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

(1)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标两处)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②醉翁之意不在酒  

③因为本其山川  

④遂书以名其亭焉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山水之乐

乐其地僻而事简

B.在乎山水之间也

幸生无事之时也

C.名之者谁?

修之来此

D.山行六七里

日与滁人仰而望山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②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5)[乙]段中作者为亭子取名“丰乐亭”的原因是     (用原文语句回答)。甲乙两段都表现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提取[乙]段中四字短语回答)。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一词多义 文言实词 文言虚词 文言断句 文言翻译 文言文阅读综合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乙)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钟者②。欲负而走③,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④,钟况然有音⑤。恐人闻之而夺已也,遽掩其耳。
注释:①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亡,逃亡。②钟——古代的打击乐器。③负——用背驮东西。④椎(chuí)——槌子或棒子。⑤况(huàng)然——形容钟声。
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 分)
⑴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 分)
①先自其足()②归取之()
③恐人之()④ 掩其耳()
⑵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2 分)
例句:以椎毁之

A.反归取之 B.项为之强
C.试之以足 D.物外之趣

用“/ ”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宁信度,无自信也。
⑵恐人闻之而夺已也,遽掩其耳。
试说说第二则寓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1 分)

《赵孟頫过扬州》
元盛时,扬州有赵氏者,富而好客。其家有明月楼,人作春题,多未当意者。一日,赵子昂扬,主人知之,迎致楼上,盛筵相款,所用皆银器。酒半,纸笔求作春题。子昂援笔云:“春风阆苑客三千,明月扬州第一楼。”主人得之,喜,尽撤酒器以赠。
【注释】①元:元朝。②春题:春联。③阆苑: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此为赞美明月楼。
【文化常识】赵孟頫其人。上文说到的“赵子昂”,即元朝书画家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道人。他的字圆转遒丽,世称“赵体”,与“颜体”、“柳体”等并驾齐驱。他还善于诗文、工于篆刻,是个多才多艺的文人。
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赵子昂纸笔求作③援笔④喜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选出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例句:一日,赵子昂过扬,主人知之。

A.春冬之时 B.方为秋田之害
C.学而时习之 D.至之市

本文中提到的“春题”就是现在的春联,春联要求上下对仗。文中引用赵孟頫写的对联时出现了差错,请根据对仗知识加以改正,使之更合对联的要求。
原文:“春风阆苑客三千,明月扬州第一楼。” 改为:

晏子朝,乘弊车,驾驽马。景公见之曰:“嘻!夫子之禄寡耶?何乘不佼①之甚也?”晏子对曰:“赖君之赐,得以寿②三族,及国游士,皆得生焉。臣得暖衣饱食,弊车驽马以奉其身,于臣足矣。
晏子出,公使梁丘据③遗④之辂车⑤乘马,三返不受。公不说,趣⑥召晏子。晏子至,公曰:“夫子不受,寡人亦不乘。”晏子对曰:“君使臣临⑦百官之吏,臣节其衣服饮食之养,以先齐国之民;然犹恐其侈靡而不顾其行也。今辂车乘马,君乘之上,而臣亦乘之下。民之无义,侈其衣服饮食而不顾其行者,臣无以禁之。”遂让不受。(选文有改动)
【注释】
①佼:好。②寿:保。③梁丘据:人名。④遗:wèi,送。⑤辂车:大车。多指君王用的车。
⑥趣:同“促”,赶快。⑦临:治理,管理。
解释下列加点字。
(1)晏子曰(2)臣得暖衣饱
(3)公不(4)然犹其侈靡而不顾其行也
下列句中“之”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公使梁丘据遗之辂车乘马

A.夫子之禄寡耶 B.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C.吾欲辱之 D.民之无义

请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弊车驽马以奉其身,于臣足矣。
从选文看,身为国相的晏子有哪些优秀品质?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梁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之。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 !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曰:“孽矣!无此事也。昔也往责于东邑人,可问也。”其父信之,曰:“嘻!必夫奇鬼也,我尝闻之矣!”明日端复饮于市,欲遇而刺杀之。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也,遂逝迎之。丈人望见其子,拔剑而刺之。
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而杀其真子。夫惑于似士者,而失于真士,此黎丘丈人之智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①梁:大梁,战国时魏国的都城,在现在的河南省开封市西北。部(pǒu):部娄,同“培塿”,小山丘。 ②诮(qiào):责备。③责:通“债”,外债。④端:故意。
下列句中的“之”与“拔剑而刺之”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吾欲辱之 B.至之市
C.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D.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扶而道之()②必夫奇鬼也()
③我尝闻之矣()④恐其父之不能也()
翻译句子。
①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
②明日端复饮于市,欲遇而刺杀之。
读了上面的短文,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阅读《李生论善学》(节选)一文,完成后面小题。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
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冀闻道也。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
[注]①或:有人。 ②志:记,记住。③但:只。④还:同“旋”,转身。⑤故:特意。⑥冀:希望。⑦逾:超过。⑧厌:满足。⑨盍(hé):何不,为什么不。⑩迨(dài):等到。⑾谢:道歉。⑿铭之坐右:把它当作座右铭。
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王生不()②吾能志之()
③王生益()④善学者不下问()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君但志之不思之

A.拔山倒树来(《幼时记趣》) B.学时习之(《论语》 )
C.狼亦黠矣,顷刻两毙(《狼》) D.跪拾之以归(《赵普》)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夫 善 学 者 不 耻 下 问
翻译下列句子。
(1) 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
(2)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三峡》)
这篇短文中,李生认为“善学者”应具备哪些特点(用原文词句回答)?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