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同学为了探究木炭和氧化铜在高温条件下生成的气体产物的成分,提出了如下猜想:
a.可能是二氧化碳;
b.可能是一氧化碳。
并设计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预期的实验现象及结论如下:
Ⅰ.若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则气体为二氧化碳;
Ⅱ.若澄清的石灰水不变浑浊。则气体为一氧化碳。
请你分析并回答:
(1)该同学的猜想是否严谨?请你说明理由: , ;
(2)设计一个实验,验证(1)中你的理由。请简述你的实验方案 ;
(3)该实验装置存在的缺陷是 ;
(4)反应结束时,停止实验的操作步驟是 ;
(5)实验后发现试管①内壁上附着不易用试管刷洗净的固体生成物,清洗试管①的方法是 。

某化学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在学习《化学》下册77页的资料卡片“石笋和钟乳石的形成”时,发现难溶于水的CaCO3当遇到溶有CO2的水时,会反应生成溶解性较大的Ca(HCO3)2:【CaCO3+CO2+H2O═Ca(HCO3)2】.联想到实验室检验CO2时,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若长时间往澄清石灰水中通入CO2会产生什么样的现象呢?小组决定用小烧杯盛装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并不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一段时间后,溶液中含有什么溶质?
【查阅资料】
(1)通入少量的二氧化碳时,NaOH与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通入过量CO2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O2+H2O═2NaHCO3.
(3)碳酸氢盐都是可溶于水的.BaCO3难溶于水且是白色固体.
(4)Na2CO3、NaHCO3溶液呈碱性,BaCl2显中性.
【提出猜想】
(1)溶质为NaOH和Na2CO3;
(2)溶质为Na2CO3;
(3)溶质是 (填化学式);
(4)溶质全都是NaHCO3.
【设计实验方案】
|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
①用试管取少量小烧杯中反应后的溶液,滴加几滴 试液(填酸碱指示剂) |
溶液变红色 |
该溶液显碱性 |
|
②将小烧杯中反应后剩下的溶液进行称量,然后滴加过量的BaCl2溶液 |
有 生成 |
猜想(4)不成立 |
|
③取步骤②中的上层清液,滴入稀盐酸 |
有气泡冒出 |
猜想(1)和(2)不成立 |
【得出结论】猜想(3)成立.
【讨论交流】
(1)有同学提出实验步骤①是多余的.你认为该实验设计是否需要?并说明理由 .
(2)将实验步骤②剩下混合物进行 (填操作名称)、洗涤、干燥、称量,发现所得沉淀质量等于步骤②中所称量的溶液质量的十分之一,判断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一段时间后,溶液中 Na2CO3的质量分数约为 .
A.4.26% B.5.38% C.3.43%.10%
【反思应用】
验证二氧化碳性质时,如果长时间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会看到什么样的现象呢?请你描述一下 .
根据下列装置,结合所学化学实际知识,请你参与回答问题:
(1)①仪器的名称是 。
(2)若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选择的发生装置 (填序号),该装置存在不足之处,你应该如何改正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若用F装置收集氧气,气体应从 口进入(填a或b)。
(3)实验室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备和收集二氧化碳,你应该选 装置组合(填序号),验满该气体的方法是 。
A、B、C、D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的关系如图:“﹣”表示相互之间可以反应,“→”表示可以转化生成,其中A是年产量最多的金属,C是一种常见的碱,B和C反应生成的一种物质是我们日常生活的调味品,D是一种气体,D在大气中含量的增加会导致温室效应.
(1)写出C的化学式 ,C必须密封保存的原因是 .
(2)A放入B的溶液中,可以观察到现象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写出B和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该反应属于 类型(从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中选择).
(4)D导致温室效应,从而威胁人类生存,我们应该倡导“低碳生活”,下列做法哪些符合“低碳生活”的理念 (填序号).
A.尽量少用一次性杯筷 B.提倡步行上下学,乘坐公交车上下班
C.植树造林,爱护花草树木 D大力开发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于5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举行,峰会围绕基础设施、产业投资等八个方面展开讨论,推动务实成果,基础设施的建设离不开大量的水泥,会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水泥的化工原料需要石灰石,请写出煅烧石灰石生成生石灰的化学方程式 ;生石灰常用作食品的干燥剂,说明书生石灰可以作干燥剂的原因 ,在基础设施等建设中为防止出现“先建设后治理”现象,请你写出两条防治水体污染的合理化建设 , .
小莉同学家里有一只破损的手镯(银锌合金),她想探究此手镯中银的含量,于是请化学老师一起探究。首先称得手镯质量为22.8g,在用足量的稀硫酸分多次与此手镯充分反应,实验结果如表:
|
第1次 |
第2次 |
第3次 |
第4次 |
第5次 |
|
|
滴入稀硫酸的质量/g |
20 |
20 |
20 |
20 |
20 |
|
充分反应后剩余固体质量/g |
21.5 |
20.2 |
18.9 |
18.5 |
18.5 |
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分析,完成下列问题:
(1)手镯中银的质量是: g.
(2)所用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