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论语>十则》,完成小题。
《论语》十则
(一)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三)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四)子贡问日:“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足以谓之‘文’也.”
(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六)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一一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
乎?”
(七)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八)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日:“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九)曾子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十)(点)日: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下列划线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不亦说乎(通“悦”,愉快,高兴) |
B.不耻下问(可耻) |
C.为人谋而不忠乎(谋划,商量办法) |
D.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实) |
下列划线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学而时习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B.人不知而不愠水落而石出者 |
C.可以为师矣可以一战 |
D.其恕乎其不善者而改之 |
对选文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第二、三则主要阐述了学习方法的问题,第四、五则主要阐述了学习态度的问题。 |
B.第七则是说为人要终身遵守的准则,揭示了儒家所倡导的待人接物的宽容态度。 |
C.第十则,曾点生动地描绘了一幅春风和煦、人群活动的祥和情景,孔子心有感触地大加赞赏。此则旨在告诉我们:人要和自然相融,锻炼身体,享用自然之乐。 |
D.选文中有些话已成为成语,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比如第七、八、九则分别概括为:“见贤思齐”、“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任重道远”。 |
苏轼抗洪
(苏轼)徙知徐州 ①.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 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 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 守犹不避涂潦 ②,吾侪 ③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 ④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 ⑤.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 ⑥以守,卒全其城。
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释:①〔徙知徐州〕到徐州任太守。②〔涂潦〕洪水。③〔吾侪(chái)〕我们。④〔锸(chā)〕锹。⑤〔版〕筑墙用的夹板。⑥〔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
① 决曹村 ② 官吏分堵以守
③轼 武卫营 ④尾 (zhǔ)于城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②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
(3)根据文中内容,试举一例来说说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
隆中对(节选)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B.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C.则/命一上将牌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D.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百姓孰敢不 (用箪盛)食壶浆 B. (国家)险而民附
C. (利益、好处)尽南海 D.自董卓 (已经)来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中诸葛亮先分析了当时的天下形势,提出"北拒东联"的主张,同时也强调了"人谋"的重要性。
B.接着诸葛亮指出"荆、益二州"在战略上的重要地位,并分析论述了占领荆、益二州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C.最后诸葛亮提出在内政和外交方面应遵循的战略方针,以及他为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D.选文中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充分体现了他高度的预见性和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②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大铁椎传(节选)
魏 禧
大铁椎,不知何许人。北平陈子灿省兄河南,与遇宋将军家。宋,怀庆青华镇人,工技击,七省好事者皆来学,人以其雄健,呼宋将军云。宋弟子高信之,亦怀庆人,多力善射,长子灿七岁,少同学,故尝与过宋将军。
时座上有健啖客,貌甚寝,右胁夹大铁椎,重四五十斤,饮食拱揖不暂去。柄铁折迭环复如锁上练引之长丈许与人罕言语语类楚声扣其乡及姓字皆不答。
既同寝,夜半,客曰:"吾去矣!"言讫不见。子灿见窗户皆闭,惊问信之。信之曰:"客初至,不冠不袜,以蓝手巾裹头,足缠白布,大铁椎外,一物无所持,而腰多白金。吾与将军俱不敢问也。"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饮辄尽 |
造:往、到 |
B. 衔 赋诗 |
觞:酒杯 |
C. 多力 射 |
善:喜欢 |
D. 不 不袜 |
冠:载帽子 |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 亲旧知 如此 |
安陵君 许寡人 |
B. 黔娄 妻有言 |
吾妻 美我者 |
C. 人 其雄健 |
不 物喜,不以已蜚 |
D. 子灿寐 醒 |
民殷国富 不知存恤 |
(3)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 五柳先生的房屋简陋,生活贫穷,但他不羡慕荣华利禄。他喜欢读书,每当领会了书中的内容时便高兴得忘了吃饭。
B.《五柳先生传》写法另具一格,着重表现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及精神气质,语言洗练,内容看看似平淡,却蕴意深刻。
C.《大铁椎传》中,作者通过大铁椎的肖像、语言等的描写,刻画出一位个性鲜明的奇人形象,给人一种神秘的之感。
D. 两篇行文不为所动开头都提到了"不知何许人",主要原因是作者对传主的身世一无所知,便只好从侧面的角度写人叙事。
柄铁折迭环复,如锁上练,引之长丈许。与人罕言语,语类楚声。扣其乡及姓字,皆不答。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 自终。
②长子灿七岁,少同学,故尝与过宋将军。
(5)用"/"为文言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只能断6处。
古文阅读
周公诫子
成王封伯禽 ①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 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 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 ②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注】①伯禽:周公之子。②由:奉行,尊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含义。(3分)
①子无 鲁国骄士
②又 天子
③不谦 失天下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4分)
①犹恐失天下之士。
②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
(3)请简要概括文章讲了一个什么道理。(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与朱元思书
吴均
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②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③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下列每组加点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自富阳至桐庐一百 里 |
高可二黍 |
B.奇山异水,天下杜 |
率妻子邑人来此 境 |
C.虽乘 御风,不以疾也 |
猛浪若 |
D.窥谷忘 |
寒暑易节,始一 焉 |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山水小品文,作者以简练隽永的笔墨描绘出一幅充满生机的大自然画卷。
B.本文语言长短句交错,骈散结合,读起来朗朗上口,富于节奏感。
C.第②段中划线句子全部运用侧面描写,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水之"异"
D."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表现了作者对功名利禄的摒弃和对真实自我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