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D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的关系如图:“﹣”表示相互之间可以反应,“→”表示可以转化生成,其中A是年产量最多的金属,C是一种常见的碱,B和C反应生成的一种物质是我们日常生活的调味品,D是一种气体,D在大气中含量的增加会导致温室效应.
(1)写出C的化学式 ,C必须密封保存的原因是 .
(2)A放入B的溶液中,可以观察到现象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写出B和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该反应属于 类型(从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中选择).
(4)D导致温室效应,从而威胁人类生存,我们应该倡导“低碳生活”,下列做法哪些符合“低碳生活”的理念 (填序号).
A.尽量少用一次性杯筷 B.提倡步行上下学,乘坐公交车上下班
C.植树造林,爱护花草树木 D大力开发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

某化工厂的废液中主要含有硝酸银、硝酸铜。取一定量的该废液样品,加入镁粉和铜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液和滤渣。 请填写下列空格:
(1)若滤渣中有镁粉,则滤渣中除镁粉外还含有 (填写化学式,下同)。
(2)若滤渣中有铜粉,则滤液中的溶质一定含有 ,可能含有 。
(3)若滤渣中没有铜粉,则滤液中的溶质一定含有 ,可能含有 。
(4)反应后得到滤液的质量 (选填“小于”、“大于”或“等于”)反应前所取废液样品的质量。
实验室用100g 溶质质量分数为 6.8%的过氧化氢溶液与少量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计算完全反应后生成氧气的质量是多少?(写出计算步骤,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请填写下列空格:
(1)黄铜是铜锌合金,将外形完全相同的纯铜片和黄铜片相互刻划,该实验的目的是比较它们的 大小。
(2)用坩埚钳夹取一小块木炭,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燃烧,然后将木炭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内,观察现象。 据此可知,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与 有关。

(3)用图 A 所示的装置可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该实验的原理是通过 (选填“化学”或“物理”)方法分离或除去混合物中的一种成分,从而测定混合物中某成分的含量。
(4)用图B 所示的装置探究酸碱中和反应。将稀盐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滴有酚酞试液)中至过量,观察到的现象是 。从微观角度分析,中和反应的实质是 。 请另外写出一个符合上述反应实质的化学方程式 。
能源、材料、环保、食品等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请从化学的视角分析下列有关问题并填写空格:
(1)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 .
(2)铝合金可用于制造飞机的外壳,铝合金属于 (选填“合成材料”、“金属材料”或“复合材料”).
(3)塑料在为我们的生活创造便利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人们把塑料给环境带来的危害称为“ ”.
(4)为了合理膳食,营养均衡,生活中把榨好的蔬菜汁放到面粉中,做成口味独特、营养丰富的蔬菜馒头,这种馒头提供的主要营养物质是 和 .
(5)化肥对提高农作物产量具有重要作用.尿素[CO(NH2)2]属于 (选填“氮肥”、“钾肥”或“磷肥”).
为了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改变,甲同学和乙同学分别设计了下面两个实验,请根据图示回答问题:

(1)甲同学设计的实验如图 A 所示,反应前,托盘天平的指针指向刻度盘的中间;两种物质反应后,托盘天平的指针 (选填“向左”、“向右”或“不”)偏转,原因是 。
(2)乙同学设计的实验如图B所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Cl+AgNO3═AgCl↓+NaNO3),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 。
(3)两位同学通过交流反思得到启示:在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改变时,对于有气体参加或有气体生成的反应一定要在 装置中进行。
(4)从微观角度分析,在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是 (选填序号)。
①原子种类 ②分子种类 ③原子数目 ④分子质量 ⑤分子数目 ⑥原子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