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学习小组在实验室制取CO 2气体的过程中,不慎用到了浓盐酸,导致制得的CO 2气体中混有氯化氢气体,他们设计了如下除去氯化氢气体并探究CO 2与过氧化钠(Na 2O 2)反应的实验。
查阅资料得知:过氧化钠(Na 2O 2)是一种淡黄色固体,能与CO 2、H 2O发生反应:
2Na 2O 2+2CO 2═2Na 2CO 3+O 2
2Na 2O 2+2H 2O═4NaOH+O 2↑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A的作用是 。
(2)为确定反应后装置B硬质玻璃管中固体的成分,小组同学取适量固体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蒸馏水溶解形成溶液M,无气泡产生,则该固体中不含 ,该小组同学继续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反应后硬质玻璃管中固体的成分是什么?
【做出猜想】猜想一:Na 2CO 3猜想二:NaOH 猜想三:Na 2CO 3和NaOH
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猜想 不合理,理由是 。
【实验验证】小组同学取上述形成的溶液M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过量的 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过滤,向滤液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溶液变红,则证明猜想三成立。
【交流反思】小组中有同学认为,将上述滤液中滴加的酚酞试液换成硝酸铜溶液,也能得出同样的结论,你认为该同学的观点 (填"正确"或"错误"),理由是 。
【拓展延伸】在盛有氯化铵(NH 4Cl)浓溶液的试管中,加入足量的过氧化钠(Na 2O 2)固体,有气泡产生,产生的气体是 。
某同学用盐酸与氢氧化钠按照如图的方式进行中和反应实验.
(1)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向烧杯中逐滴滴入盐酸至过量,在这个过程中,能够说明盐酸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的实验现象是 .
(3)以下证明盐酸过量的操作及实验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填字母代号).
A.滴加石蕊溶液,搅拌后溶液变蓝
B.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搅拌后溶液颜色不变
C.加入蒸馏水,搅拌后溶液颜色不变
D.加入金属Zn片,产生气泡.
人类生活离不开水,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对附近河流水质的状况进行相关的调查研究.
(1)要除去水样中的不溶物,可采取的操作是 ;
(2)完成(1)中的操作后,检验所得水样属于硬水还是软水,可用的物质是 ;
(3)完成(2)中的操作后,测定水样为硬水,则日常生活中将它转化为软水的方法是 ;
(4)爱护水资源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下列行为属于节约用水的是 (填字母代号)
A.农业和园林浇灌改大水浸灌为喷灌 B.洗菜的水用来浇花
C.用自来水不断为西瓜冲水降温 D.用工业废水浇地.
西沙群岛及附近海域是我国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域,海底蕴含着大量的可燃冰,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水合物.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可燃冰属于 (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
(2)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3)甲烷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一定条件下与CO2反应生成CO和H2,CO和H2又可化合成液体燃料CH3OH,则参加反应的CO和H2的分子数之比为 .
铜是一种常见的金属,在生活、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
(1)电气工业上常用铜作电缆的内芯,是利用铜具有良好的 性;
(2)铜是一种不活泼的金属,但铜制品长期露置在潮湿空气中,表面变绿色,即生成了"铜绿"[化学式:Cu x(OH) yCO 3].
小明和小丽为了探究"铜绿"的组成,查阅资料:"铜绿"受热易分解生成CuO、CO 2和H 2O.他们进行如下实验:称取22.2克"铜绿",充分加热至固体质量不再改变,把产生的气体全部依次通过足量浓硫酸和足量氢氧化钠的溶液,发现浓硫酸增重1.8克,氢氧化钠溶液增重4.4克.
根据以上实验.他们推断出:x= ,y= ;铜与潮湿空气中变成"铜绿"的化学方程式是 ;
(3)小明和小丽分别取24.0克氧化铜,用CO还原制铜,小明得到19.2克红色固体,小丽得到20.8克红色固体.他们质疑:为什么两人得到的红色固体质量不相等?
查阅资料:
Ⅰ.CO还原CuO时也可产生红色的氧化亚铜(Cu 2O)
Ⅱ.Cu 2O+H 2SO 4(稀)═Cu+CuSO 4+H 2O
他们分析推断:
①一致认为 (填"小明"或"小丽")的产物中没有Cu 2O;
②用CO还原a克Cuo得到红色固体b克,若红色固体为Cu和Cu 2O的混合物,则a与b的数量关系是 ;
③还可以简单的实验验证红色固体是否有Cu 2O,请简述操作、现象及结论: .
往100克含有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加入21.2%的碳酸钠溶液,所得溶液的pH变化与加入碳酸钠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试分析计算:
(1)a→b段表示碳酸钠与混合溶液中的 反应;
(2)反应到c点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精确到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