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现代游记阅读
小明和你阅读一篇游记,你们边讨论,边做旁批。
初游燕子矶
陈白尘
我是个俗人,不懂得风雅。活了七十四年,很少游览名山大川。但有一次例外,便是五十八年前,我独自游览了南京东北郊的燕子矶。
一九二四年,当时的东南大学将在暑假招收一批学习班学生,不拘学历,学宿费也不贵。征得父亲的同意,我便以初一结业生的资格混迹于东南最高学府之中了。我的“醉翁之意”自然不在学习,而是以廉价的宿舍作为我“旅游”的“宾馆”。既然是俗人,便不会到石头城上、乌衣巷口去怀古,更不曾去栖霞看枫叶饮酒赋诗……
于是在近处便爬鼓楼,登台城,眺望一下玄武湖;远处,只去了一趟幕府山,由燕子矶直游到三台洞。
燕子矶其实并不高,但对生长在苏北平原的我说来,自然是颇有“登泰山而小鲁”之慨了。况且当时的长江是直抵矶下的,还大有惊涛拍岸的气概。登临其上,连我这个俗人,俯瞰万里长江在悬崖下滚滚东去,东风拂衣,也仿佛飘然欲飞。
这时我突然听到了脚步声。一回头,上山的原来是拉我来此的那位人力车夫。
“好玩么?”他似乎随便地问我,并且笑笑。
“很好!”我有点惊奇,心想:他也有此雅兴?便反问:“你也上来看看风景?”
“哎,”他没有正面回答我,却说道,“没什么好玩的,快去三台洞吧!”
我微感不快,他偷偷地跟着我上山来,是怕我不给车资从小路逃走么?还是怕我耽搁他太多的时间,不愿等候呢?总之,把我一生中难得的雅兴冲散了。我便跨下崖石,悻悻然下了山。
沿着幕府山,从头台洞、二台洞一直游完了三台洞。他一路上再没催促过我,而且把有关这三个洞以及那“铁索链孤舟”的故事都如数家珍地讲给我听。我们感情接近了,一起在三台洞喝了茶,吃了点心。返回的路上,他的腿脚也欢快得多。再经过燕子矶时,他停了车。
“怎么?”我问。
“你不再上去玩玩么?”
我笑了笑以示感谢,说:“天不早了,回城吧。”我也想赶回东南大学食堂吃晚饭。
车夫操起车杠,不疾不徐地奔走在回城的路上。几分钟后,他悠闲地和我攀谈起来。他从我的姓氏、家乡、在何处读书一直问到是否结婚等等,为了报答,我也问了他这一切。
突然,他问:“少爷,你为什么单身一人出来游玩?”
我怎么回答呢?学习班里同学数以百计,确实没交上一个朋友。勤奋好学的人年岁都较大,不大注意我这十六岁的娃娃;二十岁上下的青年也不少,但男的多纨绔子弟,女的么,我还没有勇气去接近。我那时确实是孤独、甚至孤僻的。我只好回避问题,反问他:“一个人不能出来游玩么?”
“哎呀!”他回过头来对我笑道,“少爷,你刚才可吓死我了!”
我大吃一惊,问:“为什么?”
他又回头笑笑,说:“你没看见山上那块木牌子?……”那块劝人猛回头的牌子我是瞥见过的。突然,我精神上受到猛然一击,满脸发烧,说不出一句话来……
五十八年过去了,惊心动魄的事经过不少,但至今难以忘怀那位四十上下、纯朴憨厚的车夫。我虽然当时并不曾有过轻生的念头,却第一次从他身上感到劳动人民无私的爱!
南京的冬天是阴冷的,但一想到在南京认识的这第一位朋友,我身上总感到温暖。
(选自《最忆是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6月版,有删改)
小明的批注:①开篇即自道“俗人”,后又反复提及。“俗”既指不懂游山玩水、怀古赋诗、触景生情的风雅也暗含不能洞察人情的稚嫩。
②这位车夫真有意思,我想他当时催促作者的表情一定是(紧张而急切)的因为他担忧作者的安危。
(1)如果用圈点的方法在画线句中点出一个关键词,你会点哪一个?为什么?
