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
(1)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标两处)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②醉翁之意不在酒
③因为本其山川
④遂书以名其亭焉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山水之乐 |
乐其地僻而事简 |
B.在乎山水之间也 |
幸生无事之时也 |
C.名之者谁? |
修之来此 |
D.山行六七里 |
日与滁人仰而望山 |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②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5)[乙]段中作者为亭子取名“丰乐亭”的原因是 和 (用原文语句回答)。甲乙两段都表现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提取[乙]段中四字短语回答)。
(三)
东坡食汤饼①
吕周辅言:东坡先生与黄门公②南迁③相遇于梧、藤间④。道旁有鬻⑤汤饼者,共买食之。恶⑥不可食。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徐谓黄门曰:“九三郎⑦,尔尚欲咀嚼耶?”大笑而起。秦少游闻之,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⑧而已。”
【注】①汤饼:面条。②黄门公:即苏轼弟苏辙。③南迁:贬谪到南方。④相遇于梧、藤间:绍圣四年苏轼贬海南,苏辙贬雷州,南行途中两人相遇于梧州、藤州之间。⑤鬻:卖。⑥恶(cū):通“粗”。⑦九三郎:苏轼对弟弟的称呼。⑧饮酒但饮湿:只管饮酒,莫管它的味道。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4分)
(1)恶不可食()(2)徐谓黄门曰()
(3)尔尚欲咀嚼耶 ()(4)秦少游闻之()找出与例句中画线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3分)
例句:秦少游闻之
A.无丝竹之乱耳 | B.水陆草木之花 |
C.环而攻之而不胜 | D.辍耕之垄上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从苏东坡的言行中.你可以看出他是个的人。
(二)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解释划线字的意思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2)劳其筋骨()
(3)困于心衡于虑()
(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翻译句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文中所举舜、傅说等六位名人有什么共同特点?
(一)阅读文言文《小石潭记》,回答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解释下列划线的词。(4分)
(1)伐竹取道( )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
(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 (4)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选出下列划线词义相同的一项()。(3分)
A.可:潭中鱼可百许头——不可知其源 |
B.清:水尤清冽——以其境过清 |
C.乃:乃记之而去——董宣廉洁,死乃知之 |
D.以:以其境过清——不以游堕事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6分)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理解填空。(4分)
课文多角度描写景物,其艺术手法主要有:①点面结合。如写石:“”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②远近交错。如写潭:“闻水声”是远,“下见小潭”是近。⑧动静结合。如写鱼:“影布石上”是静,“”是动。④虚实相生。如“潭中鱼可百许头”表面写,实为写,以实写虚,虚实相映成趣。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这三段是按空间顺序写下来的。 |
B.“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两句从正面描写水的清澈。 |
C.选文第三段主要运用比喻的手法写景。 |
D.选文第四段流露出作者被贬后的抑郁忧伤之情。 |
永州旅游部门拟加大小石潭景点开发和宣传力度。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利用本文资料为该景点写一则导游词。(不少于50字)
(2)为小石潭景点写一句简洁的广告语。(20字以内)
(三)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①谴:谴责,责备。②任:承担责任。加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室无贿赂,案无留牍(牍:写字用的木片) |
B.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辄:就) |
C.值岁荒,人相食(值:遇到) |
D.或阻之(或:有的人) |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从文中可以看出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记》节选)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境:
(2)未果,寻病终寻:下列“之”字用法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渔人甚异之 |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C.具答之 | D.闻之,欣然规往 |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作者笔下桃花源人生活的美好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