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完成下列各题。
谁也看不见的阳台
[日]安房直子
有个城镇,住着一位心眼特别好的木匠。不论有人求他什么事,他都能爽爽快快地答应。
一天,来了一只猫,“咚咚”地敲木匠房间的玻璃窗:“木匠先生,想请您做一个阳台。”
木匠惊呆了。“猫做阳台!”他叫道,“这不是太过分了吗?”
猫摇摇头:“不,不是我要使用。有一位照顾我的姑娘,为了她,我才来求您的。阳台的大小,一米四方,颜色是天蓝色,地点是檞树大街七号,后街小小公寓的二楼。就是挂着白窗帘的房间。阳台要和天空一样的颜色。然后,我念点咒语,这样一来,就谁也看不见它了。也就是说,成了只有从里面才能看见的阳台。”
猫继续说:“哎,哎,请开始工作吧!姑娘现在不在家,她白天去劳动,到晚上才回来,我们想让她大吃一惊。因为直到现在,我们一直受着她很好的照顾。那姑娘,自己不吃饭,也要给我和鸟们喂食。我受伤的时候,她给我涂药;小麻雀从巢里掉下来的时候,她拾起来小心地养育。所以,作为谢礼,我们总想给这煞风景的窗户做一个漂亮的阳台……”
听到这里,木匠已经被猫的话吸引住了:“好,我接受了。我家有点旧木料,就用它做一个顶可爱的阳台吧。”
“木匠立即着手工作,他搬来木料,仔细地用刨子刨好,量了尺寸,用锯来锯,再爬到房顶,“咚咚咚”地响起锤子。当木匠在大楼后面不向阳的公寓窗户上,做成天蓝色阳台的时候,已经是黄昏了。那涂了油漆的小小阳台,好像是玩具一样。
好了好了!木匠想着,收拾一下,开始下梯子。这时,房顶那儿传来猫的歌声:能开花也能收蔬菜,手儿够得到星星和云彩,谁也看不见的漂亮的阳台。
木匠急忙下到地面抬起头,想看看刚刚做完的阳台。可是,如同猫所说,阳台连影子和形状都看不见,要说能看见的,只有房顶。
木匠摇了好几次头,揉揉眼睛,然后想:到底是什么样的姑娘,来打开那扇窗户呢?
木匠在微暗的小巷,靠着石墙,点着了一支烟卷,等着姑娘回来。
天已全黑,四周飘来晚饭气味时,那窗里“噗”地亮起了灯。白色窗帘摇动,玻璃窗打开了。接着,长头发的姑娘探出了脸。一瞬间,姑娘似乎特别吃惊:“多么了不起的阳台!”
她高高地伸出手说:“第一颗星,到这儿来,火烧云,到这儿来。”她的手里好像抓到了星星和云似的,脸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
从那以后,过了好几个月。
寒冬过去,阳光稍微暖和了的时候,一个挺大的包裹寄到了木匠家里。包裹用天蓝色的纸包着,还系着天蓝色的带子。木匠歪着脖子打开一看,哎呀,里面装满了好香的绿蔬菜,有莴苣、卷心菜、荷兰芹、菜花……还有这样一张卡片:这是在阳台收获的蔬菜,是给阳台修造人的谢礼。
木匠瞪圆眼睛。那谁也看不见的阳台上,居然能长这么多的蔬菜。他马上把蔬菜做成色拉。在奇怪的阳台上收获的蔬菜,甜甜的、嫩嫩的,吃上一口浑身都舒服。
到了五月。吹过的风,送来花和绿叶气味的时候,一件中等大小的包裹寄到了木匠那里。
木匠打开包裹一看,里边是一箱颜色鲜艳的草莓,而且照样附着这样的卡片:这是在阳台收获的草莓,是给阳台修造人的谢礼。
木匠给草莓浇上牛奶吃了。草莓凉凉的、香喷喷的,吃一口就觉得身子发轻。
这时,木匠想:真想到远处什么地方去呀。希望在沙漠的正当中,建立一座顶到星星的塔,这少年时期的梦,现在,在木匠的胸中一下子苏醒了。
在只能看见房顶的小巷后的二楼独自住着,已经有几年了呢?在窄小的工作场,连续造着房檐几乎紧贴房檐的房屋,已经有几年了呢……吃着草莓,木匠的心中,充满了对远处世界的向往。
到了六月。久雨已停,在一个阳光又热又晃眼的日子,木匠又收到了一个包裹。这一次是个细长的木箱,里面睡着满满的红蔷薇:这是阳台上开的蔷薇,是给阳台修造人的谢礼。
木匠把蔷薇花装饰在自己的房间里。当天晚上,被花香包围着睡了。
“喀吱喀吱”,是谁轻轻敲窗的声音,木匠睁开眼睛。窗外,那只白猫端正地坐着,一动不动地说:“木匠先生,我接您来了。您愿意坐上天蓝色的阳台到远处去吗?”
