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藻
[晋]祖台之
汉武帝与近臣宴会于未央殿,忽闻人语云:“老臣冒死自陈。”乃见屋梁上有一老翁,长八九寸,拄杖偻步,笃老之极。缘柱而下,放杖稽首,默而不言,因仰视殿屋,俯指帝脚,忽然不见。东方朔曰:“其名为‘藻’,春巢幽林,冬潜深河。今造宫殿,斩伐其居,故来诉于帝。仰视宫殿,殿名‘未央’,诉陛下方侵其居宅未央也。俯指陛下脚者,足也。愿陛下宫殿足于此,不愿更造也。”上为之息宫寝之役。
居少时,帝亲幸河都,闻水底有弦歌之声,又有善芥①.须臾,前梁上老翁及年少数人,绛衣素带,缨佩乘藻,凌波而出。帝问曰:“闻水底奏乐声,为君耶?”老翁曰:“老臣前昧死归诉,幸蒙陛下天地之施,即止息斧斤,得全其居宅,不胜嘉欢,故私相庆乐耳。”献帝一紫螺壳,状如牛脂。帝曰:“朕暗②,无以识君。”“东方生知之耳。”“君可思以吴□贻之。”老翁乃顾命取洞穴之宝。一人即受命下没泉底,倏忽还到,奉大珠径寸,明耀绝世。帝甚玩焉,以五十万钱赐朔,取其珠。
(选自《祖氏志怪》,有删改)
【注】①善芥:美丽的水草。②暗:愚昧,不聪明。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拄杖偻步 |
偻:弯腰 |
B.斩伐其居 |
伐:攻打 |
C.绛衣素带 |
素:白色 |
D.老翁乃顾命取洞穴之宝 |
顾:回头 |
(2)因年代久远,文中“君可思以吴□贻之”的“□”处脱漏一字,根据上下文补出这个字。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春巢幽林,冬潜深河。
②帝甚玩焉,以五十万钱赐朔,取其珠。
(4)老翁“默而不言,因仰视殿屋,俯指帝脚”的用意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含标点不超过20字。
(5)分别概括文中汉武帝、藻、东方朔的形象特点。
文言文阅读
【甲文】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乙文】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赵奢)言兵事,奢不能难(驳倒),然不谓善。括母问其故,奢曰:“兵,死地也(危险的场合),而括易言之。使赵(赵国)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赵括既代廉颇(赵国大将),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带领)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节选自《史记》)解释加点的词语
(1)然操遂能克绍()(2)利尽南海()
(3)悉更约束()(4)纵奇兵,佯败走()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一样的一项是()
A.欲信大义于四海/信义著于四海 | B.若必将之/若跨有 荆、益 |
C.谓先主曰/然不谓善 | D.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以天下莫能当 |
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的意思。
(1)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2)尝与其父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3处)
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内容。
(1)根据这两段文字的内容,你认为诸葛亮的“隆中对”与赵括的“谈兵”有什么不同?说说你的看法。
(2)阅读甲文,阅读下面所提供的材料,结合你对诸葛亮的了解,参照示例,为诸葛亮写一段50字以上的推荐词。
【材料】①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合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水火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②与诸葛亮有关的古诗词,“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功盖三分国, 名成八阵图”,“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示例】司马迁你,能屈能伸,忍宫刑之辱,负史官之众,不改志向;你,不辞劳苦,走访名山大川,辑录奇闻轶事,成就“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你,豁然,你,毅然,你是人们心中不朽的丰碑。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称:
(2)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 法:文章划线句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两次问陈元方。请你用自己的话把袁公两次问话的主要意思说出来。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下列各组带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蒙辞以军中多务 /旦辞爷娘去 | B.即更刮目相待 /更胜一筹 |
C.自以为大有所益/精益求精 | D.但当涉猎 / 不求成才,但求成人 |
翻译下列句子。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谈谈你对“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 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节选自《晏子使楚》)
[乙]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吏二缚一人诣王 ②齐人也,坐盗
③缚者曷为者也 ④齐人固善盗乎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译文:
(2)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译文:晏子和唐睢同为外交使者,同样不辱使命,他们各靠什么维护了国家的利益?
答:
季札赠剑
季札①将使于晋②,持宝剑而行,过徐君③。徐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季子为有晋之使,未之献也,然其心许之矣。反,徐君已死矣,悔之,于是解剑致嗣君④。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季子乃至墓,以剑县(xuán)徐君墓树而去。
[注释]①季札:春秋时吴国公子;吴国在今江苏苏州市一带。②晋:晋国;晋国在今山西、河南一带。③徐君:徐国国君。④嗣君:继位的国君。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季札将使于晋 ()(2)然其心许之矣()
(3)反,徐君已死矣 ()(4)以剑县徐君墓树而去 ()选出与“不言而色欲之”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季子为有晋之使 | B.然其心许之矣 | C.至之市 | D.是吾剑之所从坠 |
翻译下面的句子
季子为有晋之使,未之献也从短文看,季札是一个怎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