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
天石砚铭(并序)
[宋]苏轼
轼年十二时,于所居纱縠行①宅隙地中,与群儿凿地为戏。得异石,如鱼肤温莹,作浅碧色。表里皆细银星,扣之铿然。试以为砚,甚发墨②,顾无贮水处。先君③曰:“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因以赐轼,曰:“是文字之祥④也。”轼宝而用之,且为铭曰:
一受其成,而不可更。或主⑤于德,或全于形。均是二者,顾予安取?仰唇俯足,世固多有。
元丰二年秋七月,予得罪下狱,家属流离,书籍散乱。明年至黄州,求砚不复得,以为失之矣。七年七月,舟行至当涂⑥,发书箧,忽复见之。甚喜,以付迨、过⑦.其匣虽不工,乃先君手刻其受砚处,而使工人就成之者,不可易也。
(选自《苏轼文集》第二册)
【注释】①纱縠行:苏轼故里,在四川眉山。②发墨:指砚台磨墨易浓。③先君:这里指苏洵。④祥:吉祥之
兆。⑤主:以……为主,着重于。⑥当涂:地名。⑦迨、过:苏迨、苏过,苏轼的儿子。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释义不同的一组是
A.得异石 |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
B.且为铭日 |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
C.明年至黄州 |
越明年,政通人和 |
D.求砚不复得 |
求石兽于水中 |
(2)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3)文中“赐”“付”都是指父亲将砚交给儿子,作者在其中寄寓的情感有何异同?
因以赐轼,曰:“是文字之祥也。”
甚喜,以付迨、过。
(4)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道:“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苏轼在砚铭中说“或主于德,或全于形”你认为苏轼对“德”与“形”的看法与刘禹锡是否相同?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理由。
文言文阅读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4)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对下列句子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 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
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 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
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文中刻画人物采用的方法是什么?文中运用的主要写作方法又是什么?
曹刿的主要战略思想是什么?
(1)战前:
(2)战中:曹刿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答赵廷臣
(明)张煌言
台翰俨颁②,殊深内讼③,岂仆一切愚忠,尚未足取信天下耶?台下清朝佐命,仆则明室孤臣,时地不同,志趣亦异。功名富贵,早等之浮云,成败利钝,且听之天命。宁为文文山④,不为许仲平;若为刘处士,何不为陆丞相乎?倘云桑梓涂炭,实为仆未解兵,仆亦何难敛师而去,但未知台下终能保障否乎?区区之诚,言尽于此,间使说词,请从此绝。(选自《明清小品文选》)
【注释】①张煌言(1620—1664),字玄著,号苍水,抗清名将。 ②台翰俨颁:蒙您郑重地写信给我。③殊深内讼:深深自责。④文文山:文天祥,字文山。用“/”为下面句子断句。(限断3处)
功 名 富 贵 早 等 之 浮 云 成 败 利 钝 且 听 之 天 命。解释下列加点词。
⑴倘云桑梓涂炭⑵仆亦何难敛师而去判断“抗元兵败后,杖剑驱妻子入海,背着卫王投海而死”的事迹属于许仲平、刘处士、陆丞相三人中的哪一位?用文中的原句回答你的判断理由。
我认为这个事迹是()(人名)的,理由是:张煌言在回信中拒绝了赵廷臣的劝降,请用自己的话说说拒绝的理由。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解释下面旬中加点的词(4 分)
①请广于君() ②岂直五百里哉( )
③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 ④寡人谕矣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
B.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
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徒以有先生也 |
D.天子之怒,伏尸百万聂政之刺韩傀也 |
翻译句子: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唐雎的形象鲜明,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什么手法塑造了他怎样的形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太祖弹雀
宋太祖尝弹雀于后园,有群臣称有急事请见,太祖亟见之,其所奏乃常事耳。上怒,诘其故,对曰:“臣以尚急于弹雀。”上愈怒,举柱斧柄撞其口,堕两齿,其人徐俯拾齿置怀中。上骂曰:“汝怀齿欲讼①我邪?”对曰:“臣不能讼陛下,自当有史官②书之。”上既惧又说,赐金帛慰劳之。
【注释】①讼:告状。②史官:古代负责记录皇帝言行的官。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
(1)太祖亟见之( ) (2)其所奏乃常事耳( )
(3)上怒,诘其故( ) (4)上既惧又说(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宋太祖尝弹雀于后园臣以尚急于弹雀 |
B.臣以尚急于弹雀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塞翁失马》) |
C.其所奏乃常事耳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
D.其人徐俯拾齿置怀中其人视端容寂(《核舟记》) |
翻译下面的句子。
臣不能讼陛下,自当有史官书之。结合短文内容,说说“某臣”和宋太祖在性格或品质上各有什么特点?
核舟记(8分)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解释下列加横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八分有奇②高可二黍许
③神情与苏、黄不属④而计其长曾不盈寸下列句中加点的“比”与“其两膝相比者”中的“比”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天涯若比邻 | B.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
C.无与伦比 | D.比比皆是 |
翻译下列句子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文章末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全文来看,雕刻家的高超技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