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贾平凹

①我在城里工作后,父亲便没有来过,他从学校退休在家,一直照管着我的小女儿。从来我的作品没有给他寄过,姨前年来,问我是不是写过一个中篇。说父亲听别人说过,曾去县上几个书店、邮局跑了半天去买,但没有买到。我听了很伤感,以后写了东西,就寄他一份,他每每又寄还给我。上边用笔批了密密麻麻的字。给我的信上说,他很想来一趟,因为小女儿已经满地跑了,害怕离我们太久,将来会生疏的。但是,一年过去了,他却未来,只是每一月寄一张小女儿的照片,叮咛好好写作。说:“你正是干事的时候,就努力干吧,农民扬场趁风也要多扬几锨呢!但听说你喝酒厉害,这毛病要不得,我知道这全是我没给你树个好样子,我现在也不喝酒了。”接到信,我十分羞愧,便发誓再也不去喝酒,回信让他和小女儿一定来城里住,好好孝顺他老人家一些日子。

②但是,没过多久,我惹出一些事来,我的作品在报刊上引起了争论。争论本是正常的事,复杂的社会上却有了不正常的看法,随即发展到作品之外的一些闹哄哄的什么风声雨声都有。我很苦恼,也更胆怯,像乡下人担了鸡蛋进城,人窝里前防后挡,惟恐被撞翻了担子。茫然中,便觉得不该让父亲来,但是,还未等我再回信,在一个雨天他却抱着孩子搭车来了。

③老人显得很瘦,那双曾患过白内障的眼睛,越发比先前滞呆。一见面,我有点慌恐,他看了看我,就放下小女儿,指着我让叫爸爸。小女儿斜头看我,怯怯地刚走到我面前,突然转身又扑到父亲的怀里,父亲就笑了,说:“你瞧瞧,她真生疏了,我能不来吗?”

④父亲住下了,我们睡在西边房子,他睡在东边房子。小女儿慢慢和我们亲热起来,但夜里却还是要父亲接着去睡。我叮咛爱人,把什么也不要告诉父亲,一下班回来,就笑着和他说话,他也很高兴。总是说着小女儿的可爱,逗着小女儿做好多本事给我们看。一到晚上,家里来人很多,都来谈社会上的风言风语,谈报刊上连续发表批评我的文章,我就关了西边门,让他们小声点,父亲一进来,我们就住了口。可我心里毕竟是乱的,虽然总笑着脸和父亲说话,小女儿有些吵闹了,就忍不住斥责,又常常动手去打屁股。这时候,父亲就过来抱了孩子,说孩子太嫩,怎么能打,越打越会生分,哄着到东边房子去了。我独自坐一会儿,觉得自己不对,又不想给父亲解释,便过去看他们。一推门,父亲在那里悄悄流泪,赶忙装着眼花了,揉了揉,和我说话,我心里愈发难受了。

⑤从此,我下班回来,父亲就让我和小女儿多玩一玩,说再过一些日子,他和孩子就该回去了。但是,夜里来的人很多,人一来,他就又抱了孩子到东边房子去了。这个星期天,一早起来,父亲就写了一个条子贴在门上:“今日人不在家”,要一家人到郊外的田野里去逛逛。到了田野,他拉着小女儿跑,让叫我们爸爸,妈妈。后来,他说去给孩子买些糖果,就到远远的商店去了。好长的时候,他回来了,腰里鼓囊囊的,先掏出一包糖来,给了小女儿一把,剩下的交给我爱人,让她们到一边去玩。又让我坐下,在怀里掏着,是一瓶酒,还有一包酱羊肉。我很纳闷:父亲早已不喝酒了,又反对我喝酒,现在却怎么买了酒来?他使劲用牙启开了瓶盖,说:“平儿,我们喝些酒吧。我有话要给你说呢。你一直在瞒着我,但我什么都知道了。我原本是不这么快来的,可我听人说你犯了错误了,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情况,怕你没有经过事,才来看看你。报纸上的文章,我前天在街上的报栏里看到了,我觉得那没有多大的事。你太顺利了,不来几次挫折,你不会有大出息呢!当然,没事咱不寻事,出了事但不要怕事,别人怎么说,你心里要有个主见。人生是三节四节过的,哪能一直走平路?搞你们这行事,你才踏上步,你要安心当一生的事儿干了,就不要被一时的得所迷惑,也不要被一时的失所迷惘。这就是我给你说的,今日喝喝酒,把那些烦闷都解了去吧。来,你喝喝,我也要喝的。”

