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曹刿论战
《左转》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贞观政要》(节选)
贞观十三年,太宗谓侍臣曰:“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仁义积则物①自归之。人皆知畏避灾害,不知行仁义则灾害不生。夫仁义之道,当思之在心,常令相继,若斯须②懈怠,去之已远。犹如饮食资身,恒令腹饱,乃可存其性命。”
【注】①物:众人,此处指百姓。②斯须:片刻。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又何间焉
②神弗福也
③彼竭我盈
④恒令腹饱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可以一战 |
不以物喜 |
B.登轼而望之 |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
C.公将鼓之 |
当思之在心 |
D.惧有伏焉 |
且焉置土石 |
(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②人皆知畏避灾害,不知行仁义则灾害不生。
(4)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标两处,不含句末)
林 深 则 鸟 栖 水 广 则 鱼 游 仁 义 积 则 物 自 归 之
(5)结合《<贞观政要>节选》和下面两则材料,请你谈谈对“小惠未徧,民弗从也”的理解。
材料一: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选自《孟子》)
材料二:共产党人的政绩,就是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事,就是解决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选自习近平《之江新语》)
阅读《三峡》,完成下列各题。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沿 溯阻绝 溯:
② 属引凄异 属: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翻译: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翻译:
(3)阅读文中画线的语句,发挥你的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清荣峻茂"在脑海中呈现出的是怎样一幅画面。
(4)请你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①上文描绘了三峡的景色。说到三峡,你会想到的古诗句是 , 。
②当你眼前呈现出长江宽阔的江面上帆船航行的景象时,想到的古诗句是 , 。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左传》)
【乙】
长勺之役,曹刿问所以战于庄公。公曰:"余听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断之。""对曰:"是则可
矣。知夫苟中心图民?,智虽弗及,必将至焉。"
(节选自《国语》)
【注】 ①中心图民:内心为百姓考虑。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
①又何 间焉 |
间: |
|
|
②小惠未 徧 |
徧: |
|
|
③必以 信 |
信: |
|
|
④必以情断 之 |
之: |
|
|
⑤智虽弗 及 |
及: |
|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②是则可矣。
(3)【甲】【乙】两段文字刻画人物主要运用了 描写,[甲]在写作手法上还使用了 。
(4)长勺之战最终鲁国大胜,请结合选段简要分析取胜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千百年来,咏月的诗人不记其数,中国人之钟情于月亮,在于其明澈而不炫目,宁谧而不沉寂。秦风汉韵,唐诗宋词,都融在如练的月华中。古人咏月,让人看见的不是jiǎo洁的月光,而是千年诗赋的动人华章。 月亮那温馨怡人的风致,飘逸脱尘的气韵,晶莹剔透的品质,慰藉了多少孤寂幽怨的心灵。月亮就是诗心,举头一望,心灵自会变得澄明 。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炫 目 jiǎo洁 澄明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 ",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 "。
(3)文中"钟情"的"钟"的意思是 ;"如练的月华"中,"练"的意思是 。
(4)画线句子运用了 和 的修辞手法。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伊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陶渊明《桃花源记》(节选)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节选)
(1)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
① 豁然开朗 |
豁然: |
|
|
②阡陌 交通 |
交通: |
|
|
③ 悉如外人 |
悉: |
|
|
④泉香而酒 冽 |
洌: |
|
|
⑤杂然而前 陈者 |
陈: |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②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3)《桃花源记》选段已用"∥"分为两个层次,请分别概括其内容。
(4)两段选文分别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请简要概括。
《桃花源记》:
《醉翁亭记》: 。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孔)祯,高宗时为苏州长史。曹王明为刺史,不循法度,祯每进谏。明曰:"寡人天子之弟,岂失于为王哉!"祯曰:"恩宠不可恃。 大王不奉行国命恐今之荣位非大王所保独不见淮南之事乎?"明不悦。明左右有侵暴下人者,祯捕而杖杀之。明后果坐法,迁于黔中,谓人曰:"吾愧不用孔长史言,以及于此!"
(选自《旧唐书•文苑传》)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 循法度(遵照)
B.恩宠不可 恃(倚仗)
C.祯捕而 杖杀之(用杖刑)
D.以 及于此(比得上)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大王不奉行国命恐今之荣位非大王所保独不见淮南之事乎
(3)结合选文,简要分析孔祯是个怎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