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浅谈神秘之光﹣激光
①作为20世纪人类重大发明之一,激光已经融入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20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在激光物理领城做出突破貢献的三位科学家,突显激光的重要作用。
②激光是指频率单一,方向高度集中的光。它有极好的方向性,不易散射。比如,地球距离月球约38万千米,若使用激光照射,在月球表面形成的光斑直径不到2000米;而相同情况下,其他光源产生的光斑早已覆盖整个月球。
③自1960年第一台激光器发明以来,经过不断发展,激光已广泛应用于光纤通信、美容、打印、眼科手术、武器和测距等领域。20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之一阿什金,于20世纪80年代发明了光镊技术,利用聚焦的激光,像镊子一样把微小物体夹起来进行移动。如今,光镊已成为许多物理学家、化学家和生物学家必不可少的工具,帮助他们精确地操作原子、分子、细菌、病毒和细胞等,为研究微观现象开启了一扇大门。
④根据工作方式,激光可分为连续激光和脉冲激光。脉冲激光在时间上表现为一个接着一个的光脉冲,其峰值功率会远远大于连续激光。形象地说,连续激光好比10米深的平静水面,而脉冲激光就像1米深的水面上形成了一个足有1000米高的波浪。激光脉冲的宽度可以短于1皮秒(1皮秒等于万亿分之一秒),甚至到飞秒(1飞秒等于千万亿分之一秒)量级。将能量集中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其峰值功率之大可想而知。
⑤2018年另外两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穆鲁和斯特里克兰,于1985年发明了啁啾脉冲放大技术,得到了峰值功率极大的超短脉冲。这种超短激光本领很大,能够精确地在不同材料上实现切割和钻孔,已广泛用于激光视力矫正手术以及精密加工,如手机的显示屏和内部精小部件。而在研究物质内部动态过程时,利用飞秒量级的激光脉冲甚至可以对原子和分子进行拍照,让科学家们洞察微观世界的秘密。
⑥此外,借助啁啾脉冲放大技术,不少国家正在建设超强激光装置。中国在该领域具有非常扎实的基础,近年来不断取得突破性成果。利用这种强激光装置,能够在实验室里制造极端物理条件,有望揭示新的物理规律。
⑦毫无疑问,丰富多样的激光技术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强大工具。相信在科学家们的共同努力下,更加神奇的激光技术将会不断涌现。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②段的说明内容。
(2)选文③段中加点词“必不可少”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
(3)选文④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根据选文⑤段内容,简要概括超短激光有哪些本领。
(5)选出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
A.地球距离月球约38万千米,若使用激光照射,在月球表面形成的光斑比相同情况下其他光源产生的光斑覆盖面小。
B.20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之一阿什金发明了光镊技术,于20世纪80年代广泛应用于光纤通信、美容、打印、眼科手术、武器和测距等领域。
C.啁啾脉冲放大技术是由2018年另外两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穆鲁和斯特里克兰发明的,他们还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激光器。
D.中国在建设超强激光装置方面具有非常扎实的基础,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不断取得突破性成果。
(五)(14分)
又见鹭鸶
陈忠实
①那是春天的一个惯常的傍晚,我沿着水边的沙滩漫不经意地溜达。旱草和水草都已经蓬勃起来,河川里满眼都是盎然生机,野艾苦蒿薄荷和鱼腹草的气味混和着弥漫在空气里,风轻柔而又湿润。在桌椅间蜷窝了一天的四肢和绷紧的神经,渐渐舒展开来松弛开来。
②绕过一道河石垒堆的防洪坝,我突然瞅见了鹭鸶,两只!当下竟不敢再挪动一步,生怕冲撞了它惊飞了它,便蹑手蹑脚悄悄在沙地上坐下来,压抑着冲到唇边的惊叹。哦!鹭鸶又飞回来了!