“到远处去?”木匠猛然往外一看,呀,前次做的天蓝色阳台,好像船儿一样,正浮在空中。天蓝色的阳台上,放着好几个大花盆,开满了红蔷薇。蔷薇的枝蔓缠到了阳台的栏杆上,长着小小的花蕾。在盛开的花中站着的长发姑娘正向木匠招手。她的肩上停着许多鸽子。一群麻雀在啄着蔷薇叶。
木匠的心“啪”地亮了,形容不出的喜悦使他的心咚咚直跳。“好,去吧!”他抱起猫,连睡衣也不换,从窗户跳到外边,在房顶上走几步,“噗”地跳上了阳台。
于是,阳台像宇宙船一样地动了,朝着星星和月亮,朝着在夜空飘忽的云,慢慢地飞去。
(1)童话是想象的艺术。本文在情节安排上有丰富的想象,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请你写出文中想象的故事情节。(写出两个)
(2)“猫”这一形象在文中有何作用?
(3)安房直子童话作品中的色彩往往美得震撼人心,让人浮想联翩。请你简要分析本文色彩运用的妙处。
(4)优秀的童话常有丰富的主题。请你结合内容谈谈对本文主题的理解。
要快也要慢
时代发展加速,生活节奏加快,“快”成了一种时尚,一种追求。方方面面都在努力提速,以“快”为特征的行当,诸如“快餐”“快递”“快照”“快洗”“快车”等应运而兴。即使在人的感情生活中,“闪婚”“闪恋”也成了一时的风景。
快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过去有句话:“一天等于二十年”。当下信息社会“一天”的发展,远远超过农业社会乃至工业社会“二十年”的发展。面对激烈的竞争,人们确实要有“争分夺秒”的精神,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违背事物发展规律去求快,快则快矣,得到的却是苦果子。20世纪50年代的“大跃进”,“跃”得全国人民没有饭吃,就是一个深刻的教训。时下用催生剂催长的速成水果与鸡鱼鸭肉,成长期是快了,但却变得像鸡肋一样,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样的快,带给它们的不是进化,而是退化。以牺牲环境与资源为代价的经济发展,也是得不偿失,后患无穷。我国早有“欲速则不达”和“”一类的古训,这是人类珍贵的经验之谈。
就人的幸福感而言,生活也是要有快有慢,劳逸结合的。倘若人一直处在快节奏中,没有慢节奏的调剂,没有空暇,没有悠闲,没有“采菊东篱下”和“闲庭信步”的情致,那生命就会失去平衡,人生的丰富性就会大打折扣,甚至会被快节奏所击倒。“闪婚”“闪恋”快则快矣,然而,也因尝不到婚恋过程的美妙情趣,而导致了不少人“闪离”的恶果。生活中有好多东西都是需要慢慢咀嚼的。阿尔卑斯山谷有一条公路,两旁景物极美,许多驾车人视而不见,疾驶而过,管理者特意在路上插上一个劝告牌:“慢慢走,欣赏呵!”朱光潜先生在谈到人生的情趣时,说人生艺术化,就得“慢慢走,欣赏呵!”我国有一首老歌也这样唱:“马儿呵,你慢些走、慢些走,我要把这美丽的景色看个够。”
针对近些年来一味求快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少人又怀念起慢来,认为不要急吼吼地度过有限的人生,于是,慢文化之风开始兴起。“慢餐”“慢递”“慢游”“慢照”一类的活动渐次多了起来。北京出现了“慢递”专业店。国际上有了“慢餐协会”,他们声称,慢餐不只是细嚼慢咽,它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心态上的慢,“以慢餐引导被物欲横流的大潮裏挟着的人们放慢脚步”。 “慢”,是幸福生活所不可缺少的。
