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各题。

【甲】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选自纪昀《河中石兽》)

【乙】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 ,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 ,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 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 ,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高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选自司马迁《史记》)

【注】①言兵事:议论用兵打仗的事。②难:驳倒。③易置:撤换。④纵奇兵:调遣派出变化莫测的军队。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竟不可得

竟然

B.尔辈不能究物理

事物的道理、规律

C.佯败走

假装

D.而绝其粮道

截断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山门圮于河

介词,在

B.如其言

代词,他(的)

C.以天下莫能当

连词,因而

D.而括易言之

连词,表转折

(3)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作者以简洁的语言,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而且从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B.甲文中寺僧只注意到"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忽视了水流的运动规律;讲学家过高估计了水流的推力而忽视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只有老河兵综合考虑多方因素,做出了正确推断。

C.乙文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赵括年轻时熟读兵法,后来接替廉颇为赵将,只知道按兵法行事,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D.两篇选文都阐明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甲文中寺僧和讲学家都脱离实际、主观臆断,老河兵实践经验丰富,因而能提出正确的看法;乙文中赵括虽懂兵法却不会实际作战,因而战败。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②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一词多义 文言实词 文言虚词 文言翻译 文言文阅读综合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甲】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乙】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1)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选贤与  

②货恶  其弃于地也

③故  外户而不闭

④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甲】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与【乙】文中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二)与王介甫第一书

【宋】曾巩

近托彦弼、黄九各奉书,当致矣。巩至金陵后,自宣化渡江来滁上,见欧阳先生,住且二十日。今从泗上出,及舟船侍从以西。欧公悉见足下之文,爱叹诵写,不胜其勤。 间以王回文示之亦以书来言此人文字可惊 所无有。盖古之学者有或气力不足动人, 使如此文字, 光耀于 ,吾徒可耻也。其重之如此。又尝编《文林》者,悉时人之文佳者,此文与足下文多编入矣。至此论人事甚重,恨不与足下共讲评之,其恨无量,虽欧公亦然也。 欧公甚欲一见足下,能作一来计否?胸中事万万,非面不可道。

巩此行至春,方应得至京师也。时乞寓书慰区区 ,疾病尚如黄九见时,未知竟何如也。心中有与足下论者,想虽未相见,足下之心潜 有同者矣。欧公更欲足下少开廓 其文,勿用造语及摸拟前人,请相度示及。欧云:孟韩文虽高,不必似之也,取其自然耳。余俟到京作书去,不宣。

(选自《曾巩集•卷十六》,略有删改)

【注释】①王介甫:即王安石。下文中的王回是其好友。②区区:自称的谦词。③潜:藏。④开廓:开阔,扩大。⑤相(xiàng)度示及:意思是选择适度,表达思想就行。

(1)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间 以 王 回 文 示 之 亦 以 书 来 言 此 人 文 字 可 惊 世 所 无 有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住 二十日   

②及舟船侍从以 西   

③恨不与足下共讲评之   

④虽欧公亦   

⑤欧公更欲足下 开廓其文   

⑥余 到京作书去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①使如此文字,不光耀于世,吾徒可耻也。   

②欧公甚欲一见足下,能作一来计否?   

(4)信中提到了欧公(欧阳修)的作文之道,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

(5)曾巩写这封信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加以推断。

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愚溪诗序

【唐】柳宗元

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或曰: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余以愚触罪,谪潇水上。爱是溪,入二三里,其尤绝者家焉。今予家是溪,而名莫能定,土之居者,犹龂龂然,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为愚溪。

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合流屈曲而南,为愚沟。遂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愚池之东,为愚堂。其南,为愚亭。池之中,为愚岛。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余故,咸以“愚”辱焉。

夫水,智者乐也。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余,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

(节选自《古文观止》,略改动)

【注释】①灌水:水名;后文“潇水”也是水名。②家:安家。③龂龂(yín yín):形容争辩的样子。④见……于:古代汉语表示被动的一种格式。见辱于愚:被愚这个名称污辱。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灌水之阳,有溪焉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B.故更之为愚溪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C.皆山水之奇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D.大舟不可入也

潭中鱼可百许头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3)用“/”给文中画线文字断句。(限断两处)

遂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

(4)“是溪”“名莫能定”的原因是什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5)作者文中说自己“愚”,他的“愚”和《愚公移山》中愚公的“愚”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夏翁,江阴巨族。尝舟行过市桥,一人担粪,倾入其舟,溅及翁衣。其人旧识也,僮辈怒,欲殴之。翁曰:“此出不知耳,知我宁肯相犯!”因好语遣之。及归,阅债籍,此人乃负三十金无偿,欲因以求死。翁为之折券

长洲尤翁开钱典.岁底,闻外哄声,出视,则邻人也。司典者前诉曰:“某将衣质钱,今空手来取,反出詈语,有是理乎!”其人悍然不逊,翁徐谕之曰:“我知汝意,不过为过新年计耳。此小事,何以争为?”命检原质,得衣帷四五事,翁指絮衣曰:“此御寒不可少。”又指道袍曰:“与汝为拜年用,他物非所急,自可留也。”其人得二件,默然而去。是夜竟死于他家,涉讼经年。盖此人因负债多已服毒知尤富可诈既不获则移于他家耳。或问尤翁:“何以预知而忍乏?”翁曰:“凡非理相加,其中必有所恃,小不忍则祸立至矣。”人服其识。

(冯梦龙《智囊•知微》)

【注】①折券:撕毁债券,不再索取,即免债的意思。②钱典:当铺。③詈(lì)语:骂人的话。④事:量词。件,样。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尝舟行过市桥(乘船)

B.因好语遣之(打发)

C.某将衣质钱(抵押)

D.反出詈语(返回)

(2)对文中括号内画横线的部分断句恰当的一项是  

A.盖此人因负债多/已服毒/知尤富可诈/既不获/则移于他家耳。

B.盖此人因负债/多已服毒/知尤富/可诈既不获/则移于他家耳。

C.盖此人/因负债多/已服毒知尤富/可诈既不获则移/于他家耳。

D.盖此人因负债/多已服毒知尤/富可诈/既不获则移/于他。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此出不知耳,知我宁肯相犯!

②凡非理相加,其中必有所恃,小不忍则祸立至矣。

(4)夏翁、尤翁各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请结合其言行分析。

(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下列问题。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常为名大夫。世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注】:常为名大夫:多人成为齐国著名的大夫。多:这里有称赞的意思。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人   

②而后   

③鲍叔终善   

小白立为桓公   

(2)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九合诸侯壹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3)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管仲既用,任政于齐,桓公以霸。

(4)【甲】文中,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5)【甲】文告诉我们"磨难造就人才",【乙】文中的管仲经历了哪些磨难?管仲的成功,还借助于哪些外在因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