③在顺流而下大约30米处,河水从那儿朝南拐了个大弯儿,弯儿拐得不急不直随心所欲,便拐出一大片生动的绿洲,靠近水流的沙滩上水草尤其茂密。两只雪白的鹭鸶就在那个弯头上踯躅,在那一片生机盎然的绿草中悠然漫步;曲线优美到无与伦比的脖颈迅捷地探入水中,倏忽又在草丛里扬起头来;两只峭拔的长腿淹没在水里,举足移步悠然雅然;一会儿此前彼后,此左彼右,一会儿又此后彼前此右彼左:断定是一对儿没有雄尊雌卑或阴盛阳衰的纯粹感情维系的平等夫妻……
④于是,小河的这一方便呈现出别开生面令人陶醉的风景。清澈透碧的河水哗哗吟唱着在河滩里蜿蜒,两个穿着艳丽的女子在对岸的水边倚石搓洗衣裳,三头紫红毛色的牛和一头乳毛嫩黄的牛犊在沙滩草地上吃草,三个放牛娃坐在草地上玩扑克,蓝天上只有一缕游丝似的白云凝而不动,落日正渲染出即将告别时的热烈和辉煌……这些时常见惯的景致,全都因为一对鹭鸶的出现而生动起来。
⑤不见鹭鸶,少说也有20多年了。小时候在河里耍水在河边割草,鹭鸶就在头前或身后的浅水里,有时竟在草笼旁边停立;上学和放学涉水过河时,鹭鸶在头顶翩翩飞翔,我曾经妄想把一只鸽哨儿戴到它的尾毛上;大了时在稻田里插秧或是给稻畦里放水,鹭鸶又在稻田圪梁上悠然踱步,丝毫也不戒备我手中的铁锨……难以泯灭的永远鲜活的鹭鸶的倩影,现在就从心里扑飞出来,化成活泼的生灵在眼前的河湾里。
⑥至今我也搞不清鹭鸶突然离去突然绝迹的因由,许是水流逐年衰枯稻田消失绿地锐减,这鸟儿瞧不上越来越僵硬的小河川道了?许是乡民滥施化肥农药污染了流水也污浊了空气,鹭鸶感到窒息而逃逸了?许是沿河两岸频频敲打的庆贺“指示”发表的锣鼓和震天撼地的炮铳,使这喜欢悠闲的贵族阶级心惊肉跳恐惧不安,抑或是不屑于这一方地域上人类的愚蠢可笑拂尾而去?许是那些隐蔽在树后的猎手暗施的冷枪,击中了鹭鸶夫妻双方中的雌的或雄的,剩下的一个鳏夫或寡妇悲怆遁逃?
⑦又见鹭鸶!又见鹭鸶!
⑧我便天天傍晚到河湾里来,等待鹭鸶。连续五六天,不见踪影,我才发现没有鹭鸶的小河黯然失色。我明白自己实际是在重演那个可笑的“守株待兔”的寓言故事,然而还是忍不住要来。鹭鸶的倩影太富于诱惑了。那姿容端庄的是一种仙骨神韵,一种优雅一种大度一种自然;起飞时悠然翩然,落水时也悠然翩然,看不出得意时的昂扬恣肆,也看不出失意下的气急败坏;即使在水里啄食小虫小虾青叶草芽儿,也不似鸡们鸭们雀们饿不及待的贪馋和贪婪相。二三十年不见鹭鸶,早已不存再见的企冀和奢望,一见便不能抑止和罢休。我随之改变守候而为寻找,隔天沿着河流朝下,隔天又溯流而上,竟是一周的寻寻觅觅而终不得见。
⑨我又决定改变寻找的时间,宁可舍弃了一个美好的出活儿的早晨,在晨曦中沿着河水朝上走。大约走出五华里路程,河川骤然开阔起来,河对岸有一大片齐肩高的芦苇,临着流水的芦苇幼林边,两只鹭鸶正在悠然漫步,刚出山顶的霞光把它们白色的羽毛染成霓虹。
⑩哦!鹭鸶还在这小河川道里。
⑪哦!鹭鸶对人类的信赖毕竟是可以重新建立的。
⑫我在一块河石上悄然坐下来,隔水眺望那一对圣物,心头便涌出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文章第①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答:.文章第⑤段“难以泯灭的永远鲜活的鹭鸶的倩影,现在就从心里扑飞出来,化成活泼的生灵在眼前的河湾里”中“扑飞”一词用得很好,好在何处?
