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槐花约

谢冕

①春日,友人捎话说,中天门的槐花开了。他记得我与槐花有个约定。

②十年前的那天,华北平原正吹着暖风,一片葱绿,槐花花事已过。清晨,约几位朋友登泰山,望不尽的奇峰峻岭,一派令人惊叹的“青未了”!约行两小时,艰难的盘山道走过,迎面而来的是一片开阔地,中天门到了!令人惊喜的是,在平原已过了季节的槐花,在中天门竟以漫山遍野的灿烂迎接我:花若有待!我知道,槐花隐忍着推迟她的花期,等着我的到来。

③平原的槐花我见过,燕园的槐花也很有名,但那些花景是散落各处的,总在隐约仿佛之间。而中天门不同,是集聚性的、无保留的、竭尽心力的绽放,不!简直是喷发!那情景,那气势,一如充盈在齐鲁大地无所不在的侠气与柔情,令人感到温暖。极目望去,眼前涌动的花海,白花花的竟是让人心惊的明亮!在道旁,在岭崖,在山谷,到处是她飘洒的璎珞。浅浅淡淡的绿中泛着明媚耀眼的白,在明亮的阳光下闪着光芒。

④多情的让人心疼的中天门槐花!为了迎接我的到来,她用浓郁的、甜蜜的香气蒸薰着我,多让人心醉的缱绻缠绵!

⑤那是我首登泰山,是数十年的圆梦之举。我不是旅行者,也非香客,而是朝圣者。我知道山势奇陡,数十里的山道,七千多级的台阶,还有那让人惊心动魄的十八盘。但我决心一步一步地从山下拾级而上,用一步一步的攀登表示我的虔诚,用一步一步的跋涉丈量它的伟大。

⑥它是众山之首,奇兀、险峭、壮美,但它不单是一座风景山,更是一座文化山。风景优美的山,并不罕见,而文化积蕴深厚的山,名世者稀。武当有道,普陀有佛,武夷有儒,但泰岳却是集大成者。登泰山就是向中华文明的朝圣之举,就是用自己的身体来阅读一部浩瀚的华夏文明史。中华文脉的气韵都荟萃在它的山岚之间,历代帝王留下的封诰碑石,摩崖上的诗文墨迹,多少先贤汗水和墨香播撒在泰山的盘山古道上。

⑦我来北地数十载,所居城市离泰山并不远,有诸多机会可向它礼敬,因为景仰,所以肃穆,我总惮于冒然登临。登泰山是我生命中的一个节日,我要在最庄严的日子,以最虔诚的心情,用最郑重的方式表达我最深沉的敬意。这是至少一个甲子的等待。我与泰山的约定如金石,践约选择的就是那一年,那一月,那一日,那一刻。同行者四人皆我好友,感人的是毛老师,他已体力不支,为陪我,强行至中天门。力竭,众人劝止,改乘索道至南天门迎我。毛老师于翌年病逝。

⑧中天门似是久待后的欣喜,它以满山满谷的槐花云、槐花雪、槐花风、槐花雨,来回应我们的约定。那次登临后,我寻求再次登山的机缘。五年后重登泰山,陪同者易人。四月,山中微寒,花时尚早。我暗下决心,相约十年为期,重践槐花之梦。

⑨这就到了此年、此月、此日、此刻。朋友记得我的心愿,恐我误了花期,提醒我:中天门的槐花开了。我如听天音召唤,摈弃手边俗务,跃身而往。是日,朝发永定门,午前直抵泰安。主客杯酒言欢,相忆十年旧事,我心有所萦,不敢恋杯,瞬即离座,款步登山。较之十年前,身边多了几位陪同者,均儒雅时贤,一路言谈甚欢。

⑩抵中天门,但见满谷槐花汇成了溢满岱宗的香雪海。自2004年首次登临,阅槐花盛事于中天门,至今近十载。2013年春日,我如约前来,花事如海,真情如梦,十年旧约,两不相忘。都言花能解语,我言花有信、有情、有爱。中天门的槐花,齐鲁大地的情义之花!我将此种感受发至远方:“永远的槐花之约,你开了,我就来了!”为了表达我对槐花的感激,或可换种表述:“永远的槐花之约,我来了,你就开了!”

