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贾平凹

①我在城里工作后,父亲便没有来过,他从学校退休在家,一直照管着我的小女儿。从来我的作品没有给他寄过,姨前年来,问我是不是写过一个中篇。说父亲听别人说过,曾去县上几个书店、邮局跑了半天去买,但没有买到。我听了很伤感,以后写了东西,就寄他一份,他每每又寄还给我。上边用笔批了密密麻麻的字。给我的信上说,他很想来一趟,因为小女儿已经满地跑了,害怕离我们太久,将来会生疏的。但是,一年过去了,他却未来,只是每一月寄一张小女儿的照片,叮咛好好写作。说:“你正是干事的时候,就努力干吧,农民扬场趁风也要多扬几锨呢!但听说你喝酒厉害,这毛病要不得,我知道这全是我没给你树个好样子,我现在也不喝酒了。”接到信,我十分羞愧,便发誓再也不去喝酒,回信让他和小女儿一定来城里住,好好孝顺他老人家一些日子。

②但是,没过多久,我惹出一些事来,我的作品在报刊上引起了争论。争论本是正常的事,复杂的社会上却有了不正常的看法,随即发展到作品之外的一些闹哄哄的什么风声雨声都有。我很苦恼,也更胆怯,像乡下人担了鸡蛋进城,人窝里前防后挡,惟恐被撞翻了担子。茫然中,便觉得不该让父亲来,但是,还未等我再回信,在一个雨天他却抱着孩子搭车来了。

③老人显得很瘦,那双曾患过白内障的眼睛,越发比先前滞呆。一见面,我有点慌恐,他看了看我,就放下小女儿,指着我让叫爸爸。小女儿斜头看我,怯怯地刚走到我面前,突然转身又扑到父亲的怀里,父亲就笑了,说:“你瞧瞧,她真生疏了,我能不来吗?”

④父亲住下了,我们睡在西边房子,他睡在东边房子。小女儿慢慢和我们亲热起来,但夜里却还是要父亲接着去睡。我叮咛爱人,把什么也不要告诉父亲,一下班回来,就笑着和他说话,他也很高兴。总是说着小女儿的可爱,逗着小女儿做好多本事给我们看。一到晚上,家里来人很多,都来谈社会上的风言风语,谈报刊上连续发表批评我的文章,我就关了西边门,让他们小声点,父亲一进来,我们就住了口。可我心里毕竟是乱的,虽然总笑着脸和父亲说话,小女儿有些吵闹了,就忍不住斥责,又常常动手去打屁股。这时候,父亲就过来抱了孩子,说孩子太嫩,怎么能打,越打越会生分,哄着到东边房子去了。我独自坐一会儿,觉得自己不对,又不想给父亲解释,便过去看他们。一推门,父亲在那里悄悄流泪,赶忙装着眼花了,揉了揉,和我说话,我心里愈发难受了。

⑤从此,我下班回来,父亲就让我和小女儿多玩一玩,说再过一些日子,他和孩子就该回去了。但是,夜里来的人很多,人一来,他就又抱了孩子到东边房子去了。这个星期天,一早起来,父亲就写了一个条子贴在门上:“今日人不在家”,要一家人到郊外的田野里去逛逛。到了田野,他拉着小女儿跑,让叫我们爸爸,妈妈。后来,他说去给孩子买些糖果,就到远远的商店去了。好长的时候,他回来了,腰里鼓囊囊的,先掏出一包糖来,给了小女儿一把,剩下的交给我爱人,让她们到一边去玩。又让我坐下,在怀里掏着,是一瓶酒,还有一包酱羊肉。我很纳闷:父亲早已不喝酒了,又反对我喝酒,现在却怎么买了酒来?他使劲用牙启开了瓶盖,说:“平儿,我们喝些酒吧。我有话要给你说呢。你一直在瞒着我,但我什么都知道了。我原本是不这么快来的,可我听人说你犯了错误了,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情况,怕你没有经过事,才来看看你。报纸上的文章,我前天在街上的报栏里看到了,我觉得那没有多大的事。你太顺利了,不来几次挫折,你不会有大出息呢!当然,没事咱不寻事,出了事但不要怕事,别人怎么说,你心里要有个主见。人生是三节四节过的,哪能一直走平路?搞你们这行事,你才踏上步,你要安心当一生的事儿干了,就不要被一时的得所迷惑,也不要被一时的失所迷惘。这就是我给你说的,今日喝喝酒,把那些烦闷都解了去吧。来,你喝喝,我也要喝的。”

