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
【乙】
专诸者,吴堂邑人也。(伍子胥)乃进专诸于公子光。四月丙子,光伏甲士 ①于窟室 ②中,而具酒请王僚。王僚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门户阶陛左右,皆王僚之亲戚也。夹立侍,皆持长铍 ③.酒既酣,公子光详为足疾 ④,入窟室中,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既至王前,专诸擘 ⑤鱼,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左右亦杀专诸,王人扰乱。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释】①甲士:身穿铠甲的武士。 ②窟室:地下室。 ③长铍:长矛。 ④详为足疾:假装脚有毛病。详通"佯",假装。 ⑤擘:拆,掰开。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①秦王 怫然怒
② 仓鹰击于殿上
③王僚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
④酒既酣
(2)与甲文"以头抢地耳"中的"以"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徒以有先生也 |
B.因以匕首刺王僚 |
C.计日以还 |
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②光伏甲士于窟室中,而具酒请王僚。
(4)简答题。
①外交辞令往往藏有"潜台词",委婉含蓄。请说出甲文中"与臣而将四矣"的"潜台词"。
②孔子曾说:"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论语•子路》)请结合甲乙两文,分别说说唐雎和专诸作为"士",在"不辱君命"方面的具体表现。
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山无烟云,如春无花草。
山无云则不秀无水则不媚无道路则不活无林木则不生无深远则浅无平远则近无高远则下。
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缈。其人物之在三远也,高远者明了,深远者细碎,平远者冲淡。明了者不短,细碎者不长,冲淡者不大,此三远也。
山有三大,山大于木,木大于人。山不数十重如木之大,则山不大。木不数十重如人之大,则木不大。木之所以比夫人者,先自其叶。而人之所以比夫木者,先自其头。木叶若干可以敌人之头,人之头自若干叶而成之,则人之大小,木之大小,山之大小,自此而皆中程度,此三大也。
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派,则远矣。盖山尽出不惟无秀拔之高,兼何异画碓嘴?水尽出不惟无盘折之远,何异画蚯蚓?
正面溪山林木,盘折委曲,铺设其景而来,不厌其详,所以足人目之近寻也。傍边平远峤岭,重叠钩连缥缈而去,不厌其远,所以极人目之旷望也。远山无皴,远水无波,远人无目。非无也,如无耳。
(选自宋代郭熙《林泉高致》)
(1)下列关于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山无云/则不秀无水/则不媚无道路/则不活无林木/则不生无深远/则浅无平远/则近无高远则下。 |
B. |
山无云则不/秀无水则不/媚无道路则不/活无林木则不/生无深远则浅无/平远则近无/高远则下。 |
C. |
山无云则不秀/无水则不媚/无道路则不活/无林木则不生/无深远则浅无/平远则近无/高远则下。 |
D. |
山无云则不秀/无水则不媚/无道路则不活/无林木则不生/无深远则浅/无平远则近/无高远则下。 |
(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 仰:仰视 |
B. |
高远之势突兀 突兀:耸立挺拔 |
C. |
木叶若干可以敌人之头 敌:敌对 |
D. |
盘折委曲 委曲:弯弯曲曲 |
(3)把文中两个画横线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白话文。
①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
②水尽出不惟无盘折之远,何异画蚯蚓?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两个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郦道元《三峡》节选)
【乙】二翁登泰山
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甚友善。甲翁之妻子去乡,唯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①,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冀、雍②,然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③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叟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注释】①第:房屋、宅子、家。②冀、雍:古代两个州名,在今约山西、陕西、甘肃一带。③曩:以往、过去。
(1)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是 山 余 亦 未 登 然 老 矣 恐 力 不 胜。
(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__________________
②清荣峻茂__________________
③甲翁之妻子去乡__________________
④差矣,汝之言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与用法相同的一项( )
A. |
春冬之时 公将鼓之 |
B. |
