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酸乙酯是无色有菠萝香味的液体,其密度为0.87g/cm 3,难溶于水,可与油类互溶。现取11.6g丁酸乙酯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只产生26.4gCO 2和10.8gH 2O。
(1)含有丁酸乙酯的物品应远离火源。若丁酸乙酯燃烧, (填"能"或不能")用水来灭火。
(2)丁酸乙酯可与油类互溶,这种性质属于 性质。
(3)丁酸乙酯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
我国制碱工业的先驱侯德榜发明了"侯氏制碱法".其模拟流程如下:

(1)反应A、B、C中不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
(2)"侯氏联合制碱法"的主要产品"碱"是指 (填化学式);
(3)反应B的化学方程式是 ;
(4)在该模拟流程中,能被循环利用的物质是 .
我国已在"可燃冰"开采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从"可燃冰"中可获得甲烷.
(1)甲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是 ,化学方程式是 .
(2)从微观进一步认识化学反应.如图是一定量甲烷和氧气充分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该化学反应中不发生变化的粒子是 (填字母序号):
| A. |
碳原子 |
B. |
氢原子 |
C. |
氧原子 |
D. |
甲烷分子 |
E. |
氧分子 |
该微观示意图体现出反应前甲烷和氧气的质量组合可能是 (填字母序号).
| A. |
16g 甲烷和64g 氧气 |
B. |
8g 甲烷和32g 氧气 |
| C. |
20g 甲烷和64g 氧气 |
D. |
16g 甲烷和96g 氧气. |
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0℃时,三种物质溶解度最小的是 ;
(2)t 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 g;
(3)将t 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升高到t 2℃,有固体析出的是 ;
(4)t 2℃时,将一定质量甲物质加到100g 水中完全溶解,再降温到t 1℃,析出甲物质15g,则t 2℃时,加入甲物质的质量为 g。

(1)向24.5g氯酸钾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加热、充分反应后,生成氯化钾14.9g。则生成氧气的质量是 g,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向盛有一定量硝酸银溶液的试管中加入14.9g氯化钾,恰好完全反应,过滤,得到120.2g滤液,求该硝酸银溶液的质量(写出计算步骤)
如图一是某食品标签,小颖看到食品添加剂中有“碳酸氢铵”,感觉很惊讶,“碳酸氢铵”是臭粉啊,怎么可以放进食品?于是开展了以下探究,请你帮助完成下列相关问题。
(1)分析食品成分:营养物质:配料中含有多种营养物质,其中富含糖类的有 ;
食品添加剂:主要是盐类,酸类等物质。
(2)查阅资料:①食用级碳酸氢铵比较纯净,可作膨松剂,一般用在油炸食品中,水蒸食品中不用;
②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约能溶解600体积氨气,其水溶液呈弱碱性。
(3)产生疑惑:臭粉为何可以作膨松剂?为何一般适用于油炸食品而不适用于水蒸食品?
(4)实验设计:实验装置如图,图二是检验装置,图三是收集装置,取适量碳酸氢铵分别置于两试管中,按如图进行实验。
(5)现象与分析:①图二:反应过程中的现象是 ,C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当B中不再有气泡冒出时,A装置试管中固体消失、 。
②图三:装置E的作用是 ,F中收集到氨气,说明氨气具有 性质,取下F,塞上橡皮塞,用注射器向F中注入少量水,看到的现象是 ,拔出橡皮塞闻到氨味。
(6)解释与结论:①有臭味的碳酸氢铵添加到食品中,如果油炸,则含有的少量碳酸氢铵受热时完全分解,产生的气体使食品膨胀,且生成物可以迅速挥发而离开食品,没有残留物,其臭味会消失,碳酸氢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②添加碳酸氢铵的食品如果水蒸,则 。
通过上述探究小颖明白了:高纯度的碳酸氢铵可以作为食品添加剂,但同一食品添加剂并不适合所有食品,使用食品添加剂需严格控制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