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亡其牛。或牵牛来责蹊①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②若不见。
【注释】①蹊:践踏。②恬:心神安适。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听已,辄默记 |
已 |
|
②儿痴如此 |
痴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3)读完此文,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阅读下列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上这几句语录选自,这本书是家的经典著作,与,,《大学》合称为“四书”。
解释下列加点字。
(1)人不知而不愠(2)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士不可以不弘毅(4)其恕乎!句子翻译。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对“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中两个“其”和两个“之”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两个“其”含义相同,两个“之”含义也相同。 |
B.两个“其”含义不同,两个“之”含义也不同。 |
C.两个“其”含义相同,两个“之”含义不同。 |
D.两个“其”含义不同,两个“之”含义相同。 |
现代社会逐步走向全球一体化,这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你能说说现代社会提倡的一个已在《论语》中存在的流行主题理念吗?
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有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选贤与能,讲信修睦②不独子其子
③矜、寡、孤、独 ④盗窃乱贼而不作 下列加点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此人一 一为具言所闻 |
B.故外户而不闭是故谋闭而不兴 |
C.是谓大同予谓菊 |
D.是故谋闭而不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智也 |
翻译句子
①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②货恶有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作者认为“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yuè)。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A.请广于君() | B.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
C.大王加惠() | D.秦王怫然怒()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安陵君其许寡人 / 其岸势犬牙差互 |
B.天下缟素/ 可以弹素琴 |
C.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谓为信然 |
D.亦免冠徒跣/ 徒属皆曰:“敬受命。” |
翻译下列句子。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译】: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译】:唐雎与《三国演义》中“舌战群儒”的(填人名)一样以出色的外交才干化解了一场政治危机。唐雎在这次外交事件中的说话技巧给了你哪些启示?
答:
阅读下列甲、乙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①之供,父母岁有裘葛②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③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注)①廪稍:官府发给的粮食。②葛:夏天穿的衣服。③天质:天资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①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②黑质而白章 |
B.①色愈恭,礼愈至②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C.①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②诚宜开张圣听 |
D.①不必若余之手录②若皆罢去归矣 |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
B.①余因得遍观群书②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
C.①今诸生学于太学②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
D.①不必若余之手录②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
下列对甲、乙两段文字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乙两段文字均选自《送东阳马生序》,“序”是一种文体,分“书序”和“赠序”。 |
B.甲段文字作者叙述自己年轻时的经历,以此来勉励东阳马生。 |
C.甲、乙两段文字中作者与诸生的学习条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D.从甲、乙两段文字来看,学习成功的关键不在于客观条件的优越。 |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③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从学习的角度,谈谈上面两段文字给你的启示。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②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