       注:谢冕,福建福州人,1932年生,文艺评论家、诗人、作家,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名誉委员,《诗探索》杂志主编。

(1)第④段中画线的词语“心疼”“心醉”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2)在第⑦段中,作者要“以最虔诚的心情,用最郑重的方式表达我最深沉的敬意”,对此文中有明确的交代。请找到这个句子并摘录下来。

(3)第①段中“永远的槐花之约,你开了,我就来了!”“永远的槐花之约,我来了,你就开了!”这两句在表达效果上有何异同?

(4)作者以“槐花约”为题有何意蕴?请谈谈你的理解。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文章题目 句段分析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在河南省濮阳市博物馆里,陈列着﹣条用贝壳砌成的龙。别看它造型粗犷,样子像是蜥蜴,也没有艳丽的色彩,然而却是﹣件极其珍贵的文物。它是从当地一座五千年前原始社会的墓葬中发掘出来的,考古学家称它为“中华第一龙”。

“中华第一龙”说明中华民族在形成初期,就把龙作为自己的图腾。图腾,是一个民族认定的标志。古时候,各个民族都会选取某种动物或某种植物作为图腾,以它作为自己民族的象征和希望。

作为中华民族图腾的龙,并不是一种实有的动物,而是一种艺术形象,是我们的祖先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

古时候,人们对大自然的许多现象无法作出科学的解释,更没有控制自然的能力。比如,群山连绵,惊涛骇浪,电闪雷鸣,暴风骤雨,都使他们震惊和崇拜。于是,我们的祖先便希望自己的图腾具有风雨雷电那样的力量,群山大河那样的雄姿,让它像鸟一样能自由飞翔,像鱼一样可以在水中游弋,像马一样可以飞快奔跑……因此将许多动物的特点都集中到龙的身上,渐渐形成了驼头、鹿角、蛇颈、龟眼、鱼鳞、虎掌、鹰爪、牛耳的样子。这种复合结构,意味着龙是万能之兽、万能之神。

龙在我们民族的心目中,代表着吉祥,象征着神圣,又是力量的化身。至今,不少建筑物和生活用品,都以龙作为装饰,人们把它雕在房椽上、桥梁上、舟船上,刻在胡琴上、拐杖上、刀剑上。节日里或庆典上,舞龙是最隆重的活动。父母希望孩子有所作为也被称作“望子成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像“生龙活虎”“龙马精神”“龙凤呈祥”等带有“龙”字的词语,都表示赞颂或祝福。“古老的东方有﹣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条河,它的名字就叫黄河”,我们民族的壮志豪情在世代咏唱。

“中华第一龙”的发现,再次证明中国是龙的故乡,中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国人是龙的传人。

(1)请你为文章加上标题。

(2)文中所写的“中华第一龙”是从哪里发掘出来的?请你用最简练的词语说明它的特点。

(3)请你写出我们祖先在自己的图腾龙的身上寄托着怎样的希望。(不超过10个字)

(4)第5自然段列举生活中的事例说明龙在我们民族心目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在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提示:认真阅读注解,特别要注意其中的年代及与年代有关的历史背景。)

阿累

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英商汽车公司当卖票的。

一天中午,我去接班,天空正飞着牛毛细雨,离接班的时间还有半个钟头。我心想:到内山书店去吧,在那里躲一会儿雨,顺便歇歇也好。

店里没有一个顾客,只有后面柜台旁边的两个人在谈笑。我向里面望了一下,阴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国人。

我站在书架前,开始翻书。

门外,细雨烟似的被秋风扭着卷着,不分方向地乱飞。店里冷得像地窖一样,冷气从裤管里向上钻。忽然,我看见架上横排着一列中文的《毁灭》.《毁灭》?我记得一本什么杂志上介绍过,说是一本好书。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我便像得到了保证似的,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一本。

