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载人飞船虽然可以将航天员送入太空,但无法携带较大的栽荷进行空间实验,飞船电力供应也无法满足大型载荷或大规模空间实验的需求。因此,建设能部署大量实验载荷并提供充足能源开展实验的空间站,是航天发展的必然趋势。"国际空间站"实践表明,它是人类最好的太空技术实验和应用平台。我国空间站建成后,将具备完全自主的载人航天能力。
(摘编自欧阳自远主编《十万个为什么》)
材料二:
天舟一号作为我国首个空间货物运输飞船,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它突破了货物运输、推进剂补加等关键技术,使我国跻身于少数几个具备大吨位空间货运能力的国家。天舟一号还是全球首个掌握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技术的飞船,并且在航天领域首次实现了100V高压锂离子蓄电池组在轨应用。天舟一号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二步的收官之作,标志着我国即将开启空间站时代。
技术指标国家和地区 |
俄罗斯进步MS |
欧洲ATV |
日本HTV |
美国天鹅座 |
中国天舟一号 |
发射质量/t |
7.2 |
20.75 |
16.5 |
7.5 |
13.5 |
上行能力/t |
2.25 |
7.67 |
6 |
3.5 |
6.5 |
上行货重比 |
0.31 |
0.37 |
0.36 |
0.46 |
0.48 |
注:"t"是计量单位,吨。上行货重比=上行能力/发射质量,上行货重比越高,货物上行效率越高。
(摘编自白明生等《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研制》)
材料三:
中国空间站具备后发优势。建成后,会单独发射一个光学舱,光学舱里架设一套口径两米的巡天望远镜,可以对40%以上的天区进行观测,可以源源不断地为科学家们研究宇宙学和天文学提供海量的科学数据。同时,空间站还将拥有完整的可再生生命保障系统。
(摘编自《中国的空间站什么样》)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载人飞船能将航天员送入太空,但其电力供应无法满足大型载荷的需求。 |
B. |
空间站是航天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人类最好的太空技术实验和应用平台。 |
C. |
日前,我国已跻身于世界少数几个具备大吨位空间货运能力的国家之列。 |
D. |
天舟一号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已经正式进入空间站时代。 |
(2)中国天舟一号与国外货运飞船相比,具有哪些优势?请根据材料二简要分析。
(3)我国建成后的空间站具有什么特点?请根据材料三简要概括。
棉花糖
那年,老家的炊烟像云朵一样悠悠地飘着。
晌午,父亲拖着一身的泥巴吭哧吭哧地走回家。这日头!父亲心里一阵嘀咕。
“回来了?”母亲把毛巾递给父亲。
“嗯,先喝口水。”父亲走到水缸边,用勺满满地盛了一碗凉水,咕噜一声灌进肚里。
我那时年龄小,每天屋里屋外跑。父亲背着一大摞农具进院门时,我每次比母亲跑得快。
“丫头,又看我喝水?”父亲滴着汗珠朝我笑。
“甜吗?爹。”我两手搭着缸沿咯咯地笑弯着头。
“甜,很甜,像吃棉花糖。” 爹又笑。
于是那天起我记住了棉花糖的滋味,做梦也想吃棉花糖。后来我上学了,看到学校的门口有流动的商贩卖好看的棉花团一样的东西。同学们说那是棉花糖。棉花糖?我禁不住诱惑,用零碎的硬币买了一小团吃。真的很甜,还带着香味。
回家的路上,我一直想着父亲陶醉的样子。父亲说缸里的水是棉花糖味,这是真的吗?难道是棉花糖化了变的?