他先喝了一口,立即脸色通红,皮肉抽搐着,终于咽下了,嘴便张开往哈着。那不能喝酒却硬要喝的表情,使我手颤着接不住他递过来的酒瓶,眼泪唰唰地流下来了。

⑦喝了半瓶酒,然后一家人在田野里尽情地玩着,一直到天黑才回去。父亲又住了几天,他带着小女儿便回乡下去了。但那半瓶酒,我再没有喝,放在书桌上,常常看着它,从此再没有了什么烦闷,也没有从此沉沦下去。

(1)第①段中父亲的哪些做法表现了对“我”的关爱?

(2)请简要赏析下面句子。

①我很苦恼,也更胆怯,像乡下人担了鸡蛋进城,人窝里前防后挡,惟恐被撞翻了担子。

②他先喝了一口,立即脸色通红,皮肉抽搐着,终于咽下了,嘴便张开往外哈着气。

(3)第⑤段中父亲把毕生的经验倾诉给儿子,其中有许多“爆款金句”,任选一句,谈谈你的理解。

(4)“酒”,既是本文的线索,又是揭示主题的催化剂,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5)人们经常说:“母爱如春雨,细腻温柔;父爱如大海,广阔深沉。”读了本文,谈谈你对父爱新的认识。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描写方法 内容主旨 句段分析 人物分析 记叙文阅读综合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青苔撑起的一片绿意

洪振秋

①春日,人们的视野里总是万物葱绿,百花次第开放,一派生机勃勃。

②百花繁,万花灿,唯有苔草很少被人提及,因为它实在微小,可以说是微不足道。我却惊讶于这细小低微的青青苔草,它没有茂林的硕大气象,也没有百花的美妙身姿,只是静静地躲藏在不容易被人注视的角落里。但她依然有着茂林一般的风情、百花一样的美丽。

③我非常喜欢清代诗人袁枚那首《苔》诗:“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诗人笔下的青苔生长环境是很恶劣的,可它依然长出绿意来,展现出自己的青春。青春从何处来?它从苔草旺盛的生命力中来,它凭着坚强的活力,冲破困境,焕发青春的光彩。苔草是不会开花的,但她“也学牡丹开”,既是谦逊,也是骄傲。她虽然如此弱不禁风,却凭着自身的自强不息,争得和百花一样的开放权利,春光离不开她们不断地点缀,才显得如此春意盎然。

④江南民间有句谚语:“三月青苔露绿头,四月青苔绿满河”。

⑤在我的印象里,春风拂面,青苔们趴在残旧的瓦片上,粘在厚重的砖头间,爬上高高的墙头上,附在苍老的树干中,布满在瘦硬的岩石上,从故乡街上的青石板夹缝中撑出绿意,写出一个又一个方正的“回”字。不远处的春江,“江水绿如蓝”,这是青苔的大写意、大手笔。

⑥在乡间的古楼里,当青苔从不远处的山坡上,开始随着春风波动、蔓延时,门前的台阶也变绿了,古楼便春光融融,于是陋室不陋。

⑦此时,只要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这些微不足道的青苔,竟是如此有气势。她们都是一根连着十根,十根连着百根,连绵起伏,渐成气象。无论是断墙残垣,还是悬崖绝壁之上,其它植物都无法落脚,唯有青苔从墙缝里、石缝隙中奋力拱出,四处蔓延着绿意,在荡漾的春风中记录着比石头还硬的倔强。

⑧小时候,我的家乡,每年春日,也就是春雨即将来临之前,父亲总要爬上古楼,上屋顶清理盖瓦,家乡人称之“拾漏”。他总是弓着腰,小心翼翼地翻起一片片布满青苔的瓦,或剥下苔绿,或扯下苔丝,或拔出瓦沟中的苔草……然后装进一个蓝色的布袋里。他从木梯上退下来后,便径直去后花园,从布袋里掏出一撮撮、一把把的青苔,或填于兰花盆,或黏附于梅花树干上,或塞进干枯的罗汉松那一个个细小的木洞穴中……父亲说,青苔也有一些诗意的名字,她叫绮线,也称呼为绿衣元宝,百花有青苔衬托,人世间才会春色满园。