他先喝了一口,立即脸色通红,皮肉抽搐着,终于咽下了,嘴便张开往哈着。那不能喝酒却硬要喝的表情,使我手颤着接不住他递过来的酒瓶,眼泪唰唰地流下来了。

⑦喝了半瓶酒,然后一家人在田野里尽情地玩着,一直到天黑才回去。父亲又住了几天,他带着小女儿便回乡下去了。但那半瓶酒,我再没有喝,放在书桌上,常常看着它,从此再没有了什么烦闷,也没有从此沉沦下去。

(1)第①段中父亲的哪些做法表现了对“我”的关爱?

(2)请简要赏析下面句子。

①我很苦恼,也更胆怯,像乡下人担了鸡蛋进城,人窝里前防后挡,惟恐被撞翻了担子。

②他先喝了一口,立即脸色通红,皮肉抽搐着,终于咽下了,嘴便张开往外哈着气。

(3)第⑤段中父亲把毕生的经验倾诉给儿子,其中有许多“爆款金句”,任选一句,谈谈你的理解。

(4)“酒”,既是本文的线索,又是揭示主题的催化剂,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5)人们经常说:“母爱如春雨,细腻温柔;父爱如大海,广阔深沉。”读了本文,谈谈你对父爱新的认识。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描写方法 内容主旨 句段分析 人物分析 记叙文阅读综合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平分生命
①男孩与他的妹妹相依为命。父母早逝,她是他唯一的亲人。所以男孩爱妹妹胜过爱自己。
②然而灾难再一次降临在这两个不幸的孩子身上。妹妹染上重病,需要输血。但医院的血液太昂贵,男孩没有钱支付任何费用,尽管医院已免去了手术费。但不输血妹妹就会死。
③作为妹妹唯一的亲人,男孩的血型和妹妹相符。医生问男孩是否勇敢,是否有勇气承受抽血时的疼痛。男孩开始犹豫,10岁的大脑经过一番思考,终于点了点头。
④抽血时,男孩安静地不发出一丝声响,只是向着邻床上的妹妹微笑。抽血完毕,男孩声音颤抖地问:“医生,我还能活多长时间?”
⑤医生正想笑男孩的无知,但转念间又被男孩的勇敢震撼了:在男孩10岁的大脑中,他认为输血会失去生命,但他仍然肯输血给妹妹。在那一瞬间,男孩所做出的决定是付出了一生的勇敢,并下定了死亡的决心。
⑥医生的手心渗出了汗,他紧握了男孩的手说:“放心吧,你不会死的。输血不会丢掉生命。”
⑦男孩眼中放出了光彩:“真的?那我还能活多少年?”
⑧医生微笑着,充满爱心地说:“你能活100岁,小伙子,你很健康!”男孩高兴得又蹦又跳。他确认自己真的没事时,就又挽起了胳膊——刚才被抽血的胳膊,昂起头,郑重其事地对医生说:“那就把我的血抽一半给妹妹吧,我们两个每人活50年!”
⑨所有的人都震惊了,这不是孩子无心的承诺,这是人类最无私纯真的诺言。
本文的主人公是谁?
下面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人物什么感情?
郑重其事地对医生说:“那就把我的血抽一半给妹妹吧,我们两个每人活50年!”
从全文看,“男孩爱妹妹胜过爱自己”表现在哪两件事上?请简要概括。
文中的男孩具有怎样的品质?
请概括文章的中心。

7①但是我没有摘。我没有摘花的习惯。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mí)、手足情的。我沉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②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也看不见藤萝花了。
③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④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⑤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A.花的不幸是指十年前家门外的那株花,没人照料,甚至被人为地破坏。
B.人的不幸是指“我”遭受了一些不公正的待遇,英雄无用武之地。
C.人的不幸是指像“我”一样,遭遇一些意外或不顺。
D.花的不幸是指花不被人赏识,它的美毫无价值。
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帆”、“闪光的花的河流”,文章中这些语句表现了紫藤萝花的什么特点?
写出文章描写眼前紫藤萝茂盛的一个句子。
这段文字运用的修辞方法有哪几种?请分别举例说明。
找出文章中有哲理的一句话,谈谈你的理解。

