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下表回答问题:
温度/℃ |
10 |
20 |
30 |
40 |
50 |
60 |
|
溶解度 /g |
NaCl |
35.8 |
36.0 |
36.3 |
36.6 |
37.0 |
37.3 |
4Cl |
33.5 |
37.2 |
41.4 |
45.8 |
50.4 |
55.2 |
(1)海水中含有大量的氯化钠,海水晒盐的原理是 ,氨碱法制纯碱先向饱和食盐水中通入氨气,通入氨气的作用是 3溶液中加入 以回收氨,使之循环使用。
(2)氯化钠和氯化铵具有相同溶解度的温度范围在 ℃之间。
4Cl溶液,经过如下操作后,得到固体。
I.C中溶液的质量是 4Cl的 (选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结果精确到0.1%)。
II.对以上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选填编号)。
①A到B的过程中,溶质质量没有改变
②B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55.2:100
4Cl固体的温度在40℃至50℃之间。
“嫦娥飞天”“中国高铁”等“中国制造”,展现了“中国智慧”,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嫦娥四号”探测器悬梯等关键部件采用铝合金而不采用纯铝,原因是 。
(2)“复兴号”动车高速运行离不开铁轨。建造铁轨需要大量钢铁,钢铁属于 (填“合成材料”复合材料”或“金属材料”)。
(3)建造铁轨所需要的钢铁通常用还原铁矿石制得,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装置中,a处看到的现象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从环境保护角度考虑,装置中存在明显不足,改进的方法是 。
某化学实验室有一瓶黑色固体粉末M(M是纯净物),因试剂瓶标签破损无法确定其成分。为探究M的成分小军进行了以下实验,请你参与他的探究:
[猜想与假设]物质M可能是 ;
[设计与实验]取两份等量的M样品,分别进行如图的实验:
[分析与结论]
(1)从实验一小军得出M的物理性质有 (填写一种);
(2)从实验二小军推断出M的化学式是 ;
(3)实验二中②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拓展与延伸]探究M与稀硫酸反应的本质
(1)稀硫酸中含有水分子、氢离子、硫酸根离子等粒子,其中属于阴离子的是 (用化学符号来表示);
(2)小军分析实验一、二后认为:可能是稀硫酸中的某一种离子与M发生了反应。为确定稀硫酸中何种离子与M发生了反应,他继续设计了如图的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三中的A可选用的药品是 (填序号,下同),实验四中的B可选用的药品是 ;
硫酸钾溶液 氯化钾溶液 氢氧化钠溶液 稀盐酸
(3)小军通过上述实验证明:稀硫酸中 (用化学符号来表示)与M发生了反应;
[反思与交流]某同学优化了小军的整个实验方案,认为不需要进行实验 四 (填实验编号),就能确定M的成分,也能确定稀硫酸中何种粒子与M发生了反应。
小红在探究碱的化学性质时,将稀盐酸滴入到氢氧化钠溶液中,意外地发现有气泡产生,她认为氢氧化钠溶液已经变质。氢氧化钠溶液变质的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提出问题]变质后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
[猜想假设]小红对变质后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溶质成分做出了两种猜想:
猜想一: 猜想二:
[实验设计]为了验证上述猜想哪个正确,小红设计了如下方案:取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样品于试管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溶液,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可以得出结论。小敏认为小红的实验方案不合理,理由是 。
[实验与结论]小敏另外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了探究,请你帮她完成下面的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结论 |
步骤1:取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样品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过量的氯化钙溶液并振荡 |
有白色沉淀产生 |
猜想一正确 |
步骤2: |
) |
步骤1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小明用镁条(表面被氧化)和稀硫酸反应的实验来测定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实验中,他绘制了生成氢气的质量与所用稀硫酸质量的关系图(如图),请根据如图计算该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某化学兴趣小组对金属的性质做了如下探究,请你帮他们完成下面的内容。
(1)探究铁生锈的原因(如图)(每支试管中均放有完全相同的洁净铁钉):
①一段时间后甲同学观察到: 试管中的铁钉明显生锈了。由此得出铁生锈的原因是铁与 共同作用的结果。
②为防止金属锈蚀,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填一种)。
③在焊接铁制品前,常用稀盐酸清除其表面的锈,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某同学分别向盛有形状、大小相同的铁片和锌片的试管中,倒入等质量、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以“ ”为依据来判断两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3)将一定质量的铁粉放入硫酸铜、硫酸锌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所得固体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 ,所得滤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 (填化学式)。