、某本书而拖拉作业,因为没怎么影响学习,我也没过于严责。
⑦也许是她又在路边看到挤在筐里叽叽喳喳待卖的小鸡崽,挪不动她的腿了?这两天她都在央求我买几只来喂养。每次看着她兴奋地说起某个街道溜达的小狗,或谁家门口依偎着小猫时,眼里闪过的向往和热望,我也有过动摇,想想自己的懒散,又不忍看着一只只鲜活的生命由于我的疏忽大意而从眼前消失,都断然拒绝。
⑧也有可能她现在又蹲在哪丛花下,细心地捡起飘落在草丛中的花瓣。在春天公园灿若星辰的花树下,经常看到她惋惜地拾起一枝枝被人折断扔掉的花枝,走到公园的进口处,分送给游人,请大家入园后手下留情。
⑨孩子到底怎么了?我心里忐忑不安,不行,得赶紧去找找。飞快地收拾一下,抓起外套正准备出门,电话响了。女儿甜美悦耳的声音穿过空间悠扬起来:“妈妈,我到家啦!”兴奋中透着自豪。
⑩我一时无语凝噎,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孩子,你真了不起!”
⑾在人生的旅途中,孩子迟早都要走这样的路,我们需要做的只是耐心的等待。我明白一直在等的不仅仅是一个电话,而是一次成长的过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文中的“我”在等待电话的这段时间内,心理在不断变化,请从原文中找出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一阵内疚 → → 吓了一跳 → → 无语凝噎文中的女儿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文章第⑥至⑧段采用了怎样的记叙顺序?有何好处?
文章结尾写到“我明白一直在等的不仅仅是一个电话,而是一次成长的过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章。
描花的日子
张炜
①这里一年四季都有让人高兴的事儿。春天花多鸟多蝴蝶多,特别是满海滩的洋槐花,密得像小山。夏天去海里游泳,进河逮鱼。秋天各种果子都熟了,园艺场里看果子的人和我们结了仇,是最有意思的日子。冬天冷死了,滴水成冰,大雪一下三天三夜,所有的路都封了。
②出不了门,一家人要围在一起。
③母亲和外祖母要描花了。她们每年都在这个季节里做这个,这肯定是她们最高兴的时候。我发现父亲也很高兴,他让她们安心描花,余下的事情自己全包揽下来。平时这些事他是不做的,比如喂鸡等。他招呼我带上镐头和铁锹去屋后,费力地刨开冻土,挖出一些黑乎乎的木炭——这是春夏准备好的,只为了这个冬天。
③父亲点好炭盆,又将一张白木桌搬到暖烘烘的炕上。猫在角落里睡了香甜的一觉,开始了没完没了的思考。外面天寒地冻,屋里这么暖和。这本身就是让人高兴、幸福的事。
⑤母亲和外祖母准备做她们最愿做的事:描花。她们从柜子里找出几张雪白的宣纸,又将五颜六色的墨搬出来。我和父亲站在一边,插不上手。过了一会儿,母亲让我研墨。这墨散发出一种奇怪的香气。
⑥外祖母把纸铺在木桌上,纸下还垫了一块旧毯子。她先在上面描出一截弯曲的、粗糙的树枝,然后就笑吟吟地看着母亲。母亲蘸了红颜色的墨,在枯枝上画出一朵朵梅花。父亲说:“好。”
⑦母亲鼓励父亲画画看,父亲就画出了黑色的、长长的叶子,像韭菜或马兰草的叶片。外祖母过来端详了一会儿,说:“不像,不过起手这样也算不错了。”她接过父亲的笔,只几下就画出了一蓬叶子,又在中间用淡墨添上几簇花苞——我也看出来了,是兰草。我真佩服外祖母。
⑧我也想画,不过不画草和花,那太难了。我画猫。猫脸并不难画,圆脸,两只耳朵,两撇胡子。可是我和父亲一样笨,也画得不像。父亲说:“这可能是女人干的活儿。”
⑨整整一天,母亲和外祖母都在画。她们除了画梅花和兰草,还画了竹子。父亲一边看一边评论,把他认为最好的挑出来。他说:“这是你外祖父在世时教她们的,他不喜欢她俩出门,就说在屋里画画吧。可惜如今太忙了……我每年都备下最好的柳木炭。”
⑩猫一直没有挪窝,它思考了一会儿,便站起来研究这些画了。它在每一张画前都看了看,打了个哈欠。可惜它趁我们不注意的时候踩到了红颜色的墨上,然后又踩到了纸上。父亲赶紧把它抱开,但已经晚了,纸上还是留下了一个个红色的爪印。父亲心疼那张纸,不停地叹气。
⑾外祖母看了一会儿红色爪印,突然拿起笔,在一旁画起了树枝。母亲把爪印稍稍描了描,又添上几朵,一大幅梅花竟然成了!我高兴极了,我和父亲都没想到这一点:有着五瓣的红色猫爪印本来就像梅花嘛!
⑿就这样,猫和母亲、外祖母一起,画了一幅最好的梅花。
(摘自《青年文摘》2015年第5期,有改动。)用简洁语言填入下面①—③横线处,梳理本文的主要内容。
描花前准备→ ① → ② →“我”画猫→ ③揣摩第①段加点字“结了仇”在文中的意思。
结合语境赏析第⑩段画线的句子。
根据全文内容,概括“妈妈”是一个怎样的人?
结合全文,说说最后一段中“画了一幅最好的梅花”的作用。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
人们把南极叫做“暴风雪之家”。大风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了极度的寒冷。1960年8月24日,前苏联人在他们设在东南极中心地区的东方站里,观测到了—88.3C的极低温度。而在1983年7月21日,在东方站又记录到了—89.6C的低温;同年7月,新西兰人在他们的万达站也记录到了同样的温度。这还不是最低温度。据说,1967年初,挪威人在极点站曾经记录到—94.5C的最低温度。在这样的气温之中,一块钢板掉在地上就会摔得粉碎,一杯热水泼到空中落下来就变成了冰雹。在这种条件之下,人类的生存将会受到多大的威胁和考验就可想而知了。
南极的气候不仅表现在狂风和严寒上,而且表现在它的变幻莫测上,常常出人意料,防不胜防。例如,1970年,有六架美国海军的运输机,满载着准备越冬的人员和物资,从新西兰飞往麦克默多基地。前面五架飞机都平安地抵达机场。而当第六架飞机只剩下最后40分钟的航程时,突然刮起了特大的暴风,驾驶员被迫紧急着陆。结果,巨大的C—130运输机被狂风吹得飘飘摇摇,失去了控制,折断了一个翅膀,撞坏了着陆架,值得庆幸的是,八名人员全部脱险。在南极的活动中,像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
对于一般人来说,南极的气候确实令人谈虎色变。然而气象学家们却是喜出望外。因为他们终于找到了一个最理想的实验室,并且希望能从这里找出一把解开全球性气候变化之谜的钥匙。
(选自位梦华《气候的威力》)从选段看,南极气候的特点是____、____、____。
选段中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有____、_____
选段说明的中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