答:.文章第⑧段“我明白自己实际是在重演那个可笑的‘守株待兔’的寓言故事”,用了什么写法?这句话该怎么理解?
答:.结合全文内容,说说标题“又见鹭鸶”的含义。
答:
(四)(4分)
信念与成功
①浩瀚大海上,轮船如果失去了罗盘,就只能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漫长旅途间,行者如果失去了目标,就只能随遇而安,听天由命;苍茫人生中,我们如果失去了信念,就只能碌碌无为,平庸终生。
②苏轼曾说过:“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回顾历史长河,哪一个名人志士不是在荆棘遍布的路上,不懈地向真理进军呢?面对同行的否定,朋友的误解,居里夫妇依然在简陋的小屋里,年复一年地试验研究,终于,镭的发现使他们名垂青史。面对亲人的丧生,自身的伤病,富兰克林依然高昂地向“雷电”发出挑战,终于,“雷电之父”的美称让他名扬全球。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哥白尼就会屈服于教会的淫威,那么“日心说”又将何时出现呢?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爱迪生就会止步于数以千计的失败,那么如今繁华的夜市还会灯光璀璨吗?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中国共产党人怎么能前仆后继,最终领导人民大众推翻三座大山呢?是信念让他们披荆斩棘,是信念让他们最终叩开了真理之门。
③对于正在奋斗之中的我们,更需要信念来做指路标。在人生路上,没有人能预见到自己会遇到多少毒蛇猛兽,会经历多少狂风暴雨,
然而,如果我们定下方向,拥有信念,又有怎样的艰难困苦会吓倒我们呢?正如风雨中的轮船仍能驶到彼岸,因为它有指路的罗盘;正如饥渴的行者仍能到达终点,因为他有明确的目标。所以,让我们树立起坚定的信念,为之努力拼搏,那么,碌碌无为必将与你无缘,成功的史册中必将有你的一席之地!
.本文的论点是
什么?
答:.第③自然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分)
答:
(三)(9分)
蚂蚁的本领
①早在人类诞生之前,蚂蚁就会修筑“公路”。亚马逊雨林中的蚁类,为躲避狂风暴雨,在树干上啃出一条条凹槽,或在平地用沙砾修筑成沟槽,作为它们的公路;蚂蚁是列队行进的,为解决相对而行或十字路口的交通阻塞,它们竟然能“设计”出类似立交桥的环形交叉路口。
②蚂蚁的神经系统并不发达,然而它们一旦成为一个整体时居然能够思考、筹划、谋算,成为一部活计算机。它们无需图纸,也没有指挥和监理,但竟能齐心合力地设计并建造成五花八门、奇形怪状的蚁丘。蚁丘的内部布局合理,空气畅通,温度恒定,各种设施齐备,其工程浩大令人惊叹:有上百个蚁丘相通,可长达数十米;有的如“摩天大楼”拔地而起,最高的可达6米,按其身高的比例,相当于人类300层的摩天大厦。蚂蚁王国的这般工程往往需要十余年的艰辛劳作,而工蚁的寿命不过两年,也就是说,需要几代蚂蚁的努力方可大功告成。天知道,它们是怎样保持一致的?
