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选自《出师表》)
【乙】长孙皇后遇疾,渐危笃。皇太子启后曰:“医药备尽,今尊体不瘳①请奏赦囚徒并度人入道②冀蒙福祜。”后曰:“死生有命,非人力所加。若修福可延,吾素非为恶者;若行善无效,何福可求?赦者,国之大事,佛道者,上③每示存异方之教④耳。常恐为理体之弊,岂以吾一妇人而乱天下法?不能依汝言。”
(选自《贞观政要》)
【注】①瘳(chōu):瘸愈。②度人入道:佛教语。意思是度人出家奉佛。③上:皇上,这里指唐太宗。④异方之教:这里指佛教。
(1)选出下列加点词语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A.神弗福也 |
何福可求 |
B.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
常恐为理体之弊 |
C.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
若行善无效 |
D.国恒亡 |
国之大事 |
(2)将选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②岂以吾一妇人而乱天下法?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今尊体不瘳请奏赦囚徒并度人入道冀蒙福祜
(4)请概括乙文的主要事件。
(5)甲、乙两文谈及的问题相同,都是针对 问题。诸葛亮与长孙皇后的情感也相同,两文都表达了他们的 情感。
陶侃母湛氏
陶侃母湛氏,豫章新淦(Gàn)人。侃少为浔阳县吏,尝监鱼梁,以一封鲊①遗母,湛还鲊,以书责侃曰:“尔为吏,以官物遗我,非唯不能益我,乃以增吾忧矣。”鄱阳范逵素知名,举孝廉,投侃宿。时冰雪积日,侃室如悬磬,而逵仆马甚多,湛语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湛头发委地,下为二髲②,卖得数斛米。斫诸屋柱,悉割半为薪,剉③卧荐④以为马草,遂具精馔,从者俱给,逵闻叹曰:“非此母不生此子。”
【注释】①鲊(zhǎ):腌鱼②髲(bì):假发③剉(cuò):折伤④荐:席子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 侃少为浔阳县吏() (2) 以一封鲊遗母()
(3) 鄱阳范逵素知名() (4) 遂具精馔()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湛语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陶侃母亲形象的理解。
隆中对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亮躬耕陇亩(2)谓为信然
(3)此人可就见(4)欲信大义于天下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选文作者从什么方面突出了诸葛亮的才能?请简要概括。
米芾与苏轼对饮挥毫
[清]余怀
元祐①末,米芾知雍丘县,子瞻自扬州召还京,米乃具饭。既至,则对设长案。各以精笔、佳墨、妙纸三百列其上,而置馔②于旁。子瞻见之,大笑就座。每酒一行③,即展纸共作字。二小吏磨墨,几不能供。薄暮,酒行既终,纸亦书尽,更相易携去。 (节选自《东山谈苑》)
游沙湖④
[宋]苏轼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21*
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日剧饮而归。(选自苏轼《东坡志林》)
【注释】①元祐:宋哲宗年号。②馔(zhuàn):饮食。③一行:一回。④《游沙湖》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贬居黄州时写的一篇随笔小品。21·世纪*教育网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薄暮()(2)更相易携去()
(3)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4)是日剧饮而归( )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余 以 手 为 口 君 以 眼 为 耳 皆 一 时 异 人 也。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子瞻自扬州召还京,米乃具饭。(2)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两文中,苏轼畅饮的原因各是什么?从中可以读出苏轼怎样的性格特点。
郑板桥读书
板桥幼随其父学,无他师也。幼时殊无异人之处,少长,虽长大,貌寝①陋,人咸易之。然读书能自刻苦,自愤激,自竖立②,不苟同俗,深自屈曲委蛇③,由浅入深,由卑及高,由迩及远,以赴古人之奥区④,以自畅其性情才力之所不尽。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箸,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书有弗记者乎?
【注释】①寝:丑陋②竖立:确立观点 ③屈曲委蛇:曲曲折折地深入研究④奥区:深奥的地方解释下列加点字
(1)然读书能自刻苦( )(2)自忘其所语 ( )(3)书有弗记者乎( )用现代汉语翻译以下句子:(2分)
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请根据文段内容,说说郑板桥在读书方法和态度上给你的启示。
桃花源记(9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解释下列加点字
(1)阡陌交通 ( ) (2) 及郡下( ) (3) 便要还家( )“之”字的用法与其他几项不同的是( )
A.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 何陋之有 C. 花之君子者也 D能以径寸之木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