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目前使用量最多的金属材料仍然是钢铁

(一)铁材料的有关知识
1.人类使用金属先后经历了"青铜"、"铁器"时代,直到近代才开始大量使用铝材料.
这也反映出Cu、Fe、Al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2.钢铁材料通常分为生铁和钢.如图1是我国1997年发行的纪念钢产量首次突破1亿吨的邮票.邮票通常密封保存在聚乙烯塑料袋中
①以上叙述中不涉及到的材料是 (选填序号).
A.合金 B.无机非金属材料 C.有机合成材料
②以赤铁矿为原料冶炼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③钢铁露置在空气中易生锈,请提出防止其生锈的一种措施 .
(二)铁及其化合物的实验
1.将Fe粉溶于稀H 2SO 4,此反应属于 (填基本反应类型).用点燃法检验生成的H 2前必须 .
2.向上述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生成白色Fe(OH) 2沉淀,随后沉淀变为灰绿色.
①生成Fe(OH) 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②白色沉淀变为灰绿色的原因之一是部分Fe(OH) 2接触空气生成Fe(OH) 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生成的Fe(OH) 3分解为Fe 2O 3.
③过滤、洗涤、低温干燥得到灰绿色固体,其组成为2FeSO 4•2Fe(OH) 2•Fe 2O 3〔相对分子质量为644].能证明固体已洗净的方法为 .
(三)灰绿色固体的热分解实验
兴趣小组称取此固体6.44g,在科研人员的指导下用如图2装置进行热分解实验.
【查阅资料】
①Fe(OH) 2在150℃~200℃时完全分解为FeO;
②FeSO 4在450℃~500℃时完全分解为Fe 2O 3,2FeSO 4
Fe 2O 3+SO 2↑+SO 3↑.
1.加热前后及过程中均通入N 2,加热前通N 2的目的是 .
2.控制温度在不同的范围对A中样品加热,测得剩余固体质量随温度的变化如图3所示.B装置中浓硫酸只能吸收SO 3和H 2O,当加热到t 1℃时,装置C中的现象为 .
①图3中E点对应的m 1= .
②图3中F点对应物质中Fe 2O 3的质量为 g.
③科研人员将F点所得剩余固体隔绝空气,在密闭容器中加热到1400℃,得到纯净的磁性Fe 3O 4.已知加热过程中发生两个反应,且反应前后固体总质量不变.请写出其中一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015年福建省福州市】 (10分)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再认识。
【实验回顾】如图是实验室用红磷燃烧来粗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装置。
(1)写出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2)实验原理:由于红磷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氧气,使瓶内___________减小,烧杯中水倒吸到集气瓶。若装置的气密性良好,操作规范,用量筒测量进入瓶中水的体积,能粗略测得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问题提出】有实验资料表明:燃烧过程中当氧气体积分数低于7% 时,红磷就无法继续燃烧,因此通过上述实验,测置结果与理论值误差较大。
【实验改进】
Ⅰ.根据铁在空气中生镑的原理设计如图实验装置,再次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装置中饱和食盐水、活性炭会加速铁生锈。
Ⅱ.测得实验数据如表
【交流表达】
(1)铁生锈过程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首先是铁与氧气、水反应生成氢氧化亚铁[Fe(OH)2],
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表4数据计算,改进实验后测得的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是___________(计算结果
精确到0.1%)。
(3)从实验原理角度分析,改进后的实验结果比前者准确度更髙的原因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酸、碱、盐是有广泛用途的重要化合物。某化学活动小组的同学围绕这几类化合物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究活动。
(1)为探究一瓶氢氧化钠固体的变质情况,同学们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取少量该固体样品置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一种无色溶液,发现有气泡产生,说明该样品中含有碳酸钠,由此可确定该固体已发生变质。则无色溶液可能是。
②为探究该固体中是否还有未变质的氢氧化钠,同学们又进行了如下表所示的实验。。请将下表填写完整。
| 实验目的 |
实验操作 |
现象 |
结论或化学方程式 |
除去碳酸钠 |
取少量该固体样品溶于水配成溶液,滴加适量的 溶液, 充分反应后过滤 |
有白色沉淀生成 |
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 检验是否含有氢氧化钠 |
向过滤后的滤液中滴入几滴酚酞试液 |
该样品中含有氢氧化钠 |
(2)若73g质量分数为10%的盐酸与127g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中和,试计算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1)根据下列实验示意图回答问题:
① 实验A中的实验现象是 ;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其基本反应类型是 。
② 实验B的结论除说明气体的密度外,还可说明该气体的性质有 、 。
③ 实验C中氧气与氢气的体积比为 。
(2)老师按右图所示为同学们做了一个实验。打开K,向装置A中滴加适量的溶液甲,有气体逸出,黑色粉末不减少。一段时间后,装置B、C中均出现白色浑浊。反应结束后,关闭K,向装置C中加入大量的水,装置C中的白色浑浊不消失。根据上述描述,回答下列问题:
① 写出装置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装置B中能与水反应的白色固体是 。
② 补全装置B中的实验现象 。
③装置B中溶液变浑浊的原因是 ; 。
④ 下列关于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填序号)。
A、装置B、C中白色浑浊均是碳酸钙
B、装置B可以起到贮存气体的作用
C、反应前后装置B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可能不变
将过量的
溶液滴入到一定量
溶液中得到蓝色固体。某研究性学习
小组对蓝色固体的成分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完成下列各题:
(一)猜想与假设:
猜想一:固体为
,理由:(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
猜想二:固体为
,理由:
溶液呈(填"酸"或"碱")性。
猜想三:固体为
和
的混合物。
(二)资料查阅:
①
和
晶体均不带结晶水;
②
、
受热易分解,各生成对应的两种氧化物。
(三)设计与实验:
Ⅰ.固体的获取:
(1)将反应后的固、液混合物经、洗涤、低温烘干得蓝色固体。
(2)判断固体已洗净的方法及现象。
Ⅱ.用下图所示装置,定性探究固体的成分。
(3)若用装置
、
组合进行实验,
中无现象,则猜想正确;
(4)若用装置
、
组合进行实验,
中无现象,则猜想正确;
(5)小组同学将装置按
、、(填"
"、"
")的顺序组合进行实验,验证出猜想三是正确的,实验中:
中的现象为,
中的现象为。结论:固体为
和
的混合物。
Ⅲ.固体成分定量测定:
已知
的分解温度为
,
的分解温度为
。设固体的组成为
。小组同学用热分析仪对固体进行热分解,获得相关数据,绘成固体质量变化与分解温度的关系如右图,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6)写出
、
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段:;
段:;
(7)通过计算可得:
。
(8)若将
剩余固体继续加热到更高的温度,发现固体质量减少了
后质量不再改变,写出此过程中可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从我们身边的小事做起。Li Ming 是一个注重"低碳"生活的中学生,假设你是他, 请以 "My Low-carbon Life"为题,写一篇80词左右的短文,简单描述自己的"低碳生活"。
要点:
(1)每天步行上学;
(2)离开教室时,关灯、电扇、电视等;
(3)不用水时,记得关水龙头,循环使用水;
(4)充分使用纸张;
(5)不使用塑料袋。
参考词汇:on foot, turn off, tap, reuse, make full use of, plastic bag
要求:
(1) 内容包括所提供的信息及要点,可适当发挥,但不要逐条翻译;
(2) 不得透露考生姓名、学校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