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秋于敬亭送从侄耑游庐山序

[唐]李白

余小时,大人令诵《子虚赋》 ,私心慕之。及长,南游云梦,览七泽 之壮观。

初,嘉兴季父谪长沙西还,时余拜见,预饮林下。耑乃稚子嬉游在旁今来有成郁负秀气。吾衰久矣,见尔慰心,申悲道旧,破涕为笑。

方告我远涉,西登香炉 .长山横蹙,九江却转。瀑布天落,半与银河争流,腾虹奔电,潈射万壑。此宇宙之奇诡也。其上有方湖、石井,不可得而窥焉。

羡君此行,抚鹤长啸。恨丹液未就,白龙来迟 ,使秦人着鞭,先往桃花之水。孤负 夙愿,惭归名山;终期后来,携手五岳。

(选自《李太白全集》)

【注释】①从侄:堂侄。耑:即李耑,李白的堂侄。 ②《子虚赋》:汉代司马相如代表作,其中描写了云梦的壮美景象。 ③七泽:传说楚国古有七个水泽。云梦:属"七泽"之一。 ④香炉:庐山香炉峰。 ⑤丹液:传说中的金丹,服用后可成仙。白龙:传说中仙人的坐骑。 ⑥孤负:辜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 · 长,南游云梦

· 鲁肃过寻阳

B.破 · 为笑

临表 · 零,不知所言

C. · 告我远涉,西登香炉

· 七百里,高万仞

D.恨丹液未 ·

自是指物作诗立 ·

(2)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私心慕之",是说作者小时候被《子虚赋》中所描写的云梦景象深深打动。

B."此宇宙之奇诡也"。包含着作者对前文所描写的庐山壮丽景象的惊叹与赞美。

C."不可得而窥焉",暗含着作者对未能前往"方湖、石井"游赏的遗憾之情。

D."终期后来,携手五岳",是说作者终自己一生,也没有机会和李耑一起去游访名山了。

(3)用"/"给第二段画线文字断句。(限断三处)耑 乃   稚   子 嬉   游 在 旁   今   来   有 成 郁   负 秀 气

(4)上文与《送东阳马生序》都是临别赠言。请结合文章内容,分别写出李白和宋濂对后辈寄予了怎样的希望。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文言实词 文言虚词 文言断句 文言文阅读综合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二)阅读《山市》,完成5-9题。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解释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相惊疑(         )②惟楼一座(          )
如星点(         )④窗扉皆开(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
②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山市的出现经历了三个阶段,从________________ 为初生阶段; _______________ 为发展阶段;_________________的出现与消失是高潮阶段。
.那时的人们把“山市”称为“鬼市”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 下面两题,请任选一题作答.
①由于古代的科学技术还不够发达,对于许多的自然现象不能给予科学的解释。你除《山市》外,还知道哪些现象古人不能解释而把它们付诸神话故事?至少写两个。
②假如你随着某旅游团在沙漠地区或大海游玩,恰巧出现文中所描述的这种景象,你该如何向游客们解释这一自然现象?

(一)
杨万里为人刚而偏①。孝宗始爱其才,以问周必大,必大无善语,由此不见用。韩侂胄②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属万里为之记,许以掖垣③。万里曰:“官可弃,记不作可。”侂胄恚,改命他人。卧家十五年,皆其柄国之日也。侂胄专僭④日益甚,万里忧愤,怏怏成疾。家人知其忧国也,凡邸⑤吏之报时政者皆不以告。忽族子⑥自外至,遽言侂胄用兵事。万里恸哭失声,亟呼纸书曰:“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⑦,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又书十四言别妻子,落笔而逝。(选自《宋史·杨万里传》
注:①偏:固执。 ②韩侂(tuō)胄:南宋重臣,以外戚身份专政十多年,位在左右丞相之上。 ③掖垣:泛指高官。 ④僭(jiàn):超越本分。⑤邸(dǐ):此指官府。⑥族子:宗族里的年轻人。⑦吾头颅如许:意为我头发已白,年已老。
、下列句中的“之”与“皆其柄国之日也”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辍耕之垄上 B.醉翁之意不在酒
C.属予作文以记之 D.怅恨久之

、解释下列划线字。
(1)万里为之记(2)侂胄
(3)侂胄专僭日(4)言侂胄用兵事
、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孝宗始爱其才,以问周必大,必大无善语,由此不见用。
(2)又书十四言别妻子,落笔而逝。
、文段写了杨万里的哪些事情?这些事情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

附加题(1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至4题。
楚庄王欲伐陈,使人视之。使者曰:“陈不可伐也。”庄王曰:“何故?” 对曰:“其城郭高,沟壑深,畜(同‘蓄’)积多,其国宁也。”王曰:“陈可伐也。夫陈,小国也,而畜积多,畜积多则也赋敛重,赋敛重则民怨上矣;城郭高,沟壑深,则民力罢矣。[1]兴兵伐之,陈可取也。”庄王听之,遂取陈焉。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1)使人视之()(2)其国也()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畜积多则也赋敛重,赋敛重则民怨上矣
、在下列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原文)
对于陈国“城郭高,沟壑深,畜积多”的现象,使者的初步判断是“”,得出的结论是“”而楚庄王的初步判断是“”得出的结论是“”。
、使者和楚庄王得知的现象相同,但他们得出的结论却不同,这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一)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或以为/且秦灭韩
B.为天下唱,多应者/诚开张圣听
C.扶苏以谏故/跨州连郡者不可胜
D.大楚兴,陈胜/秦色挠

、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陈胜他抓住了秦王朝所面临的严重的政治危机和楚国人民的反抗要求这两个问题做了精辟的分析。说明全国人民对秦王的残暴统治极其愤恨。利用百姓不知扶苏和项燕存亡这一情况,提出了的策略口号,从而掌握了人心动向。(用原文回答)
、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胜发动起义的导火线是“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B.陈胜打出扶苏、项燕的旗号,寄托了对二人的思念,并立志为二人报仇。
C.陈胜、吴广派人“置书鱼腹”和“篝火狐鸣”,是为起义做舆论准备。
D.为起义做舆论准备过程,体现了陈胜的组织领导才能。

以人为鉴
郑公魏征①卒。征寝疾,上②与太子同至其第③,指衡山公主欲以妻其子叔玉④。征薨(hōng)⑤,上自制碑文,并为书石。谓侍臣日:“人以铜为鉴⑥,可正衣冠⑦;以古为鉴,可知兴替⑧;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zhèn)⑨尝保此三鉴以防己过。今魏征没,朕亡一鉴矣。”
(选自《史纲评要》)
【注释】
①郑公魏征:魏征在世时封为郑国公。魏征是唐太宗时名臣,常给太宗李世民提意见。②上:指唐太宗李世民。③第:府第,封建社会中官僚的大宅子。④指:指名。衡山公主:唐太宗的女儿。叔玉:魏征之子。⑤薨:公侯死称薨。⑥鉴:镜子。⑦正衣冠:使衣冠正,把衣服、帽子穿戴整齐,这是使动用法。⑧兴替:兴衰。替,衰落。⑨朕:皇帝自称。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郑公魏征卒(2)并为书石
(3)可正衣冠(4)朕亡一鉴矣
将文中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文中唐太宗以三镜自照的话,言简意赅,说明了一个至今仍有借鉴作用的道理。请简要总括出这个道理的内涵。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