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
《鲁人曹沫》①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②。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③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④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注】 ①这里所选的是《史记》中《刺客列传》的第一部分。②好力:喜欢勇士。力,有力之士。③遂邑:今山东宁阳县。④柯:齐邑,今山东阳谷县阿城镇。⑤快:快意。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以勇力事鲁庄公扶苏以数谏故 |
B.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
C.既盟于坛上弃信于诸侯 |
D.不如与之怅恨久之 |
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翻译画直线句子。
曹沫功成即退,不怕对手反悔是因为
课内文言文:(共10分)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解释加点字词。
(1)虽有嘉肴(2)不知其善也(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文
(1)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故曰:教学相长也。本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肃王与沈元用①
肃王与沈元用同使虏②,馆于燕山愍忠寺。暇日无聊,同行寺中,偶有一唐人碑,辞甚偶俪,凡三千余言。元用素强记,即朗诵一再;肃王且听且行,若不经意。元用归馆,欲矜③其敏,取纸追书之,不能记者阙之,凡阙十四字。书毕,肃王视之,即取笔尽补其所阙,无遗者。又改元用谬误四五处,置笔他语,略无矜色。元用骇服。语云:“休夸我能胜人,胜如我者更多。”信不诬④也。
【注】①肃王:北宋末年宋徽宗第五个儿子,封肃王,后出使金国不归。沈元用:宋朝大臣。②虏:指北方的金国。③矜:夸耀。④诬:虚假。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即朗诵一再()(2)元用素强记()(3)不能记者阙之()选出划线句子“肃王且听且行,若不经意。”的正确翻译()。
A.肃王听听走走,假装不在意的样子。 | B.肃王一边听一边走,假装不在意的样子。 |
C.肃王一边听着一边走着好像不在意的样子。 | D.肃王听听走走,好像很随意的样子。 |
说说肃王哪些方面让沈元用“骇服”。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
A.上下一白一路平安 | B.有两人铺毡对坐 对答如流 |
C.是日更定矣是非曲直 | 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不白之冤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交代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接着记赏雪的过程。然后笔峰一转,叙及在湖心亭的奇遇。 |
B.本文文笔简练,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 |
C.文章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写意,使西湖奇景与游者雅趣相互映照。 |
D.“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充分体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
阅读《陈涉世家》选段,完成后面小题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大楚兴,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为天下唱
(2)楚人怜之
(3)置人所罾鱼腹中
(4)死国可乎用“/”标示下列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1)发闾左谪戍渔阳(2)百姓多闻其贤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2)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根本原因是。选段划线处细致描写了戍卒们的反应,这些反应说明了什么?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后面问题。(共13分)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乙: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选自《论语》)
注:1、回:即颜回,孔子的弟子。2、不堪:无法忍受。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1)有仙则名名:(2)斯是陋室
(3)惟吾德馨:(4)往来无白丁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②孔子云:何陋之有?用《陋室铭》中的句子填空。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二句,极琴心(寄托心意的琴声)之妙境;“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二句,极手谈(下围棋)之妙境:“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极交友之妙境。刘禹锡和颜回一居“陋室”,一在“陋巷”,对此,他们的态度如何?体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