由此可见,要辩证地看待快与慢,快有意义,慢也有价值。快节奏的霹雳舞与慢节奏的太极拳,各有各的美。要当快则快,当慢则慢,快不弃慢,慢不鄙快,让快慢正确地结合起来,在生活节奏加快的现代,使人的生活仍然保持应有的从容、放松和宁静,维护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高质量。根据语境,请在第3段的横线上填上一个合适的成语。(2分)
答:理解第4段有两句“慢慢走,欣赏阿!”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答:
(4分)
①提起台风,人们总是谈虎色变、望而生畏,没有人会对这个“海上暴徒”心存好感。然而,凡事都有两重性,台风虽然给人类带来了灾害,但是,多数人并不了解,如果没有台风,人类可能会遇到巨大的生存危机。客观地说,台风有过亦有功,而且台风的功甚至大于过。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民间流传的“台风来了怕台风,台风不来想台风”,正是对台风的客观评价。
②台风最高时速可达200千米以上,其能量相当于400颗2000吨级氢弹爆炸时所释放的能量,所到之处,摧枯拉朽。这巨大能量的流动在直接给人类造成灾难的同时,也使地球保持着热量平衡。众所周知,靠近赤道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受日照时间最长,接收的太阳辐射热量最多,因此气候也最为炎热,特别是在夏季。台风发展和维持的主要能量来源是水汽凝结释放出的潜热能,其水汽主要来自低纬度的热带洋面;随着台风从热带向中高纬度地区的移行,由其携带的大量热量和水汽即从热带输送至中高纬度地区,它给酷暑难熬的人们带来了清凉。2003年7月,正是台风“伊布都”的出现,结束了我国江南大部分地区持续40℃左右的高温天气。如果没有台风,就会造成热带地区气候越来越炎热,地表干旱更加严重。寒带地区正好相反,如果没有台风调节将会更冷。文章第①自然段中说 “凡事都有两重性”,请根据文章内容说说台风的二重性体现在哪里?
答:第②自然段划线句主要用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答: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那些让我们难堪的亲人
在易初莲花的洗手间里,遇到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太太,上完厕所,没有冲水,便笑眯眯地看着身后长长的队伍,向门外走去。她身后的一个年轻女子,蹙眉看着用过的厕所,回头嘟囔了一句,“真没素质!”而那老太太,大约是耳背吧,始终笑眯眯地,穿过异样地注视着她的人群,一路走出去。行至门口的洗手台处,她打开水龙头,开始洗手。
她先用水接连冲了四五遍水龙头,接着将脸凑过去,用手捧了水一遍遍地漱口。我有些纳闷,不知她上厕所为何还要漱口。但这样的疑惑还没有消除,她又开始清洗水龙头,这一次,冲洗了至少有十次,然后再一次漱口,洗手。这样的动作,持续了大约有十几分钟,直到她身后的人,开始抱怨,指责,甚至有人不耐烦地骂出声来:“在洗手间不知道冲洗,跑到水龙头下倒是洁癖起来了,真是神经有毛病!”
