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③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故 天 将 降 大 任 于 是 人 也
解释下面句中加线词的含义。
(1)管夷吾举于(              )   (2)于虑,而后作(              )
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古今意义变化不大的一项是(   )

A.拄杖无时夜叩门 B.则无敌国外患者 C.牺牲玉帛 D.塞下秋来风景

选文第②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翻译句子。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小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链接】楚庄王欲伐陈①,使人视之。使者日:“陈不可伐也。”庄王日:“何故?”对曰:“其城郭高,沟洫②深,蓄积多也。”宁国⑧日:“陈可伐也。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罢④矣。兴兵伐之,陈可取也。”庄王听之,遂取陈焉。
(选自《说苑》)
【注释】①陈:国名。 ②洫:护城河。 ③宁国:楚国大臣。 ④罢:通“疲”。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委而 (2)亲戚
(3)楚庄王欲 (4)民怨
用“/”画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划两处。
域 民 不 以 封 疆 之 界 。
翻译下列句子。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城郭高,沟洫深,蓄积多也。
对楚庄王伐陈这件事,使者和宁国的意见为什么会截然相反?联系选文分析。

阅读《愚公移山》一文,完成小题。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表明愚公移山任务艰巨的两句话是
指出下列“其”和“之”的不同用法。()()
其:A.其妻献疑曰 B.惧其不已也 C.其如土石何 D.帝感其诚
之:A.河阳之北B.以君之力 C.笑而止之曰D.毁山之一毛
智叟认为愚公很“愚”的原因有二,一是
二是
分析“其妻献疑”和“智叟笑而止之”的内容,回答:
其妻对愚公的举动是从 角度说的,话语中带有 的语气,其目的是
智叟对愚公的举动是从 角度说的,话语中带有 的语气,其目的是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无穷匮也”一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顶针,运用这种句式,其目的是表现愚公()

A.思想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B.把希望寄托在难以实现的幻想中。
C.要世世代代移山,不达目的不罢休。 D.要造福子孙后代,创建千秋伟业

下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山之一毛:山上的一根草。 B.固不可彻:固执得不够彻底。
C.孀妻弱子:寡妇孤儿。 D.无穷匮:无穷无尽。

下列句意解说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甚矣,汝之不惠——你真是不实惠呀。
B.其如土石何?——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
C.虽我之死,有子存焉——虽然我死了,有儿子存在。
D.河曲智叟亡以应——河曲智叟一边答应一边逃走了。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大楚兴,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A.()以为死 B.已失期 ( )
C.知鸿鹄之志( ) D.为天下( )

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及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辍耕垄上
次所旁丛祠中
B.诚吾众
怪之
C.多闻
真无马邪
D.佣者笑应曰

人不知不愠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
根本原因是:
对陈胜、吴广采用“鱼腹藏书”“篝火狐呜”等办法的原因理解准确的是 ()

A.卜卦的人要他们“卜之鬼”,于是就照着做了。
B.这样做增加了神秘感,使大家认为鬼神都在帮助陈胜,增强了信心。
C.借以在群众中树立“大楚兴、陈胜王”的信念和起义队伍的威信,表现了陈胜、吴广的组织才能。
D.为了制造革命舆论,争取群众的支持,表现了陈胜、吴广的组织才能。

读贾谊《过秦论》中的一段文字,结合上文内容,回答后面的问题。
(陈胜)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赢:提,背)粮而景(景:同“影”,像影子一样)从。山东(山东: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两段文字写的都是陈胜、吴广起义,但在表现内容上各有侧重,请分别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遇少子为淮南牙将,遇最爱之,徐温执之,至宣州城下示之,其子啼号求生,遇由是不忍战。温使典客何荛入城,以吴王命说之曰:“公本志果反,请斩荛以徇;不然,随荛纳款。”遇乃开门请降,温使柴再用斩之,夷其族。于是诸将始畏温,莫敢违其命。徐知诰 以功迁升州刺史。知诰事温甚谨安于劳辱或通夕不解带温以是特爱之。(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徐知诰,徐温养子。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徐温执之/ 被坚执锐 B.遇由是不忍战/由是感激
C.以吴王命说之曰/公输盘不说 D.遇乃开门请降/乃悟前狼假寐

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知 诰 事 温 甚 谨 安 于 劳 辱 或 通 夕 不 解 带 温 以 是 特 爱 之
结合选文,分析徐温是一个怎样的人。


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辟:同“避”,躲避)
B.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丧:丧失)
C.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蹴:践踏)
D.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得:得到)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从“鱼”与“熊掌”的选择联系到“生”与“义”的选择,自然通俗。
B.孟子认为,人们可以忍受别人的羞辱去接受那些关乎性命的东西,合乎人性。
C.孟子通过举例,告诫那些接受优厚俸禄的人也应该讲求“礼仪”,观点明确。
D.孟子告诉人们,在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时,应把正义放在首位,发人深思。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