(2)读到重返燕子矶车夫询问作者是否需要再游玩时,你也想画表情。请概括你想画的车夫表情并说明理由。
(3)随着游踪的变化,作者的心情也变化了。你和小明跟着作者的足迹体会了作者的心情。
登上燕子矶, →跨下崖石,悻悻不快→沿着幕府山,游完三台洞, →归途交谈,心生感动。
(一)阅读冰心的《谈生命》(节选),完成文后的问题。
生命又像一颗小树,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欠伸,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的破壳出来。他也许长在平原上,岩石上,城墙上,只要他抬头看见了天,啊!看见了天!他便伸出嫩叶来吸收空气,承受日光,在雨中吟唱,在风中跳舞,他也许受着大树的荫遮,也许受着大树的覆压,而他青春生长的力量,终使他穿枝拂叶的挣脱了出来,在烈日下挺立抬头!他遇着骄奢的春天,他也许开出满树的繁花,蜂蝶围绕着他飘翔喧闹,小鸟在他枝头欣赏唱歌,他会听见黄莺清吟,杜鹃啼血,也许还听见枭鸟的怪鸣。他长到最茂盛的中年,他伸展出他如盖的浓阴,来荫庇树下的幽花芳草,他结出累累的果实,来呈现大地无尽的甜美与芳馨。秋风起了,他的叶子,由浓绿吹到绯红,秋阳下他又有一番庄严灿烂,不是开花的骄傲,也不是结果的快乐,而是成功后的宁静和怡悦!终于有一天,冬天的朔风,把他的黄叶干枝,卷落吹抖,他无力地在空中旋舞,在根下呻吟,大地庄严的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落在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地下的果仁中,破裂了出来。又长成一棵小树,再穿过丛莽的严遮,再来听黄莺的歌唱,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宇宙是一个大生命,我们是宇宙大气中之一息。江流入海,叶落归根,我们是大生命中之一滴,大生命中的一叶。在宇宙的大生命中,我们是多么卑微,多么渺小,而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要记住: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好比水道要经过不同的两岸,树木要经过常变的四时。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一棵小树经历了哪几
种生命状态?
.画线句给人深刻的启示,下列各项中对其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揭示生命的真谛,生命的活力只有在奋斗中才能体现。 |
B.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进取,克服一切困难,排除一切干扰。 |
C.成了死湖和空壳,也是生命存在的一种形式,不必遗憾。 |
D.只有不断流动,生命之水才有活力;只有不断生长,生命之树才能长青。 |
.怎样理解“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结合全文,你领悟到生命的本质是什么?生命的规律又是怎样的?
.在全文中,冰心把生命比作一江春水,一棵小树,你还可以把生命和人生比作什么?写出两个形象的比喻句来。
(二)阅读下面说明文,回答问题。
大地震
全球每年大约发生地震500万次,其中多数地震我们不能感知,但超强度的大地震则给人类带来沉重的灾难。2005年10月8日,发生在南亚次大陆北部地区的大地震导致超过7万人丧生。
地震学家都想找到预测地震的方法,有人希望通过动物在地震发生前的异常行为来预测地震,有人希望通过岩石受压变形后的形状来预测地震,有人希望用电脑技术分析地震的活动性,美国科学家曾建议建立一个由800个地球定位系统(GPS)站和200个应变计组成的监测网,以便更好地监测地壳的变化,但直到现在,准确预报地震仍是一个梦想。
1993年,美国科学家认为,他们终于逮到了一条有关地震的“大鱼”,于是警告帕克菲尔德地区的居民,几天之内当地发生地震的可能性高达37%。可是,最后的结果是人们虚惊一场。1995年,俄罗斯科学家弗拉迪米尔波罗克在利用小地震预测大地震方面似乎取得了突破,因为他成功地预测了日本神户发生的大地震,还成功预测了2003年12月发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地震。可是,接下来他关于加利福尼亚州南部将发生地震的预测却没有成功。于是,人们对他的“小地震是大地震预兆”的理论提出了质疑。
我国科学家尹祥础用21年时间创建了中国独特的“加卸载响应比”地震预测理论。他认为,临近地震的时候,地震区域的地质结构非常脆弱,就像一头负载已经达到极限的骆驼一样,这时候哪怕在骆驼的身上再加一根稻草,就可能把骆驼压垮。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他于2004年3月曾预测“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交界地区未来l到2年内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很大”。2005年10月发生在南亚次大陆的大地震印证了他的预言。即使如此,尹祥础还是认为地震预测是一项科学难题,一旦发布的地震预测结果不准确,就可能引起公众不必要的恐慌。
从理论上说,地震预测应该是在地震发生之前,能够明确地指出地震发生的地点、时间以及规模、震级等。照这一要求看,迄今为止地震预测技术仍未成熟。
地震学家认为,地震预测的困难主要有以下原因:其一,地震是小概率事件,很难验证研究者的思路、方法及观测结果。其二,地球具有“不可入性”,仅仅用来自地球表面的观测资料来推断地下的物理过程是十分团难的。其三,如果承认地震是地壳内的一种临界现象,那么它具有不稳定性,对初始条件的变化十分敏感,这就可能导致对地震发生时刻的预测的不确定。
看来,人类对地震孕育发生的原理、规律虽有所认识,但还没有完全认识;人类可以对某些类型的地震做出一定程度的预报,但还不能预报所有的地震。、文中介绍的预测地震的方法主要有哪些?请概括并列出。
、划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说一说“全球每年大约发生地震500万次”一句中的“大约”为什么不能删去。
、地震预测非常困难,但那么多的地震学家仍然孜孜不倦地努力着。请谈谈你对此的感想。
(一)读下面新闻,然后回答问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1949年4月22日)
毛泽东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21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得力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
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签订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
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A顽强 B 坚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A封锁 B控制)
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文中两处词语需选择恰当的,( )和( )
.简析文中“均是”和“突破”写出了怎么样的效果?