最后的根雕
文/何百源
国际精品博览会上,有一个展区,入口处绣着几个美术字:自然造化。这是展示根雕艺术品的专区。展区的主人叫罗列,他50开外,前额已完全光秃,而两侧和后脑的头发留得老长,嘴上还留着两撇胡子,一看便知是个搞艺术的。
罗列做根雕已有多年的历史。学生时代在美院念大一的那年暑假,他回到故乡的穷山沟。当时正处于“大跃进”时期,山林受到破坏,柴火稀缺。于是人们想到了刨树根,每到农闲,村民满山去刨,家家户户都将刨回来的树根堆在房前屋后晾晒,罗列家门口也堆放了好些。
父亲丢给他一把斧头,说,你回来得正好,将这些树兜疙瘩给劈开,好用来烧火做饭。罗列捋起衣袖就干起来。干着干着,他发现其中一些树根造型独特:有像雄鹰展翅的,冰上芭蕾的……这些天然形成的树根造型引起了他的兴趣,便将这些“有用的”留了起来。
劈完柴火,他就对留起来的树根疙瘩反复揣摸,然后用刀具加工起来。七修八整之后,摆在那里,让左邻右里的人来看,果然有人能说出像什么什么……第二年市里开迎春花会,罗列带着这些宝贝去摆地摊,竟然卖出了几件,赚到100多元学费。
罗列是学油画的,从此却爱上了根雕,一有空就出去寻树根。日久成精,罗列玩根雕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他能根据一棵树的年龄、所处地势及方位,判断出根系的走势。有一次,他在一个山区选中了一棵老黄杨树,向主人买下来,请民工将树伐倒,将树根刨出,果然是个好材料。经他反复斟酌雕琢,雕成一件《鹤蚌相争》,卖得了高价。
罗列生意越做越大,在花卉市场租了一大块地,建起了根雕艺术馆,专营根雕生意。远近许多村民见挖树根有利可图,就到处挖,然后卖给罗列。
罗列的艺术馆摆满了各种各样的根雕,大的有一两百公斤,小的只有小指头那么大,都有形象生动的名字。每天来参观的中外游客络绎不绝。
很快,罗列成了千万富翁。
他的镇馆之宝《童子拜观音》,是一件榆树根雕,用同一棵树的树根雕出一个惟妙惟肖的童子在跪拜观音大士。每一个前来参观的人,不论懂不懂艺术,都会发出一声惊呼。有人说这就是神工造化。
有一位香港老板站在《童子拜观音》前,凝神揣度了半天,出价千万元要收藏它,但被罗列拒绝了。
罗列说,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这样的造化不会有第二件。
罗列为这件艺术品购买了高额保险,并且雇用4名保安日夜轮班守护。
这年初夏,罗列举行了一次媒体见面会。他在会上宣布了两个重大决定:
第一、《童子拜观音》和其他所有根雕艺术品,全部无偿捐赠给艺博院;
第二,从即日起,永远停止根雕艺术生涯,专心进行油画创作。
所有的记者都以为自己听错了,呼啦一声围了上去,七嘴八舌向罗列发问。
罗列说:不久前家乡发生了一次山体滑坡,村子里有10多人被埋,我年迈的母亲,以及一个侄儿都死于这场灾难。这件事惊醒了我。山体滑坡的成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挖树根对自然生态的破坏,也是不利因素之一。挖树根之害远远大于伐倒林木。伐倒林木之后,只要树根还留在土里,在很长的岁月里依然能起到稳固山地的作用。但是假如将树根挖了,尤其是将大树树根挖了,一旦暴雨来袭,山泥倾泻……
第二天,各大媒体都以显著版面刊出:《著名根雕艺术家金盆洗手,<童子拜观音>成为封刀之作》。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1年第6期)
短文中划线句中加点词语“有用的”其含义是什么?
“罗列是学油画的,从此却爱上了根雕,一有空就出去寻树根。”“从此”是指什么时候?后文中与该句相照应的句子是哪一句?
罗列永远停止根雕艺术生涯的原因是什么?