⑨在岁月的戏台上,青苔似乎错过了《诗经》,却赶上了唐诗宋词的好时光,也融进了明清纷繁的花事。在诗意的年代,青苔倍加受人珍爱,“应怜屐齿印苍苔”,园子的主人因怕满地青苔被人践踏,所以闭门谢客。但有时也夹杂着几分苍凉和凄美,“小庭春老,碧砌红萱草”,青苔似乎总是见不到阳光,只在凄凄惨惨中顽强地生长着。

⑩真正懂得青苔心意之人,应是清代的袁枚先生。他知青苔的气质风度,他知青苔的生存环境。

⑪中国人很喜欢把青苔之绿意融入古画中,使其诗意更加飞扬。最早是“元四家”,后有沈周、唐伯虎、徐渭、程嘉燧、渐江、查士标等。到了清代,苔草在中国画中出现的频次渐多,随心所欲,恣意点苔,笔情墨趣,已臻成熟。尤其是“扬州八怪”中的金农,其画梅善于在粗干上以浓墨点苔,使梅花显得气韵非凡,虽苍老而生机勃发。青苔虽然微小,却点缀出他画中的春色;虽然微不足道,却烘托出画中梅花的冰光雪影。他深爱着“苔花如米小”的气质,把自己也取名为“小善庵主”“如来最小者”,可谓青苔知己也。

⑫我是江南人,深爱着门前残墙上的青苔,绿意由她而生。青苔的绿痕从墙根开始,一直蔓延到墙顶上。春光总是被那些摇曳的芦草占尽,她却自有一番风情。

⑬她们总是满腔热情地在你回乡的青石板石缝里,撑起一些绿意,让你享受着“春满大地”的时光。也许你脚踏在其身上,目光却关注着斜枝的桃花,或是墙头上的芦苇花。

⑭她们总是那个恬静的俏模样,悄无声息地吐着绿,伸展着,变幻着。一点点,一丛丛,哧哧地笑着。

⑮此时,如果你没有见青苔,一定是遗憾的;没有青苔的世界,也是寂寞的。

(选自《人民日报•副刊》2019年05月18日,有删减)

(1)结合文意,请简析“青苔撑起的一片绿意”中“绿意”的含义。

(2)品味第⑤段中的画线句子,任选一个角度,分析其表达效果。

春风拂面,青苔们趴在残旧的瓦片上,粘在厚重的砖头间,爬在高高的墙头上,附在苍老的树干中,布满在瘦硬的岩石上,从故乡街上的青石板夹缝中撑出绿意,写出一个又一个方正的“回”字。

(3)阅读全文,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A.文中“回”字用双引号起突出强调的作用;“拾漏”用双引号是特定称谓。

B.文章双线交织,虚实结合,暗线是对青苔的描写。

C.第⑧段插叙,再现父亲清除青苔的情景,体现父亲对青苔的喜爱,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D.这篇写景抒情散文,构思精巧,语文含蓄隽永,富有表现力。

(4)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读美文,抒情怀,结合文意,请写出你人生经历中,遭遇挫折时,伴你成长,给你力量的三句名言或诗句。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着眼湿地,呵护“地球之肾”

杨志峰

①在我们居住的这颗蔚蓝的星球上,有着许许多多不同的生态系统:湿热的雨林、广袤的海洋、寒冷的苔原,还有时常寒风凛冽的高耸山脉和四季分明的温带平原,为诸多的生物提供了繁衍生息的生存环境。但几乎没有哪个生态系统能够像湿地一样,以狭小的面积,孕育了如此众多的生命。

②顾名思义,“湿地”就是富含水分的湿润地方。广义的湿地是指,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或咸水体,还是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以及珊瑚礁、滩涂、红树林、湖泊、河流、河口、沼泽、水库、池塘、水稻田等;而狭义的湿地则仅指地表过湿或经常积水,且生长湿地生物的地区。

③即使按照最为宽泛的定义来划分,湿地在地球陆地面积中所占的比例,也只有大约6%.它们可能是天然形成,也可能由人类活动所塑造。但就是这些只占地球表面积很小一部分的区域,却为全球大约20%的生物提供了居所。栖居于湿地的野生动植物不仅种类丰富,而且数量繁多,以至于湿地成为了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