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突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签订和平,都很泄气。”一句属于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西路军中路军东路军哪个写在前?接着写分别写哪两路?为什么按这个顺序?
(二)阅读《物种灭绝》,回答14-17题。
物种灭绝 (谢小军)
①现在地球上的物种正处于地质史上又一次大灭绝时期。世界上11%的鸟类已经踪影全无,非洲一些地方的类人猿减少了50%,亚洲40%的动物和植物将很快消失,到2025年,全球三分之二的海龟也将与我们永别。
②这仅仅是本次物种灭绝的冰山一角。科学家估计可能每20分钟就有一个物种灭绝,也就是说一年可能会有27000个物种灭绝,而其中很多物种也许人类还闻所未闻便永远地消失了
。
③自然灾害是地质史上前五次物种大灭绝的主要原因,但当前的第六次物种大灭绝,却是由人类所驱动的。
④过度地垦荒伐木,严重地破坏了生态系统。据统计,目前地球上超过四分之一的土地已被开垦,54个国家90%的森林已经消失。南美亚马逊河流域的雨林正在以每年24000平方千米的速度消失,这相当于每小时有六个天安门广场那么大面积的雨林在消失。
⑤大肆地狩猎、捕捞是物种灭绝的又一原因。美洲野牛在欧洲人到来之前有3000万头,由于不断捕猎,到1890年只剩下了750头;蓝鲸最初有30万头,大肆捕杀使其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只剩下了几千头。联合国声称由于过度捕捞,目前海洋中最主要的17种鱼类已有15种数量大幅减少,严重影响了海洋生物的生存。
⑥稀有物种的国际贸易对物种灭绝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种国际贸易一年的净利润能达到100亿美元,它的规模超过了非法军火贸易,仅次于毒品交易。巨大的利益驱使一些盗猎的犯罪分子铤而走险,如象牙贸易虽在1990年就被国际社会明令禁止,但时至今日每年仍有4000头大象遭到猎杀。
⑦环境污染对物种生存而言也是一个严重的威胁。重金属、阻燃剂、合成激素、杀虫剂等到处散播,无处不在;污水、酸雨、放射性废物、油污等正在不断蹂躏着生态系统。
⑧可见,人类在生产生活中的各种不理性行为,严重破坏了生物的多样性。加快了物种灭绝的速度。面对当前的物种大灭绝,人类如果还不能清醒地认识到它的危机,还不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那么,今天的物种灭绝就会拉开明日人类终结的帷幕! (选自《知识就是力量》,有删改)
、第①段中加点的“又一次”具体指第几次? (2分)
、“这种国际贸易一年的净利润能达到100亿美元,它的规模超过了非法军火贸易,仅次于毒品交易。”所使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两种?(2分)
、人类的哪四种不理性行为加快了物种灭绝的速度? (4分)
、谈谈你对第⑧段画线句子的意思的理解。 (2分)
(一)阅读下面小说选段,完成9-13题
①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 ,不省人事。②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③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④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老太太哭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这一疯了,几时才得好?”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这样的病!却是如何是好?”众邻居劝道:“老太太不要心慌,我们而今且派两个人跟定了范老爷。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了报子上的老爹们,再为商酌。” 、根据汉字写拼音
①踹()②拙()、范进中举发疯的过程,可分为四个层次,用简要的语言概括为:(4分)
①;②;③;④、范进喜极而疯这一情节,用的虽是的写法,但不失真且令人可信。产生这种效果的原因有二:一方面是生活的真实,即“中举发疯”是当时生活中“会有的实情”;另一方面是艺术的真实,即作者在进行人物描写时,运用了描写和语言描写相结合的方法,使人物穷形尽相,跃然纸上(2分)
、众人劝说老太太,称范进为“老爷”,又拿出鸡蛋酒米等,这与从前他们对范进的态度截然相反,暴露了众人的心态。(2分)
、作者写范进喜极而疯的目的是什么?请简要说说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