我先看后记,但是看完第一面就翻不开了:书没有切边。一个矮小而结实的日本中年人﹣﹣内山老板走了过来。

“先生,这本书多少钱?”对于同情中国的内山老板,我总是带着儿分敬意叫“先生”的。

他殷勤地点头,接过书翻了翻底页:“一块四。”

我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摸摸里衫上的衣袋,袋里只剩一块多钱,那是我和一个同住的失业工友那几天的饭费。我有些懊悔自己的莽撞了,红了脸说:“贵了。”

他没有注意到我的窘相,用粗短的手指捻着那张灰绿色厚布纹纸的封面:“哪里贵?你看这纸……”

厚实的纸张,清晰的字迹,相当厚的一大本书,拿在手里,有一种怪舒服的感觉。

“你买一本吧,这书是很好的。”

我真踌躇起来了:饭是不能不吃的,然而书也太好了,买一本放在床头,交班回来,带着那种软绵绵的疲倦躺着看这么几十页,该多好!我摩挲着那本书,舍不得放下,不说买,也不说不买。

内山老板大概看出点什么苗头,就笑着回头对里面说了一句日语,原先和内山说话的那个老人咬着烟嘴走了出来。

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了。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你要买这本书?”他看了我一眼。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目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的抚摩似的。

“是的。”我低低地说。

他从架上扳下一本书来,版式纸张和《毁灭》一模一样,只是厚一点点,封面上印着两个字:铁流

他用竹枝似的手指递给我,小袖管紧包在腕子上:“你买这本书吧﹣﹣这本比那一本好。”

他是谁?对我这样一个平日被人轻视的工人进行那样诚恳的劝告?我一进门的时候就有点疑惑,现在更加疑惑了;虽然猜不出是谁,但自己断定:一定是一个不平常的人。

我一翻那定价:一元八角!

“先生,我买不起,我的钱不够……”我的话低得连自己都听不见了,我不知道怎样才好。

“一块钱你有没有?一块钱!”

“有!”我抬起头,顿时恢复了勇气。

“我卖给你,两本,一块钱。”

什么?我很惊异地望着他: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这时,我忽然记起哪本杂志上的一段访问记﹣﹣

“哦!您,您就是﹣﹣”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一定是他!不会错,一定是他!那个名字在我的心里乱蹦,我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没有蹦出来。

他微笑,默认地点了点头,好像我心里想着要说的,他已经统统知道了一样。这一来不会错了,正是他!站在前进行列最前面的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憎恶黑暗有如憎恶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越老越顽强的战士!我又仔细地看他的脸﹣﹣瘦!我们这位战士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坏了。他带着奖励似的微笑,指着《铁流》对我说明:“这书本来可以不要钱的,但是曹先生的书,现在只收你一块钱本钱;我那一本,是送你的。”

我费力地从里衫的袋里掏出那块带着体温的银元,放到他的手里﹣﹣他的手多瘦啊!我鼻子里陡然一阵酸,像要哭出来。我恭敬地鞠了一躬,把书寒进帆布袋,背起便走出书店的门。

这事到现在已经隔了四年。在这四年里,我历尽艰苦,受尽非人的虐待,我咬紧了牙,哼都不哼一声。我总是昂着头。我对自己说:

“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这样我就更加坚强起来。

现在,先生是死了!我们不愿恣情地悲痛,这还不是我们恣情悲痛的时候;我们也不愿计算我们的损失,这是难于计算的。前面是一条路,先生没有走完就倒下了,我们只有踏着他的血的足印,继续前进。

在前进中,我不能自已,写下了上面的话。

1936年10月

(选自《鲁迅回忆录》,有删改)

