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

(1)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标两处)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②醉翁之意不在酒  

③因为本其山川  

④遂书以名其亭焉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山水之乐

乐其地僻而事简

B.在乎山水之间也

幸生无事之时也

C.名之者谁?

修之来此

D.山行六七里

日与滁人仰而望山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②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5)[乙]段中作者为亭子取名“丰乐亭”的原因是     (用原文语句回答)。甲乙两段都表现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提取[乙]段中四字短语回答)。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一词多义 文言实词 文言虚词 文言断句 文言翻译 文言文阅读综合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岳飞的《论马》。
骥①不称②其力,称其德也。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③,然非精洁宁饿死不受,介胄④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⑤,犹可二百里;褫⑥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注释】①骥(jì):良马。②称:衡量。③斛(hú):量器名,也是容量单位,十斗为一斛。④介胄:披上战甲。⑤酉:酉时,指傍晚。⑥褫(chǐ):解除,解下。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故常之()②不甚()
③不()④啖刍豆数斗()
选出下列加点的虚词“其”与“称其德也”中的“其”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A.真无马耶 B.俟欣悦 C.而计长曾不盈寸 D.不能指一端

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两处)。
然 非 精 洁 宁 饿 死 不 受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文言句。
(1)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岳飞的《论马》和韩愈的《马说》两篇文章表面都是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两篇文章都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阅读下面的古文,回答问题。

京中有善口技者。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林嗣环《口技》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赂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人履其板,自不能动。人皆服其精熟。
沈括《梦溪笔谈》略有删改
【注释】①钱氏:指五代吴越国的吴越王及其子孙。吴越国为钱镠所建。后文的“钱帅”,即钱镠的孙子钱俶。②喻皓:也作预皓,五代末、北宋初著名建筑工匠。③讫:完。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于 杭 州 梵 天 寺 建 一 木 塔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宾客大宴()⑵众妙备()
以为妙绝()⑷上轻,如此( )
翻译下列句子:
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甲文中口技艺人的表演真是模仿得(填一成语),乙文中喻皓对“”(用乙文原句填写)的回答真是胸有成竹。他们俩在自己所从事的的技艺上都达到了(用一个成语形容)的境地。(3分)

阅读下面语段(共10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是【】

A.一或尽粟一石 /不饱,力不足 B.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之不能尽其材
C.虽有千里之/ 安求其千里也 D.且欲常马等不可得 / 似游者相乐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2)才美不外见
概括“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可用原文)
文言虚词“也”大多放在句末,表示说话人的语气。品读全文,选一段,结合内容谈谈句尾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
[甲]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乙]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暮冥冥()(2)国怀乡()
(3)若夫日出而林霏()(4)四时景不同()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结合原文,完成下面题目。
(1)说说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使用的妙处。
阴风号,浊浪排空。
(2)“水落而石出”描写的是哪一个季节?由此演化而来的成语“水落石出”表示什么意思?
甲乙两段文言文都是写景的名段,却表达了不同的心情。甲段写了________________的景色,表达了迁客骚人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乙段写了_________________的景色,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走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初,范文正公贬饶州,朝廷治朋党,士大夫莫敢往别,王质独扶病于国门。大臣责之曰:“君乃长者也,何自陷朋党?”王曰:“范公天下贤者,质何敢望之;若得为范公党人,公之赐质厚矣!”闻者为之缩颈
【注释】①范文正公:范仲淹谥号文正。②朋党:专有名词,古代特指为争权夺利、排斥异己而结合起来的集团。③扶病:抱病,带病。④饯:饯行,送别。⑤公之赐厚矣:您给我的赏赐太多了,意即您太高看我了。⑥缩颈:缩着脖子,形容恐惧的样子。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
(1)尝故古仁人之心 求:________ (2)斯人,吾谁与归微:___________
(3)士大夫敢往别莫:________ (4)得为范公党人若:__________
根据语句的意思,下面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B.然则何/时而乐耶
C.闻者为/之缩颈 D.范文正/公贬饶州

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2)王质扶病饯于国门
甲文表现了范仲淹怎样的品质?
结合乙文,说说王质可否称得上是与范仲淹志同道合的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