④当我们走近湿地,我们可以领略到栖息其中的动物们的独到生存智慧。黑鹭会将自己的翅膀围成伞状来遮住阳光,使想要寻找阴凉的鱼落入陷阱;丹顶鹤演化出修长的双腿,使它们可以在沼泽地带跋涉和觅食;弹涂鱼独特的身体结构,使它们可以离开水生活一段时间……如果有幸观察这些生活在湿地里的生灵,相信你会不由得感慨演化的力量留在它們身上的印记。

⑤而在滋养生命的同时,湿地也发挥着调节水分平衡和净化水体的功能。湿地如同天然的海绵,在洪水来临时充分蓄水,削减洪峰;在干旱的季节则成为重要水源,补给河川和地下水。而且,不同于河流,湿地里的水流较缓,使水体中的有毒、有害物质逐渐沉淀下来,通过化学转化、微生物分解和植物吸收富集等途径去除污染物,从而有效地净化水质。这种全方位的调蓄和净化能力,使湿地扮演着“地球之肾”的角色。

⑥但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许许多多的湿地特别是天然湿地,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围填海、城市扩张和工农业活动,都在挤压着本已不多的湿地;而在一些湿地周围,过度排放的污染物也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我净化能力,令“地球之肾”面临“坏死”的命运。但如果某一个湿地系统完全退化,栖居于其中的动植物,还有巧妙的食物网,以及令人赏心悦目的美景,也会随之永远消失。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持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呵护脆弱的湿地系统,是人类社会在21世纪里需要认真审视的任务。

(选自(知识就是力量)2019年02期)

(1)结合本文概括“湿地”的功能。

(2)标题“着眼湿地,呵护‘地球之肾’”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3)第①段中加点词语能否删除?请简要分析。

(4)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阅读本文,结合实际,请你提出保护湿地的三条措施。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爨是东汉末年到唐朝中叶云南东北部少数民族的统称。爨体字,中国古代稀有字体,代表云南特色,爨体字在中国缤纷多彩的书法字体中,有特殊的地位,是中国汉字隶书到楷书的过渡学体,堪称中国文字演变的“活化石”,曲靖市留存的碑刻《爨宝子碑》和《爨龙颜碑》是研究爨文化的主要凭证。

为了让大家知晓身边的文化遗产,了解曲靖历史文化,响应国务院关于“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每年6月的第一个星期六)的号召,珠江源学校将举办“走近爨文化”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认识“爨”字

“爨”,读音“cuàn”,云南文化史上有句名谣:“興(兴)字头,林字腰,大字下面用火烧”说的是“爨”学的现代写法。“爨”的意是:烧火做饭;灶:姓氏。请你将爨字规范 写入“田”字格中,并数一数其笔画数。

(2)走近“爨”学

珠江源学校权邀请当地爨文化博物馆王馆长,于6月30日到学校礼堂,为全体师生作“爨文化知识”的专题讲座,现请你以学校名义,写一份邀请函。

邀请函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期待您的到来!

珠江源学校(签章)

2019年6月30日

(3)传播文化

为了将曲靖的文化遗产推向全国,走向世界,让更多人了解爨文化,请你拟写一则含有“爨”字的广告词。

(4)名著阅读

①图一的故事情节名称:  

图二出自课文:《  

②看图一图二,按照例句各仿写一个句子。

例句:我想跟随施耐庵去游览山清水秀的梁山泊。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园中虫思

薛涛

①假如没有虫子,园子就显得太寂寞了。风滑过枝叶的声音,起初是动听的,像流行音乐,听久了就有点腻烦。虫子的藏身处我永远也找不到,它们在花草灌木间飞来爬去,不时制造点儿声响,这园子里面就隐藏了另外的生机,也让我有了许多思量。

②蝉的合唱收场最早。只要天气晴好,它们在夏季午间的大合唱就没有停播过。这些蝉儿们,躲在枝叶里,竭尽全力地歌唱短暂的生命。演出结束以后它们就集体消失了,经过那棵紫槐,我仔细寻找它们的踪迹﹣﹣它们确实已经离开了。