【注解】①阿累(1909﹣1987),原名朱一苇,1932年8月考进上海英商公共汽车公司当售票员,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曾因参加工人罢工,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②《毁灭》的作者是法捷耶夫,翻译者是鲁迅,并且是自费印刷出版。《毁灭》描写的是苏联内战时期一支由工人、农民和革命知识分子组成的游击队,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同反革命匪帮进行战斗的故事。在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根据地进行军事“围剿”的时候,这部宣传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文学作品,对于我们浴血奋战的革命战士,真好比“雪中送炭”。③内山完造(1885﹣1959),日本冈山人,鲁迅与内山结交约在1927年底,两人友谊甚深。内山书店曾经是鲁迅躲避国民党反动派通缉的秘密住所。④《铁流》的作者是绥拉菲摩维奇,翻译者是曹靖华。它和《毁灭》两部小说都是反映苏联国内革命战争的作品。

(1)这篇文章的题目是“一面”,你认为“一面”是什么意思?文章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二部分讲述“一面”对“我”的影响和激励。请你写出第一部分最后一个句子。

(2)文章写鲁迅的外貌浓墨重彩,给人“一面”胜似数面之感。请你从“我”观察的角度入手,说说对这些外貌描写的材料,“我”作了怎样的安排。

(3)“‘哦!您,您就是﹣﹣’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一定是他!不会错,一定是他!那个名字在我的心里乱蹦,我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没有蹦出来。”结合文章的背景,请你说说作者在这段话中包含了哪几层意思。(提示:可以从这三个层面考虑,为什么说“结结巴巴”?为什么说“一定是”?又为什么说“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没有蹦出来”?)

(4)在《一面》这篇文章中作者为什么说鲁迅是朋友,父亲,师傅?请你对这三个称呼各作简要分析。

阅读《多读点“无用之书”》,回答下列各题。

多读点“无用之书”

张业修

①谈到读书,有不少人认为,要么不读,要读就读有用的书。我倒觉得,一个人不管做什么工作,在读有用之书的同时,还应多读点无用的书,否则,就不是完整意义上的读书。

②所谓无用的书,是相对于如今流行的那些“有用之书”而言的﹣﹣那些读了以后,对你升学、应聘、挣钱能立竿见影有所帮助和借鉴的书,如《如何炒股》《如何理财》等等。反之,那些不授技能的书,都属于看似“无用的书”。

③人要生存,必然要学谋生的技能和手段,就得读“有用之书”,这是天经地义、无可厚非的。但若把读有用之书当成读书的全部,或对“无用的书”心存芥蒂,就有失偏颇了。读有用之书,或许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物质需求,但如果读书只关注物质的获取,而忽略精神的需求,就可能被名利所牵引控制,变成一个精神空虚、了无情趣的人。

④就我自己来说,书读得不算太多,但却自小就喜欢读些无用的书,记得上小学时,课余时间,最喜欢看《黄继光》《董存瑞》《穆桂英挂帅》等小人书。上中学时,抽空就爱看《红楼梦》《西游记》等长篇巨著。为此,常常遭到家长的斥责:“净读这些无用的书,将来怎么考上大学?”在学校,也没少挨老师批评,有几次因自习课上看小说,被老师发现,不仅被骂得“狗血喷头”,而且连借来的书都被没收了,害得我只好东借西凑,才把图书馆的罚款交了。

⑤从学校毕业以后,在阴差阳错中,我进了一家事业单位,当上了“账房先生”。这样一来,就导致专业不对口,课堂上学到的东西用不上,反倒是平时所读的那些“无用的书”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派上了大用场。在我看来,多读点“无用的书”,起码有四点好处:

⑥可以养心。人生在世,身体需要滋养,心也需要滋养。养心要靠知识、见地、思维、情趣,而这些东西常常来自那些看似无用的书。正如叶曼在《智慧人生》一书中所说:每一本书的写成,每一本书的流传,不论古今中外,它之所以能被人接受,大都是作家一生的经验及智慧的精华,集合在一本书上,所以看书就等于吃维他命。

⑦可以怡情。倘若能排除杂念,静静地于文字间穿行,就能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李清照“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的那份忧伤哀愁;感受到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那份潇洒豪迈。有了这些感受,方能真正体会到读书中所拥有的“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的畅快、惬意、情致与乐趣。