“所有的记者都以为自己听错了,呼啦一声围了上去,七嘴八舌向罗列发问。”如果你是在场的记者,你打算向罗列提出怎样的问题呢?
阅读了这篇短文,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呢?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散步在三月里
文/沈花末
春天的早晨,几乎不用费力找寻,我就看得见一个隐藏在大楼旁边,充满了欧洲风味小花圃里的天竺葵,又准时开放了。那样富于深紫粉红的软柔花瓣,荡漾在只有阳光和微风的空气之中,具有一些喧哗却又冷静的气质,有如深情的眼睛,流露出强烈的讯息。
在更早更早的一个春天,我每天经过这里,走在浅红的砖道上,早春冷湿的味道时常占满这条以宽阔的樟树林荫、隐约的灯火和美丽过度的服饰店为主要特色的街道。每次,我带着沉静空虚的心情走路,向前进入一个瑰丽无限的世界。穿着整齐的人们在室外快步穿梭,假山石所营造出来的瀑布发出激扬的水流声,伴随着我的只是无止境的思路。
冬天枯老的树叶无声无息地坠落在头发上,浮动着的夜色覆盖了大地,飘飞在好奇之下的,往往也只是一团黑暗。每次从这样的世界里穿出,重新回到现实的时候,总要深深叹息。冗长的雨季中,一个梦境重迭着另一个梦境,偶然的晴天也找不到自然的呼吸。于是,我开始在记忆中的白墙画上许多休止符。
直到有一天早晨,阳光突然绽放了,给高耸的大楼扑上了一层一层金粉。路旁,几丛天竺葵正在开放,浓烈的青春色彩逐渐地恢复了起来,奔跃的人们也舞动起姿态来。
而这只是繁复街景中的一小部分,但是,这样的早晨令人想要安定地坐下来,读一本充满幻想的早餐菜单,做一次最宁静的思考。
许多年过去,春天的天竺葵总是一样的如期盛开,而每一年,因冬日而潜藏很久的心情,也因为天竺葵的色泽而又一次活动热情。
第一次发现,樟树开花竟美得如此轻黄柔细。
在印象中,樟树是不开花并且对季节不太敏感的树木,终年,只是不断地以延续着的丰富绿色来吸引人们的双眼。
那一天终于有时间使自己空闲下来。将自己从大楼中释放出来,就在附近的林荫道中走走。一个有风有日的下午。
这不是一条没有止境的路,可是却也足够几十分钟的游玩了。
沿着浅浅小径,注意两旁细瘦的草叶。这些城市中的草叶在风中静默地摇摆。浅绿色的嫩芽脱出在墨绿色之上,偶尔的几株开着粉紫花朵的酢浆草在一旁招手,形成了乡野的趣味。乌黑的树干无比的坚硬厚实,却还有些弯曲地伸向天空。树影在阳光下流动,脉络分明的叶子发出细微的音响。散落在树下的是细细碎碎的小花。
这就是樟树开的花吗?拣起一朵,置于掌中,十分纤小的花朵,六角状向外放射,好像小星星的样子,质轻盈润。
我在树的阴影中站着,仿佛心已经飞了出去,周围的车声形成了流水一般的韵律,我还是有许多从来没有见过的事物,像这小花朵,以及小花朵得以生长的温暖节气,我又知道多少?树叶在春天里更新,人也在春天里换新衣服,那么,包括在其中的心是否也该换一种颜色?
很久了,所做的都是一些只有期限、没有灵感的事情。日子变得与时间一样老旧,鲜少欢悦和哀愁。许多明艳色调的回忆逐渐地模糊了。樟树花朵只是自己失去感应能力之后的第一种发现罢了。
就是这样,我像一个坚持着秘密的孩子,一下子在一个偶发的下午挣脱了自己。
(《文苑·经典美文》2011年第5期)
“于是,我开始在记忆中的白墙画上许多休止符。”联系上下文,说说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那一天终于有时间使自己空闲下来。”句中的“那一天”是指什么时候?
“树叶在春天里更新,人也在春天里换新衣服,那么,包括在其中的心是否也该换一种颜色?”作者在这句话中对生活作了怎样的思考?
这篇短文中作者对春天进行了深入思考,那么你对春天有着的认识呢?