自三峡七百里中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
C. |
同邑而居 笑而止之曰 |
D. |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扶苏以数谏故 |
(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②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
(5)【甲】文写游三峡,【乙】文写登泰山。两文在表达方式和表现的主题上有什么不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青城山记
[明]焦维章
成都之西,名山水以十数,而灌①胜;灌之山以百数,而青城尤胜。
时嘉靖二载季春三月,予友冯廷器曰:“青城之秀甲于益州,望之蔚然。予将披石穿云,候君于青霄白石间,亦胜事也。”予偕诸友刺舟渡江,渐近山下。一时林壑之美,已觉胜绝。过横山,望青城山长生观等处,尚在翠微烟霭间。少焉,阴雨冥濛,作潇潇声。南行一里余,雨亦霁。由长生观西北行,凡数转,抵建福宫。且暝,不可前矣,遂宿焉。迨晚,风雨大作,且饮且怅,以为天师洞陡绝,扳跻尤难。吾友鲜宗申曰:“不可止也!其勿贻谢灵运之愧。”夜分,雨止。
厥明②,日光苍凉,掩映云际。行巨壑间,每大啸,类有人在空谷中酬和者。西升崇岭,罗磴如立,仰首拊膺而上。远望有梨花一株,灿如素锦,云即洞所在也。道甚湫隘,才可尺许,旁皆邃谷,易于坠蹈。凡行四五里,得至洞下,洞在石壁十余丈上。悬为栈道,沿入洞中,三十六峰次第呈露,黛色如螺。左试剑石等山,远近朝拱,浮岚往来,在我襟袖。天下之奇观备矣。
寻建福宫故道,将谋归路。会冯廷器延饮其家,诸友亦醉饱连日。吾曹虽铅椠③之素业未休,而江湖之志壮尤甚。故太史公必登龙门,探禹穴,而后为文豪宕有奇气。朱、张二儒④,远临衡岳,一时高迈之怀,岂潦倒嚣哗者之能与哉?
(选自《天启新修成都府志》卷五十五,有删节)
【注】①灌:灌县,今都江堰市。②厥明:天亮。③铅椠:指读书作文。④朱、张二儒:宋代大儒朱熹、张栻。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雨亦霁 霁:(雨)停 |
B. |
迨晚 迨:趁着 |
C. |
类有人在空谷中酬和者 类:好像 |
D. |
天下之奇观备矣 备:齐全 |
(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予将披石穿云,候君于青霄白石间,亦胜事也。
②会冯廷器延饮其家,诸友亦醉饱连日。
(3)在作者的“青城之游”中,除了秀美景色,还有什么引发了他在文末的慨叹?请结合全文分析作答。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正义》)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临溪而渔 临:到 |
B. |
泉香而酒洌 洌:清 |
C. |
选贤与能 与:给予 |
D. |
故人不独亲其亲 亲:以……为亲 |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杂然而前陈者/面山而居 |
B. |
宴酣之乐/下车引之 |
C. |
不独子其子/其真无马邪 |
D. |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皆以美于徐公 |
(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A. |
苍老的容颜,花白的头发,醉倒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
B. |
苍白的脸色,花白的头发,醉倒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陶醉了。 |
C. |
苍白的脸色,花白的头发,萎靡坐在众人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
D. |
苍老的容颜,花白的头发,萎靡坐在众人间,(这)是太守陶醉了。 |
(4)下列有关乙文“大同”的表述,在甲文中没有得到体现的一项是( )
A. |
社会稳定 |
B. |
生活安乐 |
C. |
为人诚信 |
D. |
关系和睦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柳河东集》)
【乙】
二里,见大溪自石门①出,溪北无路入,乃下就溪中;溪中多巨石,多奔流,亦无路入。惟望石门近在咫尺,上下逼凑,骈削万仞,相距不逾二丈。盖本一山外屏,直从其脊一刀中剖而成者,故既难为陆陟②,复无从溯溪。徘徊久之,得一径东向,复从以入,将及门下,复渡溪北。溪中缚木架巨石以渡,知此道乃不乏行人,甚喜过望。乃先降而就溪则溪水正从门中跃出有巨石当门分为二道。
(选自徐霞客《徐霞客游记》,有删节)
[注]①石门:位于云南苍山。②陟:登,上。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伐竹取道/会天大雨,道不通 |
B. |
潭中鱼可百许头/杂然相许 |
C. |
乃下就溪中/瞬息可就 |
D. |
惟望石门近在咫尺/先达德隆望尊 |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将及门下,复渡溪北。
(3)请用三条“/”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乃 先 降 而 就 溪 则 溪 水 正 从 门 中 跃 出 有 巨 石 当 门 分 为 二 道
(4)【乙】文作者探游石门的经历与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表现的情景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5)学校地理社团拟在“游山河,赏胜景”主题活动中宣传“小石潭”“石门”两处景观。作为社团成员,请你任选一处,结合文段内容,写一则宣传语。要求:①包含景观名称;②突出景观特点;③语言简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