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早在西汉时期《淮南万毕术》一书中就有“曾青得铁则化为铜”的记载,这是我国现代“湿法炼铜”的先驱。某大型工厂利用此原理处理含硫酸铜的废液回收金属铜时,向100kg的废液中加入足量的铁粉,得到金属铜6.4kg。
(1)计算废液中硫酸铜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2)金属资源保护的有效途径之一是金属的回收再利用,其它有效途径还有 (写一条)。
实验室用68g过氧化氢溶液和2g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实验中非气态物质的总质量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中二氧化锰的作用是 。
(2)计算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某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自学了金属的化学性质后,对金属钠和硫酸铜溶液发生的反应产生了兴趣。他们把一颗绿豆大的金属钠投入到硫酸铜稀溶液中,并未观察到红色固体,而是看到了蓝色絮状沉淀产生。为此,他们开展了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金属钠投入到硫酸铜溶液中发生了怎样的化学反应?
[查阅资料]钠是一种性质非常活泼的金属,能跟氧气反应,还能与水发生剧烈反应。
[做出猜想]
猜想1: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气和碱,生成的碱再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猜想2:钠与水反应生成氧气和碱,生成的碱再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进行实验]
序号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或解释 |
实验一 |
用小刀切一颗绿豆大的金属钠投入到装有少量蒸馏水的烧杯中 |
金属钠漂浮于水面上并迅速移动,伴有嘶嘶的响声及白雾。不规则钠慢慢熔化成一个光亮的小球,随后逐渐变小,最后消失。将盛满水的试管倒扣在金属钠上,收集到一种气体,点燃时产生轻微的爆鸣声 |
①金属钠的密度比水的 (填“大”或“小”) ② 反应放热, 金属钠的熔点 (填“高”或“低”) ③生成了氢气 |
实验二 |
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溶液 |
溶液变红 |
④反应后的溶液呈 (填“酸性”“中性”或“碱性”) ⑤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实验三 |
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几滴蓝色的硫酸铜溶液 |
试管中出现蓝色絮状沉淀 |
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实验结论]猜想1成立。
[拓展思考]金属钠通常保存在煤油中,其目的是隔绝 。
实验室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相关实验。
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 。
(2)C装置中实验所需二氧化碳,应选用A、B发生装置中的 装置获得。在仪器组装后、加入药品前,需要进行的操作是 。
(3)制得的CO2干燥后利用C装置进行实验,b处的实验现象是 。若要证明b处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反应,可在a处放置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小花或 。
(4)根据烧杯中的实验现象,能得出的结论是 、 。
欲测定一瓶标签破损的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现取30g稀硫酸样品于烧杯中,将15%的NaOH溶液逐滴加入烧杯中,边加边搅拌,随着NaOH溶液的不断加入,溶液pH的变化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a点溶液中的溶质是 (填化学式)。
(2)计算该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1%)
敞口放置于空气中的氢氧化钠溶液能够发生下列变化而变质:
NaOH溶液 Na2CO3溶液 NaHCO3溶液
上述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 ,NaHCO3俗称 。
某校化学学习小组师生对一瓶氢氧化钠溶液的变质情况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NaOH是否变质?
[做出猜想]
猜想1:NaOH全部变质。
猜想2: 。
[制定计划]老师探究是否产生了NaHCO3,学生在老师探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
[进行试验]
试验操作 |
试验现象 |
试验分析 |
|
老师试验 |
略 |
略 |
没有产生NaHCO3 |
学生试验 |
a.取一定量的待测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CaCl2溶液 |
产生白色沉淀 |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b.充分反应后静置,取上层清液加入无色酚酞溶液 |
溶液变红 |
原待测液中含有 |
[表达交流]有同学认为上述实验a中的CaCl2溶液可改为澄清石灰水,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 (填“同意”或“不同意”)。
[实验结论]上述猜想2成立。
[反思评价]在实验室中,氢氧化钠应密封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