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实验室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由Na2SO4、Na2CO3、CuSO4、NaOH,BaCl2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探究其组成设计并进行了以下实验:

步骤一:取少量白色粉末于烧杯中,加入足量的水溶解,并用玻璃棒充分溶解,搅拌、过滤,得到无色滤液和白色沉淀。

步骤二:取少量无色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  ,溶液变红。

步骤三:向白色沉淀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沉淀全部溶解。

请分析上述实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白色粉末中一定不含  ,可能含有  

(2)请写出生成白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  

[提出问题]溶液中显碱性的物质是什么?

[作出猜想]猜想I:Na2CO3   猜想Ⅱ:NaOH 猜想Ⅲ:  

[查阅资料]同学们查阅资料得知NaCl、BaCl2溶液呈中性

[进行实验]

取步骤一中的无色滤液于试管中滴加过量的BaCl2溶液观察到  的现象,说明白色粉末中含有碳酸钠;静置后,再向该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说明白色粉末中还含有  

[得出结论](3)该白色粉末的成分是  

科目 化学   题型 解答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有一包白色固体样品,可能由硫酸钠、氢氧化钠、碳酸钙、氯化钡、氯化镁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组成,为探究该样品的组成,某小组取适量样品按下列流程进行实验。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过滤操作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和  ,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2)滤渣a的成分是  ,滤液中溶质的成分除氯化钠还有  ,白色沉淀b的成份是  

(3)若现象①“滤渣全部溶解”变为“滤渣部分溶解”,其他现象不变,则原样品中不能确定是否存在的物质是  

某班学生分三组分别做了二氧化碳制取和性质验证实验,如图所示。实验结束后,老师取两份等质量的丙废液,分别与甲、乙废液混合,将甲废液与丙废液倒入烧杯A中,有白色沉淀生成;将乙废液与丙废液倒入烧杯B中,有气泡产生。请填空:

(1)甲废液与乙废液所含溶质的成分可能不同的是  (用化学式填空,下同)

(2)烧杯A中沉淀的成分一定有  

(3)另取少量丙废液样品,加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过滤,向滤液中滴加氯化铁溶液,观察到有红褐色沉淀生成,未发现其他明显现象。由此推测出,丙废液溶质的成分是  ,丙废液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烧杯A的上层清液中溶质的成分一定有  

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某同学设计如图所示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请填空:

(1)实验1采用科学探究中的控制变量法,该实验控制的变量是  

(2)实验1中干石蕊纸花喷水后放入二氧化碳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实验2是在实验1的基础上设计的创新改进实验,将二氧化碳缓慢通入竖直放置的玻璃管中,能观察到第  (填序号)号棉球先变色,通过此现象可获得关于二氧化碳的另外一条性质是  

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密切相关,请填空:

(1)氟元素(F)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据图可判断出x的数值为  ;氟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  电子(填“得”或“失”),所以氟元素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通常为  价.

(2)氢元素与氟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为氟化氢,其化学式为  2)是一种气体,能与水反应生成氟化氢和氧气,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酸奶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食品,如表是某酸奶外包装上标识的营养成分表.

项目

能量

蛋白质

脂肪

糖类

每100g

329kJ

2.6g

3.1g

10.0g

60mg

请填写下列空格:

(1)酸奶中的  在消化道内会逐渐被分解成可被人体吸收的多种氨基酸.

(2)脂肪在人体内分解、氧化释放出能量的过程,是将  能转化为热能.

122211)是酸奶中的一种糖类物质,蔗糖的组成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最简整数比)  

(4)在选择制作酸奶包装盒的材料时,从化学性质的角度分析该材料应具备  的特点(填写一条即可)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