③据考证,蚂蚁早在5000万年前就完成了类似人类的从“狩猎”到“农耕”的转变。现在地球上约有二百余种蚂蚁都有种植蘑菇类真菌的本领。它们不但懂得施肥、收割,还懂得利用树叶发酵产生的热量来保持真菌园的恒定的温度和湿度,甚至当它们种植无收时还会向邻居借贷!.第②自然段中“不过”一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3分)
答:.第②自然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你写下来,并选择其中一种说说其作用。(3分)
答:.第③自然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
何作用?(3分)
答:
(二)阅读《奇妙的警戒点》,完成第16~17题。(共6分)
奇妙的警戒点
一位军医,因治疗伤兵,已经几天几夜没有休息。在治疗间隙,他倒头呼呼大睡起来。突然从前线又运来了一批伤员,需要立即叫醒这个军医。可是,不管人们用手推他,还是往他脸上喷水,都难以让他醒来。最后,还是他的助手想出一招,在军医耳边轻轻地说:“伤兵又来了,请你起来动手术。”他毫不迟疑地一骨碌爬了起来,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之中。
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人在睡眠期间,整个大脑皮层都处于抑制状态,但其中也有某个不受抑制并处于兴奋状态的部位,这个部位被称作“警戒点”。警戒点的神经细胞没有被抑制,对外界保持着一定程度的警觉能力。通过警戒点,睡着的人可以和外界保持联系。
警戒点有两种形式。上面的例子,军医大脑的警戒点是通过外界的刺激而被唤醒的,自己本身并没有自动从睡梦中醒来,这种警戒点具有一定的被动性。形成被动警戒点的事情出现一般是不定时的,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发生,只知道这件事将来有可能要发生,所以只有等到它发生的时候,才会醒来。
此外还有主动性的警戒点,即不需外界的任何刺激或提醒,可以自动地从睡眠状态恢复到清醒状态,这种警戒点在大脑中的神经细胞处于高度的警戒状态。一般形成主动警戒点的事情是人们提前知道将来一定会发生的,而且知道什么时间将要发生,潜意识里已经做好了准备,这样在大脑中事先就预留了一块没有被抑制的区域,所以人们可以主动醒来。
大脑的警戒点是人类长期进化而形成的一种自我保护能力。在古代,人们经常受到野兽的威胁,即使睡觉时也要保持高度的警惕性。久而久之,人的大脑中便保持了一个奇妙的警戒点,这个警戒点甚至在人酣睡时也是清醒的,所以有的人形象地称之为“值勤哨”。
警戒点最初只是让人类在睡眠中可以自我保护,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警戒点除了它最初的作用外,还可提醒人们注意到重要的事情,完成必要的任务。因此,人类的警戒点的作用就有了进一步的扩大。当人们需要完成关键的工作时,警戒点的钟声就会响起。
.文章开头为什么要讲述一个军医的故事?
.说出下面两则材料介绍的现象分别属于哪种形式的“警戒点”,并结合材料内容作简要说明。
【材料一】
在环境嘈杂、机器轰鸣的工厂里,工人们的劳动强度很大,有的工人甚至能在机器的轰鸣声中酣然入睡。奇怪的是,环境的嘈杂并不能吵醒他,而一旦机器声停止,环境安静下来,工人却可能马上醒来。
答:
【材料二】
生活中,我们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平日里我们可能六点钟起床,某日我们可能需要在凌晨四点钟起床去搭乘火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却很少因为睡过了头而延误火车。即使我们不用闹钟也能按时醒来,甚至提前醒来。
答:
(一)阅读《目送》(节选),完成12~15题。(共10分)
目送(节选)龙应台
①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勾到过路行人的头发。
②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稚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③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
④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
⑤十六岁,他到美国作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⑥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忽不见。
⑦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⑧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也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⑨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阅读全文,补充填写下面表格中的内容。
.作者在第⑦段中,为什么用“一瞥”而不用“一望”?(
2分)
.本文以“目送”为标题,好在哪里?
.文章最后一段写道“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又说“不必追”,你怎样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