 可以增趣 。人生若无趣,即使物质生活再富有,也会变得枯燥乏味。趣从何来呢?一方面要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来,另一方面,则要从妙趣横生的“无用之书”中来。静静地读那些“无用的书”,才能让生命的闲暇在诗情画意中悠然流淌。

⑨可以益智。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看似“无用之书”,实际上最有用。通过读它,可以彻悟人生道理,可以洞晓世事沧桑,可以广济天下民众,更重要的是,可以让你得到人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从文章中可以看出,如果只读“有用之书”会有怎样的结果?

(3)文章第⑥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根据文章内容,在第⑧段的开头补写一个恰当的句子。

(5)结合你的读书经历,谈一谈读“无用之书”还有什么其他好处?(写出一点即可)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近年来,智能手机迅速进入人们的生活,并获得各个年龄段人们的青睐,越来越多的人,无论是等车还是就餐,只要一有空闲,就会习惯性的掏出手机,刷微博、发微信,时刻关注手机上的动态。在中国,"触屏时代"已经到来。

材料二:

某初中学校学生智能手机拥有率统计图

材料三:

针对"怎样使用手机"这一话题,初二某班学生家长在班级的微信群里展开了讨论交流。

@小燕子:开始的时候,我不想给孩子买手机,可经不起软磨硬泡,给他买了一个,结果放学回来就玩,成绩下滑得很快,太耽误学习了,我几次想没收,结果都不欢而散,最后还是给了他。

@一米阳光:现在孩子都有手机,关键是怎样用。用手机可以查找资料、拍照、录视频,外出联系也会方便很多。

@狂奔的蜗牛:我家孩子小学六年级就有手机了,没事的时候就看视频,视力下降了很多,有时半夜还偷着玩,身体虚弱,上课没精神。

@春天:以前我家宝宝爱说爱笑,有了这个手机后,经常发微博,发微信,很少说话,性格越来越孤僻了。

@中国梦:我给孩子买的vivo手机还没用一年,昨天他就和我说过时了,同桌都用苹果8了。

@爱心:英语老师每天都在客户端上留英语听读作业,孩子用手机做非常方便。

@勇者无敌:我给孩子买了两部手机,一部智能的,一部老人机。做作业查资料时用智能的,外出联系时用老人机。

@老班:家长不要太着急。尽量要减少孩子使用手机的时间,让他们多与别人交流。也可以多培养一些文体兴趣,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材料四:

昨天中午,我在肯德基吃午餐,一对母子在我邻桌相对而坐,穿着校服的儿子一直微笑着刷着朋友圈,母亲则聚精会神地打"全民飞机大战"游戏。半个小时过去,两人没说一句话,甚至连眼神交流都没有,只在临走时,母亲说了句"儿子走吧"。

材料五:

材料六:

手机本来是媒体工具,但长时间玩手机就会被手机控制,出现心理疾病,患上手机依赖症;不拿着手机就会抑郁失落,手足无措。治疗的最好方法就是增强自控力,树立理性使用手机意识。

(1)阅读材料一、材料二,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2)材料三中家长们认为给初中生配备手机的利、弊各有哪些?

(3)材料四、材料五折射除了怎样的社会现象?

(4)材料六中的加点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5)综合所有材料,你能为材料三中网名为"小燕子"的家长提出哪些合理化建议呢?

阅读《秋天的怀念》,完成下列各题。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收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这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注意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地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养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的肝常常疼得她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这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诀别。

⑥邻居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生病的儿子,还有那个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选自七年级《语文》上册)

(1)文章题目是“秋天的怀念”,那么作者都怀念了什么?

(2)文章第①段和第⑦段两次出现了“好好儿活”,分别有什么含义?

(3)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第③段画线句子的作用。

(4)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5)“好好儿活”这句朴素的话语,会引发人深刻的思考。请联系实际谈谈,今天的我们应该怎样“好好儿活”呢?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