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论语>十则》,完成小题。
《论语》十则
(一)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三)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四)子贡问日:“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足以谓之‘文’也.”
(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六)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一一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
乎?”
(七)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八)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日:“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九)曾子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十)(点)日: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下列划线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不亦乎(通“悦”,愉快,高兴)
B.不下问(可耻)
C.为人而不忠乎(谋划,商量办法)
D.与朋友交而不乎(诚实)

下列划线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学而时习吾妻美我者,私我也
B.人不知不愠水落石出者
C.可为师矣可一战
D.恕乎不善者而改之

对选文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第二、三则主要阐述了学习方法的问题,第四、五则主要阐述了学习态度的问题。
B.第七则是说为人要终身遵守的准则,揭示了儒家所倡导的待人接物的宽容态度。
C.第十则,曾点生动地描绘了一幅春风和煦、人群活动的祥和情景,孔子心有感触地大加赞赏。此则旨在告诉我们:人要和自然相融,锻炼身体,享用自然之乐。
D.选文中有些话已成为成语,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比如第七、八、九则分别概括为:“见贤思齐”、“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任重道远”。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下列问题。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常为名大夫。世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注】:常为名大夫:多人成为齐国著名的大夫。多:这里有称赞的意思。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人   

②而后   

③鲍叔终善   

小白立为桓公   

(2)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九合诸侯壹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3)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管仲既用,任政于齐,桓公以霸。

(4)【甲】文中,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5)【甲】文告诉我们"磨难造就人才",【乙】文中的管仲经历了哪些磨难?管仲的成功,还借助于哪些外在因素?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 走送之 ,不敢 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

《吕子》日:"天生人而使其耳可以闻,不学,;使其目可以见,不学,其见则不若盲;使其口可以言,不学,其言则不若喑 ;使其心可以智,不学,其智则不若狂。故凡学,非能益之也,达天性也,能全天之所生,而勿败 之,可谓善学者矣。" 此说甚美,而罕为学者所称,故书以自我

【注释】①喑(yīn):哑,不能说话。②败:败坏,荒废。

(1)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A.天生人而使其耳可以

鸡犬相

B.皆 空游无所依

其闻则不

C.非能

慕圣贤

D.可 善学者矣

太守

(2)将选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②此说甚美,而罕为学者所称,故书以自戒。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甲】文中的宋濂在学习上克服了哪些困难。

(4)【乙】文中作者用"   "(用原文语句)阿释了"善学"的观点,【甲】文中的宋濂是另一种"善学",他的"善学"表现在   

阅读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曾益其所不能。

【乙】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 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 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 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惟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 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 ,此子房 教之也。 当淮阴 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 其谁全之

(选自《留侯论》,有删节)

【注释】①挟持:内心怀有。②项籍:即项羽。③轻:轻易。④弊:疲弊。⑤子房:即张良,字子房,为汉高祖刘邦主要谋士。⑥淮阴:指韩信。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必有 人之节

能面刺寡人之 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

B.匹夫

自非亭午夜分,不 曦月 (《三峡》)

C.而其志甚

亲贤臣, 小人 (《出师表》)

D.而轻用

既出,得 船 (《桃花源记》)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卒然临之而不惊

②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由 此 观 之 犹 有 刚 强 不 能 忍 之 气 非 子 房 其 谁 全 之

(4)【甲】文通过列举古代几位圣君贤臣的事例,论述了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是   

【乙】文通过高祖与项籍的对比,论述了成大业者自身应具备的素质是   

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回答下列各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以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 走送之 ,不敢 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袁虎少贫,尝为人佣载运租①.谢镇西②经船行,其夜清风朗月,闻江诸闲估客③船上有咏诗声,甚有情致;所诵五言,又其所未尝闻,叹美不能已。 即遣委曲 讯问,乃是袁自咏其所作《咏史》诗。 因此相要,大相赏得。

(节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运租:载运租米。②谢镇西:即谢尚,东晋人。③估客:指商贩。④委曲:详细地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无以 书以观   

②弗之   

③叹美不能   

④因此相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②即遣委曲讯问,乃是袁自咏其所作《咏史》诗。

(3)阅读两段文字后,请你说说宋濂和袁虎有哪些共同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列各题。

【甲】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阋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竞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山门圮于河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 使赵不将 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 也。"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率捕战,秦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1)解释加点的字词。

①山门 于河:   

然则天下之事:   

与其父奢言兵事:   

④秦悉 之: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二石兽 沉焉

黄发垂髫, 怡然自乐

B. 十余里

未果, 病终

C. 不谓善

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D.而 其粮道

哀转久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①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②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4)对于河中石兽,[甲]文中二寺僧"求之下流",讲学家认为应"求之地中",作者通过他们的错误,告诉读者什么道理?请你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乙]文中赵括最终兵败身死,葬送了赵国军队,请你用一个相关的成语概括他失败的根本原因。

(5)请根据甲乙两文中讲学家和赵奢所说的话,分别概括他们是怎样的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