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蜡烛(主要含C、H、O元素)在密闭容器中熄灭的原因是什么?燃烧的产物是

什么?小敏认为蜡烛熄灭的原因是燃烧消耗完了容器内的氧气,并对燃烧产物提出猜想:

①燃烧的产物可能有CO2

②燃烧的产物可能有H2O;

除了上述猜想,你的猜想,燃烧的产物可能有  

实验一:在密闭容器中点燃蜡烛至熄灭,抽取10毫升密闭容器中的气体,注入到试管中的饱和澄清石灰水中,发现石灰水始终没有变浑浊。从实验的科学性考虑下一步是  (选填字母)。

A.直接得到燃烧产物中没有CO2的结论

B.再多抽取一些气体注入到试管中的石灰水中

C.增加饱和澄清石灰水的质量。

实验二: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多功能传感器进行有关量的测量,装置如图所示。实验结束后,铝板表面有黑色固体颗粒,同时传感器采得实验前后的有关数据如表所示:

相对湿度

氧气含量

二氧化碳含量

一氧化碳含量

蜡烛点燃前

48.4%

18.7%

0.058%

0

蜡烛熄灭后

71.6%

15.6%

3.643%

0.018%

由实验及结果分析,密闭容器内蜡烛熄灭的原因是  ,蜡烛燃烧生成的产物是  

科目 化学   题型 填空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实验步骤的探究 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到19世纪末,经几代科学家对光合作用的不断探索,得到结论:光合作用反应物是H2O和CO2,产物是O2和有机物。为了探究产物O2中的O元素来源,科学兴趣小组从元素守恒的角度进行了猜想。

猜想一:O2全部来源于CO2

猜想二:O2全部来源于H2O;

猜想三:O2同时来源于两者。

为了求证,他们查阅资料如下:

资料1 19世纪末,科学家普遍认为气体之间更容易转化,认为CO2在光的作用下被分解成CO和O2,所以O2来自于同为气体的CO2

资料2 1937年,英国化学家希尔通过实验发现:离体叶绿体在光照条件下使水分解,释放出O2,并还原电子受体。

资料3 1939年,已经发现了氧的同位素。美国科学家鲁宾、卡门利用 18 O标记的H2 18 O和C 18 O2分别培养小球藻,光照相同时间后,检测甲、乙两试管中产生的氧气是否含 18 O,如图所示。

根据所学知识,结合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资料2的实验结论  (填“支持”或“不支持”)资料1的观点。

(2)根据资料3的实验结果,分析可得猜想  成立。

思维模型的建构既方便于问题的解决,又能促进深度学习。如图1是小金同学对解决“气密性检查”类问题建构的思维模型:

结合小金建构的思维模型,完成如图装置气密性检查相关操作的问题:

(1)操作一:往锥形瓶中加水至如图2所示位置,从建模的角度分析,该操作归属于上述思维模型中的  

(2)操作二:往锥形瓶中加水后,接下来应该是从  (填“A”或“B”)管向瓶内吹气。

人们为了揭示原子结构的奥秘,经历了漫长的探究过程。1911年物理学家卢瑟福用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实验发现:多数α粒子穿过金属箔后仍保持原来的运动方向,绝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

(1)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认为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  

(2)当α粒子轰击金属箔时,图中四条运动轨迹不可能出现的是  (填字母)。

为提高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精确度,科学兴趣小组对课本实验进行了创新改进。

【实验步骤】

①取一根玻璃管,用橡皮塞将一端密封;

②将食品脱氧剂粉末迅速装入玻璃管,立即向管口注入一滴水将玻璃管密封,水滴的下端标为A.弹动玻璃管使脱氧剂粉末分布均匀且紧密,脱氧剂的上端标为O,如图甲所示;

③水平滚动玻璃管,使食品脱氧剂粉末平铺在玻璃管中,静置至水滴不再移动时,水滴的右端标为B,如图乙所示;

④用刻度尺测量出AO段和AB段的长度,井计算出AB与AO的比值,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⑤洗涤、干燥实验装置,重复上述实验。

实验次数

AO/mm

AB/mm

AB/AO

1

523.5

109.5

0.2092

2

525.5

110.0

0.2093

3

527.0

110.5

0.2097

【得出结论】根据表格中的实验数据,可知空气中氧气含量为   。(用百分数表示)

【思考讨论】

①实验步骤③中,将食品脱氧剂粉末平铺在玻璃管中的目的是   

②实验步骤②中,如果玻璃管内的脱氧剂粉末分布不够紧密,会使实验结果偏大,其原因是   

装置的选择与检查是实验成功的前提,如图是实验室常用的气体发生装置。

(1)检查装置气密性。关闭止水夹,往长颈漏斗中加入一定量水,若观察到  现象,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2)以下是几种常见气体的制取原理,其中能用该装置制取的有  。(选填字母)

A.氢气:Zn+H2SO4═ZnSO4+H2

B.氧气:2KMnO4 ¯ K2MnO4+MnO2+O2

C.二氧化碳:CaCO3+2HCl═CaCl2+H2O+CO2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