③蟋蟀是独奏演员,演出大概在花草下面进行。秋天的傍晚,坐在花圃旁边细致地听,灵魂随着花草的气息游离出去,世界被无限地简化,栅栏消失,花草不见了,一切景物都虚化了……曲子近乎天籁,想想,它确实与我同在一个世界吗?我揣度着曲调传来的方位,轻轻拨开草丛,用手电照来照去,就是找不到那位演员。演奏近在耳畔,照常进行,它是过于投入其中了吧,外来的干扰丝毫没有影响它的工作。此时,我却听出,这曲子里似乎又多了一份得意和狡黠。小家伙努力藏匿着行踪,在属于它的季节里绽放生命的欢乐,把每一个夜晚都演绎得有声有色。它与我一唱一聆听,各自获取一份自在与豁达。

④蚂蚁虽然是沉默的,但它们轻快的脚步常常被我听到。

⑤我蹲在一条长满菊花的小径旁看它们过着怎样的生活。一只妈蚁急匆匆地在高大的菊花丛间奔跑,我用一块石头拦住它的去路,它惊呆了…….我以为它会绕开走甚至退回去,实际上,它很快就开始攀登这块石头。因为石头表面有一段比较光滑,它花费了很长时间,都没登上去。它哪里知道,这不过是小径旁边有个无聊的巨人跟它开的一个没有恶意的玩笑。

它只记得有急事儿要办:在小径的那边发现了一块大大的面包,足够五十个家人吃上一天的;或者小伙伴被落下的果子砸伤,要找帮手来抬回家养伤……现在,这个随意的玩笑却给它带来相当大的麻烦。

⑥要误了人家的大事了!我惶恐,赶紧把它从石块上轻轻捏下来,尽量远地放在它要去的方向,以使让它赶回刚才耽误的路程。它一着陆,连头也没回就飞奔而去。对于刚才从天而降的困难和无端的迎刃而解,它实在无法表示什么,是怨怒还是感恩呢?或许,它只当这是每天的旅行中必须攀登的险峰吧,没什么;爬过去就是了。

⑦蚂蚁在一株菊花下面一闪,就不见了。不知道前面还有什么在等着它﹣﹣天敌的窥视、无处不在的陷阱、头顶的大鞋子……它只懂得往前走,根本不去想前面有什么在等待它。我抬起头,下意识寻找我的巨人﹣﹣他也许隐藏在前边那片薄云的后面吧?这样想着,便觉得精神上又输给了远去的蚂蚁,它根本不会花心思去想“主宰命运的家伙”究竟在哪里。如果命运的捉弄迟早临头,那么就随便吧,走过去就行。生命与生命,原是可以互相提示的。

⑧一场霜下来,园子一片惨白,好像一切都停下来了。草木把生命的力量转到了地下的根须,春天的气息感一来,它们就会萌发。虫子呢?我宁愿相信它们都活着。明年再露面,虫子们可能已脱胎换骨成另一副样子,当然,它们也根本记不得去年的事情,也忘记了去年园子里有这么一个人,关心过它们,惦记过它们,曾经得到过它们的一点提示。好在,这个人是记得的。

⑨头顶的槐枝上面挂着只空蝉蜕,在微风中悠荡。那个吵闹了整个夏天的狡猾家伙来个金蝉脱壳,不知去了哪里。我轻轻摘下它收起来,留到明年夏天,到时候还给当初蜕掉它的主人﹣﹣喂,你去年丢掉的衣服,我给你收起来了,现在还给你……

⑩我常去的这个园子不大,却盛下了我很多的思量。

(选自《文苑》,有删改)

(1)选文第⑤段中“无聊的巨人”和第⑦段中“我的巨人”分别指什么?