她仿佛不自知,不紧不慢地,在镜子里看着后面排队等候洗手的人,脸上依然有淡淡的微笑。只是,这样的微笑,在那时的我看来,有了几分让人反感或者同情的感觉。
大约又过了几分钟,一个三十岁左右的男人走过来,看见洗手间旁边挤满看老太太洗手的人,即刻红了脸,如芒在背似的,低着头把还在洗手的老太太拉出了人群。我经过他们身边,无意中听到他压低了声音说:“咱别在这儿让人笑话行不行?”而这个显然是有轻微神经障碍的母亲,则抬头看着自己的儿子,依然不说话,但神情里,却已微微有些忧伤。就像一只依恋主人的小猫,看着主人难看的脸色,尽管不知为何,却也可以感觉到,定是自己做错了什么事情,于是便将身体怯怯地靠过去,试图博取主人的欢心。
又想起在学校门口,曾有一个卖山东煎饼的男人,大约五十岁的样子,穿着朴素,每日都在傍晚的大风里,站在拐角处,等着学生来买他的煎饼。我是他的常客,常常顺便跟他聊天,知道他有一个儿子,在附近一所学院读自考的本科,尽管前途未卜,但他还是为能够供儿子到大城市来读书而感到骄傲。我从他微笑时丛生的慈祥的皱纹里,知道这是个会为了儿子做一切事情的男人。
偶尔我会碰到他的儿子过来,是个言语不多的男孩,只站在父亲旁边,帮他收一会儿钱,再找些理由,说回校学习,便匆匆走开。男孩的身影同样地痩削、单薄,有着与父亲一样对于这个城市的疏离与惶惑。只不过,男人对于儿子,有浓浓蕴蓄的温柔;而儿子对于父亲,则始终像是隔了一层。
男人的生意,并不时时如意,常常就有整顿市容的城管,开着车,没收他违章的摊子。几乎每一次,男人都会做一只逃窜的老鼠或者小兽,推起车子,与几个同样摆摊的小贩,一起沿着黄昏的马路飞奔。每一次我路过看到,都会觉得难过,想,如果是他的儿子看到父亲这样狼狈逃窜的一幕,不知会不会像我们路人一样,生出心疼?
一次,城管又搞突然袭击,我恰好路过,看见男人手忙脚乱地将东西随便一收,便与几个小贩一起,沿街飞奔起来。但行出去几米,他便猛地回头,朝站在原地的儿子喊,“快回去学习吧,我一会儿就回来了。”我以为瘦弱的儿于会追赶上父亲,与他一起承担这样的惊吓,但他却是看着身旁开车追上去的城管,又羞愧地扫一眼周围观看这一场追逐的路人,很匆忙地,掉头走开了。
我之后再也没有看到过山东男人,听门口卖水果的小贩说,他做煎饼的炉灶与三轮车,已经被没收掉了。但他并没有抱怨什么,也没有离开这个城市,而是在儿子学校门口的一家饭店打工,继续为儿子挣学费。
常常想:我们在人前,需要面子,需要那些花哨的点缀,可是却常常忘了,亲人给予我们的那些难堪,恰恰在很多时候,是爱,是最快的发酵粉,只要放入一点,我们彼此的心中,便会有一盆火,熊熊地燃烧。
(文/安宁,选自《杂文选刊》2009年笫8期,有改动。)什么事让两个“儿子”感到难堪?请分别简要概括。
品析下面的句子,说说这个句子表现了老太太怎样的心理。
就像一只依恋主人的小猫,看着主人难看的脸.色,尽管不知为何,却也可以感觉到,定是自己做错了什么事情,于是便将身体怯怯地靠过去,试图博取主人的欢心。真正让“我们”感到“难堪”的是什么?请通读全文,简要概括。
结合全文,说说作者以“那些让我们难堪的亲人”为题,是为了提醒我们关注哪些问题?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1-3题。
长期吃肉降低智商?
最近,有个“长期吃肉降低智商”的说法在网上流行。该传言称,英国科学家在8170名实验对象身上发现了一个现象:常吃肉会导致智商下降。这个说法让很多朋友感觉惊奇,一些人提出了疑问:“自己不够聪明是因为爱吃肉的缘故吗?”这种说法是真的吗?