我急切地穿过窄窄的田埂,我没见到父亲行走的身影,却看见母亲提着竹杆沿着河塘在追赶鸭群。
我打开家门,扔下书包就蹿到院里的水缸边。我个子矮,踮着脚看不到水的影子。我端来一把椅子站上去,才终于看见那一汪被父亲快喝光了的棉花糖水。
“你不要命了?”母亲不知啥时候进来的,见我的头隐没在缸里,大叫起来。
我后来对母亲说:“没有您一声叫,我也许就掉不进缸里去,也不会明白缸里的水根本不是棉花糖的味。”
父亲惊慌地把我湿漉漉从缸里拎了出来,嘴里咕噜噜地想说什么。然后我看见父亲舀了一瓢水喝,父亲那会儿喝水的样子一点也不好看。当然我不敢问缸里的水甜不甜,因为我已经知道水不是棉花糖味的。
惊魂未定的母亲给我换干衣服后去了堂屋,我根本没想到她会去找那根赶鸭的竹杆来打我。
“你这是作啥?放下!”父亲扔了水瓢吼道。
“今天不打她一下,明天还会掉进缸去。”母亲气着说。
我受了太大的惊吓,在两个水缸缝隙里躲藏。
“出来!”父亲朝我喊。我从缸缝里看见父 亲的脸铁青,筋脉一根根在颤抖。
“不出来我要砸缸了!”父亲嗓门特别大。
我只好出来,我想父亲一定不会打我,因为他从来没打过我,刚才还阻止了我母亲的竹杆。但我很快感到不妙了,父亲的眼睛转来转去显然是在寻找打我的家伙。
果然父亲在堆满农具的墙角一顿乱翻,第一次他拿起一根粗大的竹棍子走到我跟前,把我吓得半死。第二次他换成扁担又走到我跟前,我哭着求饶。第三次他拿起一顶草帽,我破涕为笑。然而父亲还是没打下来。而这时让我惊奇的是父亲蹲在地上拼命地在拔一根草。拔草作啥?我呆呆地看着父亲。
“站好了!”父亲站起身命令我。
我很听话,毕恭毕敬地站着。
随着一阵风吹过颈部,父亲说惩罚结束。原来父亲用那根草在我脸上打了一下。我用手摸了摸自己的脸。有点痒。
晚上,父亲来到我床头边,问:“丫头,疼吗?”
我大哭起来,紧紧地抱住了父亲。
“小孩子不能喝生水,要得病的。”父亲微笑着对我说。
“今天我买了棉花糖吃,爹不是说缸里的水和棉花糖一个味吗?”我伤心地说。
“爹骗你的。”父亲愣愣地看着我。
父亲走的那年我正读大学。有一天,我接到加急电报,告知父亲病危的消息,我连夜乘火车赶回老家。
父亲一直等着我,在病床上他老泪纵横地捏紧着我的手。可父亲的手冰冷。
“爹…….这辈子…….只打过你……一次。”父亲喘着气说。
“您……一次……也没打过。”我感动得泣不成声。
母亲在一边默默地流着泪。
“爹,还记得这个吗?我把它带回来了。”我从书包里取出一个小布包,一层层地打开。
“一根草?”周围的人全惊讶万分。
我把那根草轻轻地放到父亲的手心上,然后我把自己的手放上去,再把父亲的五指合起来…… 本文描写了一位慈爱的父亲,主要通过哪些事情来表现的?请简略概述。
水缸里的凉水明明不甜,父亲为什么要说“甜,很甜,像吃棉花糖。”?
“父亲的脸铁青,筋脉一根根在颤抖”这句用了什么描写?表现了父亲当时怎样的心情?