无聊的巨人:

  

我的巨人:

  

(2)请结合语境,从修辞运用的角度,对选文第②段画横线的句子进行赏析。

(3)选文第⑤段中写道:“它惊呆了…”此刻,这只蚂蚁会想些什么?请你展开想象,用第一人称描写蚂蚁当时的心理活动。(60字左右)

(4)请说说你对选文第⑧段画波浪线句子的理解。

(5)选文第⑧段中作者说“曾经得到过它们的一点提示”,请谈谈虫子们分别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形神兼备中国画

①中国画历史悠久,在中国数千年的绘画发展史上,画家辈出,名作荟萃,在世界美术领域绽放出璀璨的光辉。

②中国画有整套独特的表现手法,不追求形象的逼真,而着力于意境的表现,要求做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中国画主要以笔墨纸砚为工具,有“书画同源”之说。中国画的颜料由天然的植物或矿物制成。画作以水墨为主体色,也因常用朱红色和青色,所以又称为“丹青”。

③中国画按照题材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④人物画是以人物为主体的绘画。从传世的人物画作中,后人可以一窥中国古代帝王将相的面容,还能看到仕女图表现的宫廷生活和风俗画中展现的市井百态等。这些画作人物形象惟妙惟肖,注重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例如明代曾鲸的代表作《王时敏像》,画作中人物画得不大,线条流畅遒劲,形象栩栩如生;背景则大幅留白,突出了人物形象;同时配以书法题字,更彰显了人物的精神气度。

⑤山水画是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对象的画作。中国人自古以来就认为山水蕴含着天地宇宙间无穷的奥妙,由此形成了独到的山水观。中国的山水画常常运用散点透视法,利用远近、高低的对比,营造出江山万里、山谷深邃的立体效果,极具空间感。例如宋代山水画的代表作《千里江山图》,这是一幅恢宏壮丽、色彩斑斓的巨幅山水作品,画卷长11.915米、高0.515米,画幅几乎是同时期《清明上河图》的两倍。此画以略带俯视的角度横向展开全景式的大山大水,呈现出一派万象皆容的场景。画卷采用散点透视法,远近距离分明,空间层次清晰。在色彩表现上,该画以色调浓重的矿物颜料绘成,较同时期流传下来的其他青绿山水画作都要鲜艳。全画除青绿主色外,还以赭石来渲染山脚、天色,并以笔墨线条皴染山石,使山峰的立体感和明暗效果格外鲜明生动。元代书法家、鉴赏家溥光和尚在此画题跋中称其“独步千载,殆众星之孤月也”。

⑥花鸟画主要以花草树木、禽鸟鱼虫为题材。花鸟画表现的是边、角、点的小景,注重笔情墨趣。中国花鸟画并不只是纯粹的写生,而是紧紧抓住动植物与人的关系,表达画家的思想情感。所以,中国花鸟画重视形似但不拘泥于形似,更崇尚意境与情趣。例如南宋赵孟坚的《春兰图》,描绘了两株生于杂草丛间的幽兰,摇曳多姿,舒展飘逸。兰叶、花瓣均以淡墨一笔绘出,笔法潇洒灵动、柔中带刚,画面旷淡清幽、意蕴无穷。画中左方题诗一首,以兰喻人。全图诗、书、画、印完美结合,表现了画家洁身自好、清高脱俗的追求。

⑦中国画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人物画表现的是人类社会的生活风貌,山水画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花鸟画则表现大自然的各种生命状态。三者的结合,构成了中国人对人生和宇宙的整体认识。画家们在创作时会自觉体现“天人合一”的观念,这是中国人对哲学思考的艺术表现,也体现了艺术的真谛。

⑧中国画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将诗、书、印等元素与画结合,这些元素丰富了画面的内容,提升了图画的境界。中国画有壁画、屏风、卷轴、册页、扇面等多种画幅形式,并以特有的装裱工艺装潢画幅,给人带来更多的审美感受。

⑨领略中国画的魅力,不仅要欣赏画面,还要从古人的妙笔中感受他们的性情与哲思。

(节选自《中国画》,有删改)

(1)请根据选文内容填空。

中国画按照题材主要分为A  、B  、C  三类。

(2)选文第④段画线句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请选出下列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画主要以笔墨纸砚为工具,以水墨为主体色,也常用朱红色和青色,又称为“丹青”。

B.宋代《千里江山图》是一幅巨幅山水作品,画幅是同时期《清明上河图》的两倍。

C.中国花鸟画注重笔情墨趣,重视形似但不拘泥于形似,更崇尚意境与情趣。

D.选文是一篇事物说明文,采用逻辑顺序,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地介绍了中国画。

(4)请根据选文信息,说说下面的《梅花》扇面中,除了画以外,还可以增添哪些中国画的元素?请简要说明增添的理由。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