笔者觉得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以下几点:
1、吃肉太多有害智力,不等于少量吃肉就会降低智商。从营养平衡角度来说,每一样事物都有它合适的分量。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过量的红肉会增加患心脏病、糖尿病、老年痴呆以及多种癌症的风险。特别是加工肉制品,增加多种癌症风险的作用更为确定。
目前我国营养学会推荐每天吃50-75克肉类(生重),按红烧牛肉来算也就3-5块。按照这一标准摄取肉类没有发现会有什么害处。适量吃肉的营养学意义是预防缺铁性贫血,特别对于育龄女性和儿童比较重要。
2、很多人以为素食的好处在于完全不吃鱼、肉、蛋、奶,这个概念是错误的。素食的好处不在于“远离鱼、肉、蛋、奶”,而在于大量蔬菜、水果、杂粮、豆类、坚果等天然植物性食物的合理配合。别忘记油条、薯片、炸麻花都是素食,饼干、甜点和各种甜饮料也可以是素食,而这些东西并不会促进智力提高。
实际上,适当吃鱼,适当吃蛋类,对于脑力是有益的。一些在发展中国家低收入人群中进行的研究发现,孕妇、乳母和儿童吃鸡蛋有利于孩子的认知能力,可能是因为鸡蛋含有12种维生素、大量的磷脂以及优质的蛋白质,对婴幼儿的智力发育有益。
3、少吃肉,甚至吃素食,必须保证营养充足。营养不良的素食未必会提高智力水平。营养不良的素食不仅不会让人聪明,还会因为贫血、蛋白质缺乏、维生素B12缺乏而影响儿童的智力。无论在我国贫困地区还是在其他发展中国家进行的研究都发现,贫血儿童的学习能力明显低于不贫血的儿童。
西方的素食者和印度的素食者大部分是“蛋奶素”,有蛋类和奶类的营养支持,而且有多种素食者的营养增补品和素食者专用婴儿食品,因此出现营养缺乏的情况很少。国内相关营养品和强化食品的供应不足,在决定纯素饮食时最好能咨询营养专业人士,获得膳食指导,避免出现营养不良情况。
4、多吃素菜,特别是多吃绿叶蔬菜,可能比完全吃素更重要。我国营养学界推荐国民吃少量的肉和鱼,同时吃大量的蔬菜。蔬菜所供应的维生素C、胡萝卜素、叶酸、钾、钙、镁、膳食纤维和抗氧化物质,对良好的智力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也能帮助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等多种慢性疾病。每天吃500克蔬菜,包括250克绿叶菜,对健康至关重要。研究表明,深绿色的叶菜和预防老年性的认知退化之间可能是有密切关系的。也有很多研究提示,孕期摄入足够的蔬菜对于新生儿的健康包括智力发育是有益的。
总之,鉴于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足够的铁、锌、钙和蛋白质等营养素,因此不提倡儿童吃“纯素”。不吃肉是可以的,但至少需要蛋、奶,最好还能有鱼类。笔者希望不会有人因为这个报道而误认为“吃素就一定聪明”,然后决定给自己未成年的孩子吃“纯素”。怎样才能吃出聪明的头脑?下列对作者观点的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要适量吃红肉 | B.适当吃鱼类、蛋类 |
| C.吃素食要保证营养充足 | D.多吃绿叶蔬菜 |
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本内容的一项是
| A.过量进食红肉会增加患心脏病、糖尿病、老年痴呆以及多种癌症的风险。 |
| B.素食的好处在于大量蔬菜、水果、杂粮、豆类、坚果等天然植物性食物的合理配合。 |
| C.素食会造成贫血、蛋白质缺乏、维生素B12缺乏,从而影响儿童的智力。 |