请说说文中“一根草”的特殊含义。
你是否赞赏文中这种父亲?请你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感恩:生命中的心灵之花
①“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是一句并不深奥的话,可是真正理解并做到的人能有多少呢?生活中关于翻脸不认人或以怨报德的“白眼狼”的传说,每每有所耳闻,令人徒然唏嘘不已。于是,说某某人“不知好歹”、“良心被狗吃了”的斥责与评论,就在口头传播中无形地为某人画了像,其人品足以让他失去亲友的关爱与尊重,让他的事业和生活面临很多困难。
②现在谈论感恩这个话题,具有相当广泛的社会意义。一方面,不少成年人被“金钱万能”所左右,自私自利,只认钱不认人,只讲索取不讲回报,淳朴之风、感恩之心日渐式微;另一方面,独生子女过分受宠,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知体贴和心疼父母,虽然能背诵“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样的古诗,可是自我中心意识在家人的不断纵容中强化。因此,感恩教育要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决不是仅仅靠书本知识就能奏效的。在价值多元化的状况下,如何弘扬感恩美德,培育青少年感恩的人格并自觉形成感恩的伦理观,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深层次内容之一。
③感恩不是浅层次的庸俗的“投桃报李”,更不是表面的甜言蜜语。它是人类在生命延续过程中的心灵之花,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芳香;它是人性中真善美的乐章,将爱心传递,使人的理智与情感本身具有了审美的意义;它是为人父母者的幸福与欣慰,是为人子女者的本分与情操,是人与人之间的虔诚。假如没有感恩,人类的繁衍与生存就成为纯粹生物学意义上的基因复制,陷入鸡生蛋、蛋生鸡的简单怪圈。这样,就诞生不了朱自清的美文《背影》,就品味不了朱德感人肺腑的《母亲的回忆》,也欣赏不了童话般的校园歌曲《外婆的澎湖湾》。
④由此看来,感恩实在是不用勉强的,它是我们人生的必修课,更是一个高尚的人应该具有的境界与素质。
⑤父母养育子女,并非“施恩图报”,父爱母爱如山高比海深。那么,子女对父母的感恩就是绿叶对根的情意,孝敬在言行上,也在心灵深处。有智者说,看一个人品行如何首先就看他是否孝敬父母,一个人如果连父母都不孝敬,那就既不能做朋友,也不能扛重任。诚哉斯言!
⑥感恩,就是孝敬父母,就是怀念恩师,就是报效祖国,就是对于成长的一种回馈。感恩,将使我们的心灵永远温暖如春 。本文主要观点是什么?
第四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第三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如何理解“感恩就是对于成长的一种回馈”这句话的内涵?
阅读本文,相信你对感恩有了更深的了解,请说说你在生活中感恩的一件事或准备感恩的一件事。
冰川正在消失
⑴冰川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库,也是地球上除了海洋以外最大的蓄水池。它在高寒地区由雪再结晶聚积成巨大的冰川冰,后又在重力这一主要因素的推动下形成。
⑵全球70%的淡水被储存在冰川中。除了大洋洲以外,其他六大洲都有冰川。其中淡水资源最富余的是南极洲、格陵兰岛和喜马拉雅山等山脉。
⑶自1850年小冰期结束以来,全球冰川开始发生退缩,这种退缩属于正常气候变化现象。然而,近几十年来来自世界各地的资料表明,全球冰川正在以有记录以来的最大速率在世界越来越多的地区融化着。 20世纪90年代开始,全球冰川呈现出加速融化的趋势。2010年,世界冰川监测机构关于冰川融化的最新评估显示,冰川年消融速度是2000年以来的两倍。
⑷这一时段也正好是有记录以来,全球最为温暖的10年。科学家们认为,造成冰川融化的罪魁祸首正是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大量的碳排放破坏了生态平衡。冬季过于干燥,夏天过于炎热,都在加速着冰川融化。
⑸冰川的加速融化与消退对环境和人类福祉有着极大的影响,全球冰川消融将带来洪水、泥石流、海平面上升等系列灾害。人类首当其冲要面对的潜在气候灾害,便是北极圈里的格陵兰岛。
⑹据测算,这个全世界最大岛屿上的冰盖,每年约有220立方公里的冰融入海洋。如果这些冰完全融化,全球海平面将上升7米。海平面每上升1米,全球就将有1.45亿人的家园被海水吞没。
⑺世界自然基金委员会发表的一份报告称,到2050年,全球海平面将上升50厘米。北极冰川到2070年几乎会完全融化。而如果地球上所有山岳冰川全都解体流入海洋的话,将导致海平面升高50~70米。
⑻那如果冰川最终消失了,我们的世界又会是什么样子?