①国学和周杰伦,两者搭界吗?
  ②从歌曲《菊花台》可见一斑,几百字的歌词中,处处凝结中国元素,“谁的江山,马蹄声狂乱,我一身的戎装呼啸沧桑”。而另一曲《青花瓷》,则是一幅江南泼墨山水画,“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临摹宋体落款时却惦记着你……犹如绣花针落地”。回首周杰伦的成名作,《东风破》《将军》《本草纲目》《发如雪》,大半与古中国的意象有关。他以“马钱子、决明子、苍耳子”做引,以“牡丹、宣纸、宋体字”入画,追问着“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吐词不清,又郑重其事,以最时髦的方式“复原”了旧河山。
  ③由此引发的潮流,令人惊叹。很多年轻人,之前对国学漠然视之,“所谓中国风,不就是画着脸谱的戏曲唱腔,孔孟之道,太极八卦,四书五经,或一套刚猛的少林拳吗?”可因为周杰伦,他们爱上了国学,发现了流行音乐深藏的“五千年的精髓和传承”。而2009年初在成都举行的北大、清华独立招生考题中,干脆把《青花瓷》的歌词作为考题:“‘素坯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有什么语法错误?”
  ④不仅是周董。流行偶像林俊杰的《曹操》,胡彦斌的《诀别诗》,无一走的不是“复古路线”。台上轻轻唱,台下高声和。都是年轻的面孔,眼神稚嫩而投入,叫你动容。
  ⑤是好是坏?争论者分成两派:一派认为“媚俗”,把“国学”低俗化了。另一派则认为“刚刚好”,“阳春白雪”早就该和“下里巴人”联姻,青少年不感冒,国学怎么可能兴旺得起来?对这个问题,方文山(台湾金牌词人)这么看:“自五四运动词诗彻底分家后,新诗基本上已经成为纯文学的一员,极少与旋律产生互动。而歌词则完全依附于音乐发展,词意不再讲究文学性。这次将歌词知识化的举动,应该是流行歌词首度对国学领域作较为整体的显着贡献吧!”
  ⑥在内地,长期以来国学与流行音乐,被有意无意地分隔。一个居庙堂之高,一个处江湖之远。其实,如今高高在上的《诗经》也曾是“歌集”。古代的高人雅士,从不讳言“诗”可以“歌”,苏轼的《水调歌头》,柳永的《雨霖玲》,都是写来唱的,传播得越远越成功,至于“凡有饮水处,皆能歌柳词”,简直就是最高的赞美了。而近现代,1915年李叔同写下着名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哀而不伤,一时传唱。但它也是古典“诗歌”的“绝唱”。1920年,刘半农作词、赵元任谱曲的《教我如何不想她》,摩登的意象开始替代“长亭”“古道”走上“歌”的殿堂。
⑦在内地,一沉默便近90年。而在香港、台湾,一直“文脉未绝”。古典诗词与流行文化的分野,没那么大,二者互相嵌入,彼此滋养,焕发勃勃生机。着名华语作家金庸、梁羽生、琼瑶,很多时候直接以词牌名标注小说的章回。
  ⑧对此,内地的教育工作者一直积极思忖如何让国学与时尚元素相结合。教育部一位分管语言文字的司长曾表示:“现在有些地方诵读国学经典要求学生穿古装,甚至手拿戒尺摇头晃脑,太拘于形式了。我们正考虑把经典国学诗文谱写成流行歌曲,让中小学生传唱,这样做是考虑到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
  ⑨秦时明月汉时关,月光今照菊花台。古老庄重的国学,要善于借力时尚轻便的方式做好传播。要知道,年轻人喜欢素坯为胎的青花瓷瓶,也喜欢瓶身上花纹曼妙的牡丹花。
  (选自《中国青年》,有删改)
联系全文,说说《菊花台》等“中国风”歌曲中包含哪些“中国元素”。
结合文章相关内容,说说为什么当今很多年轻人对国学没兴趣,甚至“漠然视之”。
仔细阅读下列选项,找出符合文意的一项。

A.作者认为,周杰伦之所以受年轻人追捧,完全是他的歌词吸引人。
B.北大、清华独立招生考题中,把《青花瓷》的歌词作为考题,表明在批判周杰伦的歌词。
C.专家认为,国学没落主要是因为教育者太拘泥于形式了。
D.流行歌曲对国学领域的显着贡献是把音乐旋律与词意的文学性结合在了一起。

联系全文,简述标题“月光今照菊花台”的含义。
读了本文,请围绕“国学与时尚”的话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与作者展开讨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