| D.蔬菜所供应的多种微量元素和抗氧化物质,能帮助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等多种慢性疾病。 |
对于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下列选项最准确的一项是
A告诉读者不能只吃素食,还要吃一定量的肉食。
B.说明素食者应该进食不同种类的素食来补充各种营养。
C.告诉读者多吃绿叶蔬菜,可能比完全吃素更重要。
D.告诉读者:无论是否吃素,关键是控制肉食的量,吃足量的蔬菜,保证营养充足。
菜中之王
傅丽清
①时近立冬,京郊又到了砍大白菜的季节。由于政府抓了“菜篮子”工程,冬季市场的蔬菜品种增多,大白菜虽然已不再是冬令唯一的“当家菜”,也再见不到城乡总动员运贮大白菜热闹景象;可是北京人对它总情有独钟,多少还是要买一些贮存起来过冬。
②古人称蔬菜好吃,常夸“初春早韭,秋末晚菘”。苏东坡曾有诗赞道:“白菘类羔豚,冒土出熊蹯。”范成大也曾吟道:“拨雪挑出踏地菘,味如蜜藕更肥浓。”菘,指的就是白菜。《本草纲目》解释道:“菘性凌冬晚凋,有松之操,故曰菘,俗谓白菜。”野生白菜属十字花科,原是远古人类的采集植物之一;世界上栽种白菜最早的是中国,在距今约七千年的西安半坡新石器时代遗址里,就出土了瓮藏的白菜种子。大白菜,则是我国祖先培育出来的北方优良的“结球白菜”变种。
③鲁迅先生早期作品里,曾描写过挂在杭州水果店里的“胶菜”,那就是大白菜;因以胶东所产品质最好,故称“胶菜”。鲁人夸说的“泰山三宝”,其中第一宝即为白菜。鲁迅迁居北京后,在他小说里出现的大白菜,就堆成一座小金字塔,点缀了这座古城普通人家的冬日风景。
④真是“百菜不如白菜”。大白菜营养丰富,除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粗纤维外,还含有微量的钙、磷、铁,以及胡萝卜素、硫胺素、核黄素和抗坏血酸等成分;并且产量高,还耐贮存,价廉物美,是冬令蔬菜中老百姓餐桌上的佼佼者。北京人包饺子,涮锅子,做芥末墩儿,都少不了它。白石老人生前爱吃大白菜,也爱画大白菜,并在“岁末清供图”上题道:“牡丹为花之魁,荔枝为果之龙,独不论白菜为菜之王,何也?”南方人到了北方,常起“莼鲈之思”;北方人到了外地,也会生“菘鲷(注)之想”吧!那年,我参加中国科学家代表团赴欧洲考察,我们几个从北京去的人,在斯德哥尔摩突然对祖国的白菜害起相思来了,便到中国餐馆定了一份烧白菜。如风卷残云般,我们首先把一盘白菜,吃了个底儿朝天。可是价钱令人咋舌,超过了一盘烹大虾;而且还是好客的女店主,亲自上市场去采购来的哩!
⑤我对白菜还另有一番特殊的情愫。抗战时期负笈流亡到江西,在赣东铅山城外一所中学里读书。教室设在一座荒废的祠堂里,墙上嵌着一块石碑,碑上刻着明代万历年间当地一位清廉爱民的知县笪继良画的一棵白菜,旁书他的两行题辞:
⑥为民父母,不可不知此味;为吾赤子,不可令有此色。
⑦近年,我重访旧地,发现那块曾和我们学子朝夕相对、断成两截的“白菜碑”,已作为历史文物迁移到该城⑵中心,并建亭加以保护。县委施书记告诉我,他常用那块“白菜碑”告诫干部,要以清廉俭朴、勤政爱民自律共勉。
⑧啊,谢谢你,具有青松风格的白菜,至今还能作为我们后人反腐倡廉的教材。
(注)鲷,即真鲷,产于山东的又称“加级鱼”,肉味鲜美。请写出第②段主要运用的两种说明方法,并分别找出一个相应的例句。(4分)
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第③段和第④段的大意。
第④段写了白菜的哪些优点?请分条说明。(4分)
说说文章结尾处记叙“白菜碑”的故事有何作用,并比较一下这样的记叙与记叙文中的记叙在语言上有什么不同。(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