⑼有人展望了冰川消失后的世界图景——我们再也不用到世界各地旅行了:
⑽ “世界各地的滑雪爱好者将失去阿尔卑斯山,世界杯滑雪赛将成为滑水比赛,当地旅游业每年数百万美元的创收以畸形的方式保持。
⑾格陵兰岛西部的猎人们在放弃传统的狗拉雪橇之后,不得不继续放弃使用摩托艇,转而使用船来运输。一些依靠放牧驯鹿为生的当地居民失业了,因为驯鹿再无苔藓可吃,数量大减。
⑿泰坦尼克号们再也撞不到冰山了,被海难吞噬的1503条生命将得以保全。巨轮将愉快地从英国南安普敦出发,然后停靠在自由女神塑像的右手肘关节。
⒀海拔从几米到几十米之内的东京、神户、横滨、大阪、名古屋、福冈,都会变成水下乐园。其中最著名的游乐项目,将是“水漫富士山”。
⒁被称为“亚洲水塔”的喜马拉雅山区冰川蒸发,印度的印度河、恒河和布拉马普特拉河变成夏季干涸的季节性河流。印度的主要粮仓得不到灌溉,近5亿印度人食不果腹。
⒂继图瓦卢和马尔代夫之后,更多以海洋风情为特色的国家将不得不放弃家园,“搬迁”到高原地区。
⒃中国14座沿海开放城市将全部沦陷,大连、天津、青岛、上海、杭州、厦门、广州、香港、澳门和深圳等城市将变成上半身是城、下半身是海的大陆架。”
⒄这就是我们一手制造的未来。每一次飞行,每一个汉堡,每一个碳能加工厂。结果在这里,就是这样。本文告诉我们人类正在面临着怎样的灾难?造成这一灾难的原因是什么?
第⑽-第⒃自然段中运用得最主要的说明方法是什么?运用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是什么?
“全球冰川正在以有记录以来的最大速率在世界越来越多的地区融化着”一句中“有记录以来”一词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针对文中提到的这种将会来临的危险,你觉得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具体措施来防止或者延缓这种悲剧的发生呢?请至少写出两点。
悠长的铃声
毕淑敏
①雨天,是城市的忌日。花花绿绿的伞填满每条街道,到处堵车。我大清早出门,赶到读书的学院,还差一分钟就要上课。
②“今天你晚了。”看大门兼打铃的老师傅说。他瘦而黑,像一根铁钉。别的同学都住校,唯有我走读。开学才几天,他这是第一次同我讲话。“不晚。”我撒腿就跑。从大门口到教室的路很长,就算跑得再快,也来不及。课堂纪律严格,我只想将损失减少到最小。
③上课铃声在我背后响起,像一条鞭子抽我双腿。迟到就迟到吧,纪律虽严,健康还是最重要的。我的脚步迟缓下来,仿佛微风将息的风车。铃声还在宁静而悠远地响着,全然没有即将沉寂的细弱。只要铃声响着,我就不该停止奔跑。终于,到了。老师和同学们都在耐心地倾听着,等待铃声终结。
④放学时,我走过大门,很想向老人表示感谢。可是,说什么好呢?说“谢谢您把铃绳拽得那么久”吗?我想在学校里,最好的谢意莫过于学生对勤杂工的尊敬,便很郑重地问:“老师傅,您贵姓?”“免贵……”他告诉我姓氏。我的脑子里管记忆姓氏的区域,似乎被虫蛀过,总是容易搞错。不过这难不住我,我创造了联想方式。比如,听了看门师傅的姓氏,我脑海中就幻化出花果山水帘洞的景象。一群猴子在乱窜……
⑤上学三年,我认真称呼他的机会并不多。唯有恰恰赶在上课铃响之时,我经过校门,才会恭恭敬敬地称他一声:“侯师傅好。”他若是一个人,会冲着我宽厚地笑笑。有时围着做饭、植花的其他师傅,我便格外响亮地招呼他,表示对他的尊重。周围的人看着他嬉笑,他就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其后,便会有悠长的铃声响起,像盘旋的鸽群,陪伴我走进教室。当我安稳地坐在课桌前,铃声才像薄雾一般散去。“看门的老头儿拽着铃绳睡着了。”同桌说。只有我知道这秘密。我永远不会说,说出来,便破坏了这一份温情,这一番默契,这一份温情,这一片爱心。
⑥我以优异的成绩、良好的品行毕业了。我拎着沉重的书包走出校门,最后一次对铁钉一样的老人说:“侯师傅好!”他瞅瞅四下无人,很亲切地靠近我:“你就要走了,我想同你说一件事。”
