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康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之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儿自去国至今,为时不过四月,何携去千金业皆散尽?是甚可怪!汝此去,为求学也。求学宜先刻苦,又不必交友酬应。千金之资,亦足用一年而有余,何四月未满即已告楼?汝如此浪费,必非饮食之豪,起居之阔,必另有所销耗。吾儿恃有汝父庇荫,然亦当稍知稼穑之艰难,尽其求学之本分。非然者,即学成归国亦必无一事能为。今汝若此,余今而后恐无望于汝矣!用钱事小,而因之息弃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则国甚大也。余前曾致函戒汝,须努力用功,何竟忘之?光阴可贵,求学不易,此中甘苦,应自知之,毋负老人训也。
(选自张之洞《复儿子书》,有改动)
【注】①稼穑(sè):指农业劳动,②训:教诲,教导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无冻 馁之患矣 |
|
② 假诸人而后见也 |
|
③余 朝京师 |
|
④ 是甚可怪 |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皆集 于此 |
种植之利有大 于此者乎 |
B.不必若余 之手录 |
吾妻 之美我者 |
C. 与之论辨 |
蹴尔而 与之 |
D.言和 而色夷 |
人不知 而不慍 |
(3)下列各项中,句式与"今诸生学于太学"相同的一项是
A.莲,花之君子者也。
B.帝感其诚。
C.谘臣以当世之事。
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撰长书以为贽。
②何携去千金业皆散尽?
(5)【甲】【乙】两文的作者要表达的观点各是什么?
张僧繇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每曰:“点之即飞去。”人以为诞,因点其一。须臾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不点睛者皆在。
(1)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句读,正确的一项是
A.须臾/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不/点睛者皆在。
B.须臾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不/点睛者皆在。
C.须臾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不点睛者皆在。
D.须臾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不点睛者/皆在。
(2)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 。
鱼我所欲也
《孟子》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蹴尔而与之 蹴
②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所
③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
④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①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
岳飞治军
绍兴六帅,皆果毅忠勇,视古名将。岳公飞独后出,而一时名声几冠诸公。身死之日,武昌之屯至十万九百人,皆一可以当百。余尝访其士卒,以为勤惰必分,功过有别,故能得人心。异时①尝见其提兵征赣之固石洞②,军行之地,秋毫无扰,至今父老语其名辄感泣焉。
(节选自《独醒杂志》)
【注释】①异时:从前。②固石洞:地名。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故能得人心 |
故: |
|
②异时尝见其提兵征赣之固石洞 |
兵: |
|
(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至今父老语其名辄感泣焉。译文:
(3)“皆一可以当百”体现了岳家军什么特点?请你根据文意,概括岳飞是如何治军的。
阅读《桃花源记》的节选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屋舍俨然 |
俨然:整齐的样子 |
B.阡陌交通 |
交通:运输事业 |
C.咸来问讯 |
咸:都 |
D.欣然规往 |
规:计划 |
(2)下面句子不是省略句的一项是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B.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C.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通过环境描写,为读者展现了桃花源美丽、和平、安宁的景象。
B.作者描写桃花源人接待渔人的一些细节,表现了他们的淳朴、热情。
C.“不足为外人道也”反映了桃花源人非常谦虚,不希望渔人再来打扰的心理。
D.“桃花源”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但在当时的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人有馈一木者,家僮曰:“留以为梁。”余曰:“木小不堪也。”僮曰:“留以为栋。”余曰:“木大不宜也。”僮笑曰:“木一也,忽病其大,又病其小。”余曰:“小子听之,物各有宜用也,岂惟木哉?,’
他日,为余生炭满炉,烘人。余曰:“太多矣。’’乃尽湿之,留星星三二点,欲明欲灭。 余曰:“太少矣。”僮怨曰:“火一也,既嫌其多,又嫌其少。”余曰:“小子听之,情各有所适也,岂惟火哉?”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留以为梁 ②乃尽湿之
(2)对画线句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木料只有一根,(你)忽而痛恨它大,忽而又痛恨它小。
B.木料只有一根,(你)忽而嫌弃它大,忽而又嫌弃它小。
C.木料是同一根,(你)忽而嫌弃它大,忽而又嫌弃它小。
D.木料是同一根,(你)忽而痛恨它大,忽而又痛恨它小。
(3)文中两件事情分别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用自己的话回答)
第一件: 。
第二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