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乙】示儿燕
孙枝蔚①
初读古书,切莫惜书;惜书之甚,必至高阁②.便须动圈点为是,看坏一本,不妨更买一本。盖惜书是有力之家藏书者所为,吾贫人未遑③效此也。譬如茶杯饭碗,明知是旧窑④,当珍惜;然贫家止有此器,将忍渴忍饥作珍藏计乎?儿当知之
【注释】①孙枝蔚:清初诗人。②高阁:束之高阁,不去阅读。③遑:闲暇,空闲。④旧窑:指年代久远的珍贵古瓷。
【丙】谕儿书
吴汝纶①
忍让为居家美德。不闻孟子之言,三自反乎?若必以相争为胜,乃是大愚不灵,自寻烦恼。人生在世,安得与我同心者相与共处乎?凡遇不易处之境,皆能掌②学问识见。孟子“生于忧患”“存乎疢③疾”,皆至言也。
【注释】①吴汝纶:清代作家。②掌:同“长”。③疢(chèn)疾:疾病,比喻忧患。
【释义•懂文】
(1)根据文意,选出【乙】【丙】两文标题中“示”“谕”最恰当的义项。
①示 A.上天对人类显示吉凶祸福 B.给人看 C.表示 D.教导
②谕 A.上对下的文告、指示 B.告诉 C.知道 D.比喻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盖惜书是有力之家藏书者所为,吾贫人未遑效此也。
②凡遇不易处之境,皆能掌学问识见。
【圈点•品味】
(3)参照示例,结合加点词语赏析下面句子,体会文中父亲说话时的语气和情感。
【示例】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须”是必须的意思,连用两个“须”表达了肯定、不容置疑的语气。“非……无以……”双重否定,强调了“学习”和“立志”的重要,表现了诸葛亮对儿子的殷切期望。
①初读古书,切莫惜书;惜书之甚,必至高阁。
②人生在世,安得与我同心者相与共处乎?
【摘录•明理】
(4)下面是从三则家书中摘录的蕴含着修身治学智慧的话,根据语境把合适的内容填在相应的横线上。(填序号)
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②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③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④便须动圈点为是,看坏一本,不妨更买一本 ⑤忍让为居家美德 ⑥若必以相争为胜,乃是大愚不灵,自寻烦恼 ⑦生于忧患,存乎疢疾
读书须注重方法,务实求知,我们可以按照古人说的“1) ”去做;面对困境,可以用古人的话“2) ”来勉励自己;当我们放纵懈怠、内心浮躁时,可以提醒自己“3) ”;当我们追逐名利、失去目标时,可以告诫自己“4) ”。
阅读下列短文,完成小题。
甲文: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乙文: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解释划线的词的含义。
(1)由是先主遂诣亮( )
(2)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
(3)犹当效张骞立功异域( )
(4)不耻劳辱( )划线的文言虚词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受任于败军之际 |
B.凡三往,乃见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
C.常为官佣书以供养谓为信然 |
D.以取封侯属予作文以记之 |
翻译画线句子。
(1)时人莫之许也。
(2)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结合原文分析两篇文章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上的异同。
阅读《东坡食汤饼》 ,完成题目。
东坡食汤饼①陆游
吕周辅言:东坡先生与黄门公②南迁③相遇于梧、藤间④。道旁有鬻⑤汤饼者,共买食之。恶⑥不可食。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徐谓黄门曰:“九三郎⑦,尔尚欲咀嚼耶?”大笑而起。秦少游闻之,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⑧而已。”
【注释】①汤饼:面条。②黄门公:即苏轼弟苏辙。③南迁:贬谪到南方。④相遇于梧、藤间:绍圣四年苏轼贬海南,苏辙贬雷州,南行途中两人相遇于梧州、藤州之间。⑤鬻:卖。⑥恶cū:通“粗”。⑦九三郎:苏轼对弟弟的称呼。⑧饮酒但饮湿:只管饮酒,莫管它的味道。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3分)
(1)恶不可食____________(2)徐谓黄门曰___________(3)秦少游闻之___________找出与例句中划线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3分)
例句:道旁有鬻汤饼者,共买食之
A.录毕,走送之 | B.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
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D.辍耕之垄上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的句子。
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从苏东坡的言行中.你可以看出他是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3分)
阅读《陈涉世家》(节选),完成文后题目。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节选自《陈涉世家》)解释下面划线的字。
(1)会天大雨 __________________(2)楚人怜之__________________
(3)或以为亡__________________(4)为天下唱__________________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的句子。
(1)等死,死国可乎?
(2)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陈胜、吴广为什么要诈称公子扶苏、项燕?(用简洁的语言回答)
北人啖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角生于水中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菱:即菱角,水生草本植物,壳内果肉可供食用及制淀粉。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字。(2分)
①席上啖菱________②或曰:“食菱须去壳。”_______翻译句子: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 (2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2分)
口技(节选)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解释划线的字。(4分)
①: 宾客意少舒②: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③: 曳屋许许声④几欲先走:下列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B.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
C.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 D.不能名其一处也 |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文章结尾“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作用?(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