⑦“你不要放在心上。”他踌躇着,“我只是想告诉你……唉,不说了,不说了……”他苍老的头在秋风中像芦花一般摆动着,脸色因为窘迫,像生了红锈。
⑧“到底是什么事呢?”我好奇心发作。“他们说你是成心的。我说不是……”老人舔了一下嘴唇,好像那里粘着一粒砂糖,慈祥地看着我。
⑨“您快说嘛,侯师傅!”听这口气,与我有关,我忙不迭地追问。
⑩“你千万别介意……我不姓侯,我姓孙……”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所写的内容。
第⑤ 段“只有我知道这秘密”一句中划线的“这秘密”指什么?( 2分)
第⑦ 段主要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4 分)
第⑤ 段画线的“悠长的铃声”中,删去“悠长的”好不好?为什么?( 3 分)
文章以误会老师傅姓氏结尾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因为作者在文中设置了多处伏笔。请找出两例。(4 分)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各小题。
珍惜弱点
①人皆有弱点,但弱点不同于缺点。缺点是行为道德上的不足之处,然而弱点大都是心理性格上的不如人处,若说缺点可以改正,可以克服,那么弱点不仅与生俱来,还要伴人一生。
②事物本身都有正反两个方面。据说海南岛的柏油路面很抗热,零上40摄氏度以上也不熔化;哈尔滨的柏油路面能抗寒,零下30摄氏度不会裂开。反过来说,海南岛的柏油路最不抗寒;哈尔滨的柏油路最禁不得热。这个事例说明什么呢?事物某方面愈强,它的反方向愈弱。
③同样,事物的某方面愈弱,它的反方面愈强。诸葛亮最大的弱点谁都知道,一生太谨小慎微了,当年大将魏延曾提出偷袭长安的奇计,但被诸葛亮所否,知识魏延至死都认为这是诸葛亮的大失误。然而街亭失守,诸葛亮被迫摆空城计,司马懿之所以不敢⑴(悍然、毅然、贸然)进城,是诸葛亮凭借一生用兵谨慎的“弱点”赢得了这步险棋。可以这么说,弱点也是强点,所以弱点也需珍惜。
④任何一个物种身上都存在弱点,但这并不影响“物竟天择,适者生存”的大规律。善用“弱点”者不仅不弱,反而会成为强中强。以老鼠为例,其相貌卑琐,鬼鬼祟祟,无犬之忠,无猫之乖,无牛羊之肉香,无鸟禽之美丽。正因为它的“弱点”,人不仅不驯化它,还要打杀之而后快。兵法上说“至于死地而后生”,这老鼠在千百年的厄运中反而存活,鼠的家族绝对数量超过人的数量。
⑤世界万物无绝对的强点和弱点。弱点于人不是什么赘疣,生出来便是人的累赘。因为弱点在任何一个物种中,犹如物体与影子的关系,根本谁也离不开谁。性格急躁失之鲁莽但决断性强,慢性子的人稳重有余但反应迟缓。世界上没有谁会有一个绝对的优势,也没有谁一点儿优势也没有,基于这一点我们任何人不须自卑,更不用自暴自弃。
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正视自己的弱点,进而利用自己的弱点,学业上事业上都能进取。譬如大画家黄宾虹,晚年双目几近失明,然而他凭借感觉绘画,反而开创另一境界,成一大家。
⑦珍惜弱点是人生的不气馁,是完善人格的进取,是在弱音上奏出强音的大手笔。利用自己的弱点是弥补,是反弹,可弱点一旦被他人利用便不是吉兆了。像吕布好色的弱点被人掌握,一个美女貂禅便让他如木偶般任人摆布,最后英雄身手异地。珍惜自己的弱点,别让他人利用弱点,在某种程度上是生存的保护色,是⑵(抱憾、缺憾、遗憾)之中的聪明。 请为文中⑴、⑵处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⑴⑵文章认为,缺点与弱点有两点不同:一是;
二是。 第③段运用哪些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
第⑦段中“利用自己的弱点是弥补,是反弹”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根据文意,简要说说应该怎样珍惜弱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