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 走送之 ,不敢 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
《吕子》日:"天生人而使其耳可以闻,不学,;使其目可以见,不学,其见则不若盲;使其口可以言,不学,其言则不若喑 ①;使其心可以智,不学,其智则不若狂。故凡学,非能益之也,达天性也,能全天之所生,而勿败 ②之,可谓善学者矣。" 此说甚美,而罕为学者所称,故书以自我。
【注释】①喑(yīn):哑,不能说话。②败:败坏,荒废。
(1)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A.天生人而使其耳可以 闻 |
鸡犬相 闻 |
B.皆 若空游无所依 |
其闻则不 若盲 |
C.非能 益 之也 |
益慕圣贤 之道 |
D.可 谓善学者矣 |
太守 谓谁 |
(2)将选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②此说甚美,而罕为学者所称,故书以自戒。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甲】文中的宋濂在学习上克服了哪些困难。
(4)【乙】文中作者用" "(用原文语句)阿释了"善学"的观点,【甲】文中的宋濂是另一种"善学",他的"善学"表现在 。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
细柳营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呼,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解释下面中加点的词。
(1)天子且至且:
(2)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约:
(3)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谢:
(4)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曩:.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 B.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 |
C.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 D.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
.文中把文帝在细柳营和霸上、棘门军遇到的不同情况加以对比,刻划了周亚夫的形象,请指出三处对比,并作分析。
答:.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白话文。
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
译文:.最后一段说“群臣皆惊”,一个“惊”字,含义丰富,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
【古文阅读】
(甲)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选自《宋史·赵普传》)
(乙)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1)普少习吏事习:
(2)每归私第第:
(3)家人发箧视之发:
(4)少时常与鲍叔牙游游:.下列句中加点虚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太祖常劝以读书以:用,拿 | B.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而:表假设,如果 |
C.及小白立为桓公及:等到 | D.鲍叔遂进管仲 遂:于是,就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
译文:
(2)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译文:.从赵普举荐人才的事件中,可以看出赵普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答:.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宋太祖最初并不接受赵普对人才的举荐,齐桓公也曾囚禁管仲,不想任用他,但两位君王最终都接受建议,重用人才,在这一点上,均称得上明主。 |
B.甲文中的人才最终被太祖任用,乙文中的管仲得以辅佐桓公一匡天下,说明赵普和鲍叔牙都是善于发现并举荐人才的贤臣。 |
C.赵普举荐人才,不惧太祖盛怒,反复进谏;鲍叔牙举荐管仲,“以身下之”:均体现了两人以天下事为己任的胸怀。 |
D.甲、乙两文在写举荐人才时,均使用了细节描写的方法,使人物在举手投足间本质尽显 |
(一)阅读文言文,回答10—13题。(共10分)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qī)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解释下列加点词。
(1)以其境过清()(2)不可名状().翻译下列句子。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2)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两文各突出了水什么特点?
甲文:
乙文:.两文在写法上的共同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选文,回答10-13题。
【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诸葛亮的《出师表》)
【乙】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①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当退②小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节选自欧阳修的《朋党论》)
【注释】①暂相党引以为朋:暂时互相勾结而成为朋党。朋:朋党,指因志趣相同或利益相同而结合起来的集团。②退:排斥,排除。.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1)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尝:
(2)君子则不然然:.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2)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甲】【乙】两文中作者针对用人问题分别向君主提出了什么建议?请用原文回答。
.从画横线的句子可以看出诸葛亮与欧阳修认定人才的标准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阅读古诗文,完成1~6题。
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出师表(节选)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1. |
指出与"咨臣以当世之事"中"以"字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
|
2. |
指出下面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
3. |
指出下面句子主要停顿处标示有误的一项()
|
4. |
请你赏析"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中动词的妙处。 |
5.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
6. |
请你用成语或俗语写出《行路难》和《出师表》中隐含的典故(各写一个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