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各题。
石奢者,楚昭王相也。坚直廉正,无所阿避。行县①,道有杀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纵其父而还自系焉。使人言之王曰:“杀人者,臣之父也。夫以父立政②,不孝也;废法纵罪,非忠也;臣罪当死。”王曰:“追而不及,不当伏罪,子其治事矣③。”石奢曰:“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主法,非忠臣也。王赦其罪,上惠④也;伏诛而死,臣职也。”遂不受令,自刎而死。
李离者,晋文公之理也。过听⑤杀人,自拘当死。文公曰:“官有贵贱,罚有轻重。下吏有过,非子之罪也。”李离曰:“臣居⑥官为长,不与吏让位⑦;受禄为多,不与下分利。今过听杀人,傅⑧其罪下吏,非所闻也。”辞不受令。文公曰:“子则自以为有罪,寡人亦有罪耶?”李离曰:“理有法,失刑则刑,失死则死。公以臣能听微决疑⑨,故使为理。今过听杀人,罪当死。”遂不受令,伏剑而死。
(《史记•循吏列传》)
【注解】
①行县:出行属县。②以父立政:以惩治父亲来树立政绩。③子其治事矣:你还是去治理国事吧,④惠:恩惠。⑤听:偏听,偏信。⑤居官:担当的官职。⑦不与吏让位:不曾把官位让给下属。⑧傅:推诿。④听微决疑:听察细微隐情,决断疑难案件。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纵其父而还自系焉 |
(纵:越过) |
B.不私其父,非孝子也 |
(私:偏袒) |
C.过听杀人,自拘当死 |
(过:经过) |
D.辞不受令 |
(辞:言辞) |
(2)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使为理
A.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
(《送东阳马生序》) |
B.卷石底以出 |
(《小石潭记》) |
C.属予作文以记之 |
(《岳阳楼记》) |
D.咨臣以当世之事 |
(《出师表》) |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官有贵贱,罚有轻重。下吏有过,非子之罪也。
(4)文段中石奢和李离两个人物形象的共同特点是什么?这些共同特点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各题。
(甲)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臣之妻私臣 (偏爱) | B.王之蔽甚矣(隐蔽) |
C.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 | D.时时而间进 (偶尔) |
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邹忌修八尺∕有余 | B.今齐∕地方∕千里 |
C.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 D.皆朝∕于齐 |
下列选项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客从外来,与坐谈
A.于是入朝见威王。 |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C.行者休于树。 | 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
下列对《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课文第一段主要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以及邹忌的冷静思考。 |
B.本文劝谏艺术的高明所在:用设喻说理手法,把治理国家的策略(大事)从家常小事谈起。 |
C.齐王是一位有魄力的君主,对于邹忌的讽谏,他闻过则喜,并马上付诸行动。 |
D.文章第三、四段写齐王纳谏及齐国大治,对塑造邹忌的形象没有作用。 |
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第一句用问答的形式,以归期不定为回答内容,流露出归期渺茫的惆怅。 |
B.第二句写眼前之景,“夜”、“雨”、“秋”三字烘托出乡愁的浓烈。 |
C.第三句写转身剪掉烛花,以此来排遣心中的愁苦。 |
D.第四句是想象与亲人团聚时的情景,以此抒发对亲人的强烈思念之情。 |
将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吾孰与徐公美?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试体味“何当共剪西窗烛”中“何当”的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的题。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⑴朝服衣冠服:___________⑵臣之妻私臣私:___________
⑶吾之妻美我者 美:__________⑷能谤讥于市朝谤讥:___________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妻和客都认为邹忌“美于徐公”,但二者说话的语气不同,请简要分析其区别。
阅读下面的文段。(10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选自《曹刿论战》)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弗敢加也,必以信 | B.何以战 欲信大义于天下不以物喜 |
C.肉食者鄙 | D.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
先帝不以臣卑鄙万钟于我何加焉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刿的同乡对曹刿主动为保家卫国出力的行为十分不满,嘲讽他不自量力。 |
B.第一段中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
C.鲁庄公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近臣的拥护和神的保护上,是“肉食者鄙”的典型体现。 |
D.两个“未可”和两个“可矣”前后映衬,表现了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战机。 |
把文中“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
【甲】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稚兔鮒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緶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
王曰:“善哉。”
【 乙】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妻畏臣,臣之客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下面加点字意思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荆之地方五千里今齐地方千里
B 今有人于此皆以美于徐公
C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臣之妻私臣
D此为何若人为与此同类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臣以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
(2)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4
A选文【甲】运用了对比,极言楚国的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和宋国的国土狭小、物产贫乏,从而类推出楚国攻宋是和有“窃疾”同类的结论。
B选文【甲】中,墨子巧设三个比喻,诱使楚王答应放弃攻宋。此时楚王陷入自己所否定的圈子中而无话可说,只得说“善哉”。
C.选文【乙】中,邹忌采用三组对比指出“王之蔽甚矣” ,我们说话要达到最佳效果,就要充分了解对方,直接指出对方问题所在。
D选文【甲】中“善哉。”,仅仅是楚王夸墨子“说得不错”,但并没有心悦诚服;选文【 乙】中“善”字表明了齐威王要纳谏除弊的态度。
阅读《活板》,完成后面小题。
活板
沈括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若止印三二本(2)瞬息可就下列各组加点字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唐人尚未盛为之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
B.持就火炀之木格贮之 |
C.以草火烧以手拂之 |
D.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则以一平板按其面 |
翻译下面的语句。
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本文的主体部分是对活板的制作、功效和用法的介绍,请根据文章内容将下面横线处的的文字填写出来。(用原文回答)
作者对活板的介绍突出了一个“活”字,如“①”,字是活的;“②”,排版是活的;“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③”,印刷是活的;“④”,字印的数目是活的…… “活板”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度的智慧和创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