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甲】【乙】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甲】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
《书 ①》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 ②盛也, 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 ③,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节选自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注释】①《书》:指《尚书》。②其:指后唐庄宗李存勖。③数十伶入困之,而身死国灭:李存勖灭梁以后,骄傲自满,宠信乐工、宦官,李嗣源谋反,李存勖中流矢而死,李嗣源继皇帝位。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行 乱其所为
②人恒
③满招
④谦得
(2)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
A.故天将降大任于 入也/斯 陋室
B. 动心忍性/此先汉 兴隆也
C. 天下笑/故不 苟得也
D.岂 伶人也哉/予 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②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4)围绕"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话题,【甲】文提出了" "的观点,而【乙】文中的" , "也印证了【甲】文中的这个观点。
(5)【乙】文中哪句话阐明了要防微杜渐的道理?
比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两篇短文的作者柳宗元、苏轼分别是我国代和代文学家。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悄怆幽邃
(2)怀民亦未寝《小石潭记》第二段通过刻画游鱼的形神姿态表现了潭水的什么特点?
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以高度凝练的笔墨对月夜进行了描写,请用自己的语言将这种美丽景色描绘出来。
两篇短文都写于作者被贬谪期间,分别表达了柳宗元和苏轼怎样复杂的心情?
阅读《鱼我所欲也》一文,完成后面的的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⑴故患有所不辟也⑵蹴尔而与之
⑶乡为身死而不受⑷贤者能勿丧耳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⑵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选文第二段“一箪食,一豆羹”与(原文)形成对比论证,突出强调了“义”比“生”重要,论证了的中心论点。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第一段中所说的“甚于生者”就是指“义”,“甚于死者”就是“不义”。于是,为了“义”,可以“舍生”;即使死掉,也不做“不义”的事。 |
B.“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这两句话具有警醒人心的作用。 |
C.《三字经》中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即人们生来本性相近且善,由于后天因素使人的“性”差距变大,有人变“恶”。这与选文中“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的观点相近。 |
D.选文把“鱼”比作“生”,“熊掌”比作“义”,自然地引出在生和义无法同时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的结论。 |
阅读下列材料,请结合选文观点谈谈你对材料中事件的看法。
材料链接:10月24日,38岁的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急救中心司机兼急救员贾海波,出诊途中突发脑干出血。他强忍疼痛将患者安全送到了医院,自己却抢救无效不幸离世。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完成后面的题。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邹忌修八尺有余()(2)孰视之()
(3)宫妇左右莫不私王()(4)时时而间进()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选出下面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A.文中“门庭若市”一词既描写了进谏人多的场面,又说明齐国确实有许多积弊。 |
B.本文记叙了邹忌用直言进谏的方式劝说齐威王除蔽纳谏,使齐国“战胜于朝廷,”的,成为春秋五霸的故事。 |
C.本文语言朴实,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但是描写妻、妾、客的三句回答语气各不相同,细致入微地表现了三人对邹忌的不同态度。 |
D.文章剪裁巧妙,详细地写邹忌三问谁美和向齐王进谏这两件大事,略写齐王的态度,详得具体生动,略得余味无穷。 |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齐威王身上有哪些可贵的精神,并选择你最欣赏的一种来谈谈实际生活中你将如何践行。
阅读下面的文章,按要求答题。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解释加点的词语。
(1)虽有佳肴()(2)不知其旨也()
(3)教然后知困()(4)学学半()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2)故曰:“教学相长也。”用“/”为下面的句子划分正确的节拍。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2)知困然后能自强也。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的中心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了本文,结合你的学习实际,谈一点你的学习体会。
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后面的题。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素湍绿潭②飞漱其间
③清荣峻茂④属引凄异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①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对句子朗读划分节奏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三峡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是四季多变的美的典范。请你结合选文内容,仿照“示例”内容,说说三峡的美还体现在何处。(请勿抄写示例)
示例:三峡的美,美在山,美在“重岩叠嶂,隐天蔽日”的险峻。
三峡的美,美在,美在。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秋天三峡的景象(不超过10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