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麟某尝以翰林充国史馆纂修,时年甫逾冠。一日,校罗泽南、刘蓉等列传,忽拍案曰:"罗以一教官而保实缺道,并以布政使记名,死且请谥;刘亦仅候选知县耳,乃赏三品衔署布政使。外省保举之滥,竟至是耶!" 恽彦彬时与同座起而密诏之曰彼等皆百战功臣其时若无湘淮军吾辈亦安有今日耶麟曰:"百战何事?天下太平,当与谁战?恽曰:"盖与太平战耳,君岂未知东南各省大乱十余年,失去数百城耶?"麟大愕曰:" 北方安靖若是,老前辈所谓与太平战者,此言尤难索解。"恽曰:"粤寇洪秀全起事,自称太平天国,君不知耶?"麟曰:"晚生今仅二十余岁,贼之事,何能知之!"恽曰:"君北人,宜不知南方之事也。"

(选自《新世说》)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恽彦彬时与同座起/而密诏之曰/彼等皆百战功臣/其时若无湘淮军/吾辈亦安有今日耶

B.恽彦彬时/与同座起而密诏之曰/彼等皆百战功臣/其时若无湘淮军/吾辈亦安有今日耶

C.恽彦彬时与同座/起而密诏之曰/彼等皆百战/功臣其时/若无湘淮军/吾辈亦安有今日耶

D.恽彦彬时与同座起/而密诏之曰/彼等皆百战功臣/其时若无湘淮军吾辈/亦安有今日耶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北方安靖若是,老前辈所谓与太平战者,此言尤难索解。

(3)"君北人,宜不知南方之事也。"针对麟某,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文言断句 文言翻译 文言文阅读综合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读苏洵《管仲论》,完成14—17题
管仲相威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威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者,顾其用之者,威公也。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彼威公何人也?顾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呜呼!仲以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威公处几年矣,亦知威公之为人矣乎?威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威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威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威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 14.下列句子中加黑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霸诸侯,攘夷狄 攘:打击 B.顾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 顾:探望
C.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 且:将要 D.可以絷威公之手足耶 絷:束缚

下列句子全都表现管仲“不知本”的一项是( )
①管仲相威公,霸诸侯 ②其言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 ③ 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④仲能悉数而去之耶 ⑤仲以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 ⑥彼固乱人者,顾其用之者,威公也。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②④⑤ D.①③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齐国的安定强盛,不是由于管仲,而是由于鲍叔。齐国的祸乱,不是由于竖刁、易牙、开方,而是管仲。
B.桓公是个音乐不停歇于耳,美色离不开眼的人。如无此三人,就无法满足他的欲望。他当初不重用他们,只是由于管仲在。
C.如果齐桓公问询时,推荐天下贤人来代替自己,那么管仲虽死,齐国却不能说没有管仲了。
D.桓公死后宫廷发生内乱,五位公子争抢君位,此祸蔓延,直到齐简公,齐国无一年安宁。

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

课外文言文阅读
唐俭止太宗逞雄
唐太宗射猛兽于苑内,有群豕突出林中。太宗引弓射之,四发而殪四豕。有一雄豕,疾来冲马,太宗拔剑断豕,顾而笑曰:“天策长史,不见上将军击贼耶?何惧之有?”俭对曰:“汉高祖于马上得之,不于马上治之。陛下以神武定四方,岂复逞雄心于一兽?”太宗善其言,因命罢猎。
【注释】①豕(shǐ):同“猪”,此指野猪。②殪(yì):射死。 ③天策长史:官职名称,此指唐俭。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陛下以神武定四方()②顾而笑曰()
翻译下面句子。
太宗善其言,因命罢猎。
唐太宗由“顾而笑”到“善其言”,他从唐俭的话语中明白了什么?

课内文言文阅读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造饮辄尽()②既醉而退()
③晏如也()④或置酒而招之()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不求甚解”按现在的理解带有贬义,为什么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15—18题。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①,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②。既长,知其世家③,感泣辞母,去之南都④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颤(zhān)粥不充⑤,日昃(zè)⑥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⑦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选自《宋名臣言行录》)
注释:①孤:幼年丧父谓之孤。②再适长山朱氏:改嫁到长山姓朱的人家。③世家:身世。④南都:地名。⑤颤粥不充:颤,稠粥。充,充足。⑥日昃:太阳偏西。⑦慨然:形容慷慨激昂。
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腰白玉之环()(2)同舍生皆被绮绣()
(3)媵人持汤沃灌()(4)感泣辞母()
下面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①足肤皲裂而不知②范仲淹二岁而孤
B.①当余之从师也②去之南都
C.①以衾拥覆②辄以水沃面
D.①余则组袍敝衣处其间②其真无马耶?

翻译句子
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两文段的主人公都克服了生活的艰难,勤奋苦渎,从文段中来看,二者的读书动力略有差别,请分别用自己的话概括,甲文宋濂是:①,乙文范仲淹是:②。反映古代名人苦读的成语故事有:③(要求填写两个)。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送之()②未尝稍降辞()
白玉之环()④媵人持沃灌()
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思不相同一项是()

A.无从书以观专心 B.慕圣贤之道精求精
C.又无硕师名人与游得患失 D.未尝稍降色义正

翻译下面句子。
①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②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求学的艰难,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